去青島黃島小住,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去趕海,體會一下親自從大自然收穫食材的喜悅。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幾乎跑遍了黃島的遠近海灘,沒有收穫傳說中的海參和鮑魚,總共下來也就收穫了30來只蛤蜊,海藻、海星、海螺、海蠣子若干,不過魚鳴嘴的藍色大蛤蜊還是很美的,這是不可多得的尋味體驗,找海鮮的獵奇感覺就像在挖寶一樣的驚喜。
首先趕海要了解潮汐的時間,初一、十五落大潮的前後幾天為最佳時間,趕在高潮漸漸退去的時候進入灘涂,再趕在下一個高潮來臨之前退回,一天能趕海的時間也就4個小時左右。
小魚先選了最近的靈山衛,就在彩虹橋旁邊,這裡的沙灘表面是黃色,但是下面是黑色的,有一汪汪的綠色水草,還有零星的海蠣子。
實踐出真知,人類真是聰明,居然有辦法可以尋見掩藏在沙底下的蛤蜊,竅門就是要找這種細長的橢圓形的眼兒,這就是蛤蜊噴水的地方,按照這個方法果真找到了十幾隻蛤蜊。
靈山衛特有的紅邊黑皮蛤蜊,叫什麼名字忘記了,鬥膽煮了幾隻嘗嘗,味道還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靈山衛被汙染了,那就去乾淨的銀沙灘看看吧。
在這乾淨的不毛之地,還真有人在釣魚,雖然只有一兩條的收穫。
海邊的礁石上還有很多海蠣子。
去了靈山衛和銀沙灘,還是感覺意猶未盡,於是來到了最遠處的魚鳴嘴,這裡是陸地的盡頭,半島的最遠端,也是收穫最多的地方。有很多漁船停靠在岸邊,引來很多海鷗徘徊之間,估計是想撿個漏網之魚吧。
魚鳴嘴有很多人在撬海蠣子,用尖尖的鎬頭撬開殼,挑出海蠣肉帶走。
沙灘上躺著各種角的海星,還有海膽。
最有趣的還是挖蛤蜊。有幾個趕海人用棍子不停的敲著沙地,如果突然有一股水噴出,那藏在下面的蛤蜊就暴露了自己的蹤跡,只有等待被挖出的命運了。
蛤蜊藏得很深,小魚的鏟子都被挖彎了。
收穫了20多隻魚鳴嘴出產的藍色大蛤蜊,體形壯碩飽滿,真像一個個寶貝似的,其它的小螺小貝就不值一提了。大蛤蜊煮湯味道很鮮美。
路上還偶遇了從連三島歸來的趕海人,看這一桶一桶的海膽,鹿角菜,居然還有海參和大鮑魚,真是讓人豔羨不已。
本文由尚食小魚原創,歡迎關注,一起發現三時三餐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