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狀元」,最高能做到什麼官職?

2020-12-14 腦洞外星人

封建社會中,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從而成為官員,進而改善社會地位,成為許多讀書人的理想,如宋代汪洙的《神童詩》中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最恰當的例證。

而及第之後,若能成為「狀元」,更是被看作走上人生巔峰,不僅如此,狀元初入仕途以及日後的發展,好比進入了「快車道」一般,而這北宋狀元的仕途升遷,更令人羨慕不已。

一、北宋狀元的官職授予

唐代進士及第,僅僅只是獲得做官的資格,還要進行吏部銓選,通過「身、言、書、判」四項標準遴選,複試合格才能授官任職,但大都是一些品階低微的閒散小官,即使是狀元,初入仕途也不過九品小官而已。

宋代進士及第後,會舉行盛大的「臨軒唱名」,公布士子的成績,而後依照名次授予官職。進士們大都授予地方官制,而狀元們則是被授予令旁人羨慕不已的京官,諸如以將作監丞(從六品)或者大理評事(從七品)作為初入仕途起點。

宋代狀元相較於唐代狀元的入仕起點以及日後發展,有著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宋代對於狀元授官任職。

在程序上來說,取消了唐代繁雜的「銓選」,採用直接授予官職的方法。第二、宋代狀元初授官職高,升遷速度快,相較於唐代狀元的起點以及日後發展,比較實惠。

二、宋代狀元的最高官職。

在讀書人眼裡看來,宰相是他們進入仕途後的頂點,就好比士兵眼中的元帥將軍。在宋代,通過科舉登頂狀元從而成為宰相,可謂是司空見慣。

比如太宗朝的呂蒙正,以及真宗朝的李迪、蔡齊,張觀,王曾和仁宗朝的王堯臣,宋庠等人,都通過科舉製成為狀元,走上他們人生中的巔峰,成為權柄朝野的宰相。

呂蒙正,李迪二人更是兩度拜相,其中又以呂蒙正令人驚嘆不已,自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狀元,到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就被擢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從狀元成為執政官,僅僅只花了六年時間。

而到端拱元年(988年),更是被拜為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又奉命監修國史。

需要注意的是,自唐宋以來,擔任宰相者,往往都會授予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職,同時又兼修國史,所以,呂蒙正此時已經是貨真價實的「宰相」,一時之間榮耀無比,而這僅僅只過了十一年而已。

由於是狀元出身,不僅才學充備,而且在當政者眼裡看來,更是日後國家中高級官員的來源之一,故而在宋代,狀元們往往被寄予厚望,他們要做的不僅僅實現初入仕途這麼簡單的人生理想,而是要日後登頂廟堂,上為國君分擔國事,下為黎民排紓解難。

宋代狀元官職授予經歷過一個由低到高的浪潮。太祖時代,國家尚未統一,故而忙於戰事,狀元及第後授予官職,採用後周流行的「選人階」來執行,大都是從八品一類的初等職官,如防禦,團練,軍事推官等職。

太宗時代,國家大業已定,建設發展急需大量人才,對於狀元的除授官職也有很大的提升,從「選人階」提升到「京官階」,如呂蒙正考中狀元後,授予的官職便是從六品的將作監丞。

選人階與京官階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跨越非常難,而狀元們入仕就能進入京官階,出任地方一級州縣的副長官,這樣的恩遇前所未有,南宋人洪邁也正因如此,發出了「國朝科舉取士,自太平興國以來,恩典始重」的感嘆。

仁宗朝由於大量科舉人才進入官僚機構,造成員額緊張,故而仁宗不得不恢復「銓選」這種方式,加上通過「守選」,來緩解當時部分進士初授官職員額緊張的問題。

此時的狀元雖然還在京官行列,但同太宗時代來比,在待遇,品階都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真宗仁宗時代,共有10位狀元升任至宰執官,就北宋時期來看,人數是最多的。

三、結語

在宋代,從狀元升任為宰相這樣的高級官員,就數量和質量而言,等非常令世人和當政者滿意。首先,科舉制下脫穎而出的狀元們,對於官員隊伍儲備和國家治理發展,提供了難得的人才,其次,在社會中營造一種重視文教,人人可以通過「學而優則仕」的良好氛圍,這對於人才流動和政權鞏固,都有非常大的裨益。

相關焦點

  • 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但也是因為如此,科舉考試歷來是很難的,能一路升級打怪到最後參加殿試,刷下來的人不計其數,而殿試後能金榜題名的則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金榜題名算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唐孟郊在寫了一首《登科後》很能說明金榜題名後的激動心情,其中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 北宋時期的父子狀元:都英年早逝,沒做到大官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榮譽,是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從622年開始科舉考試,到1905年廢除,歷經1283年,一共產生了654名文科狀元。狀元數量甚至比宰相都少——光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5個朝代就產生了1100多個宰相(明朝、清朝不設宰相,內閣大學士為實際上的宰相)。
  • 在古代考中,如果高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
    以清朝為例,考中狀元確實能先人一步,可授予從六品官職,以後表現優異,還會獲得特殊照顧。狀元第:中狀元,著紅袍。畢沅,乾隆25年科舉狀元,後官至湖廣總督。這個翰林院在明清時期有著特殊的地位,兩朝選拔人才的制度基本相同,沿襲的慣例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所以想在官場走得遠,必須入翰林,可並不是所有進士都能入翰林院,前面說了狀元等前3名是必入的,沒有門檻,後面的二檔需要考試,優異者才可入翰林,落選者可能在各部跟著主事學習行走,漫長苦熬或者外調縣丞、經歷、州判等官職。
  • 古代考上狀元郎是多大的官職?當上狀元後能當多大的官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通向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它!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出仕入相,光耀門楣。一旦殿試第一(狀元),新進狀元可受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機會比同榜者也快。
  • 科普:古代狀元學位當官是什麼官職?
    狀元這個說法,最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說的是那些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天之驕子。但是,把狀元作為殿試第一名的正式名稱。還要等到明朝時,才開始使用。而在過去,能考上狀元的,大多是屬於拔尖的一列。這些狀元,無論天賦、努力,甚至運氣,都有過人之處。畢竟從地方一路考到京城,最後通過皇帝的考核,需要太多的因素。
  • 北宋時期,一路轉運使和地方知府、知州比,誰的官位、權力更大?
    北宋時期,官職比較特殊,不像明清時的官職品級一目了然,要比較二者的權力大小不太好說,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轉運使相當於現今社會省一級的財政廳長兼紀委書記;知府(叫知州更確切)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兼武裝部長。
  • 古代最老的狀元62歲,狀元那麼難考,那古代狀元的官職有多大?
    科舉制度的出現,打斷了貴族壟斷官職,讓平民百姓也能得做官飛黃騰達的機會。此制一出,全國上下都興起了讀書考科舉的風潮。而作為最輝煌的狀元一名號當然也是參加科舉考試最想得到的名詞。那麼,古代狀元職位有多大呢?
  • 古代高中狀元厚,一般是多大的官職?
    宋代科舉,狀元一般會直接給京官待遇,然後授某個州的通判差遣,也就是成為地級市的副市長。雖然這已經是升官快車道,但一個地級市的(常務?)副市長顯然是稱不上「幫治國」。他要治國還得一步步慢慢往上爬積累各種經驗,明代科舉,狀元一般進入翰林院,授修撰(從六品)。
  • 狀元就一定吃香嗎?如果是在五代時期,狀元和普通進士沒有區別
    五代中原五朝、南唐、南漢、前蜀、後蜀、吳等加在一起共有進士考試121次,應有狀元121人,而實際上能留下姓名的狀元僅有32人,可見,五代的狀元大部分都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對狀元並不看重,並不津津樂道其事跡。
  • 《水滸傳》好漢們當過的官職,在現代相當於什麼職位?官都不小
    《水滸傳》的108將中,有許多將領曾經都在北宋朝廷做過官,例如開篇魯達就擔任渭州提轄,武松因為景陽岡打虎被封為陽穀縣都頭等。那麼這些官職,在現代相當於什麼職務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宋朝官職有正從之分,又有一品到九品,一共是18個等級。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只有詳細了解科舉制,我們才會知道狀元在今天象徵著什麼,才能理解為什麼授予他那個等級的官職。從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時候,科舉制度開始逐漸完善,到明朝發展到成熟階段。古代的科舉和我們的高考有類似的地方,但科舉考試三年才考一回,一次不中只能等到三年之後,所以考中才更為難得。其次,科舉考中者也分為不同的等級,就比如我們今天高考完分不同批次錄取一樣。
  • 曾國藩的最高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官職太高,你可能都不信
    他的最高職務,又相當於現今什麼官職呢?曾國藩的官職、爵位、諡號又在清朝處於何等地位呢?嘉道時期的曾國藩嘉慶十六年,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普通家庭,乃係儒家代表人物——曾子的嫡系後代。鹹豐時期的曾國藩鹹豐元年,穆彰阿失勢倒臺,曾國藩也失去了後臺依靠,但太平天國運動的「金田起義」卻給了曾國藩更好的機會。
  • 名臣李鴻章,在晚晴擔任最高的官職是什麼?它在現在又是何職?
    因為做官能讓一個人同時擁有財勢和權勢,只要你善於鑽營,一般就不會混得太差。而每每提及古代的官職時,很多人其實根本搞不懂它們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處社會時期的什麼官職。 下面,我們以晚清名臣李鴻章為例,為大家介紹一下其此生擔任過的最高官職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什麼官職。如果你對這個話題較為感興趣的話,就一定要注意將下面的內容閱讀完。
  • 紀曉嵐的最高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與和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紀昀,字曉嵐,清乾隆、嘉慶年間名臣,和同一時期的名臣——鈕祜祿·和珅一樣,乃係現今影視劇的寵兒。在影視作品的演繹中,紀曉嵐與和珅同為內閣大學士,領班朝堂左右,官職、地位、影響不分上下;正因如此,劇中的紀曉嵐也成為了敢於和寵臣和珅正面剛的錚臣、廉臣代表。
  • 按照宋朝制度,包拯的官職究竟是什麼級別?權力有多大?
    包拯一生擔過許許多多的官職,他是進士出身,曾經做過監察御史、轉運使、三司副使、龍圖閣直學士,最著名的就是其做過龍圖閣直學士、御史中丞與開封府尹。至於這位鐵面無私的包公,他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咱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每次查核的最高一級廩膳生員,還能夠享用國家補助,為當地上的童生作保。秀才就相當於現在的985院校碩士,人數不少,許多村都能有1-2個。大約和現在的底層一線公務員相當,等第不入流,考不上舉人、進士的話,能夠當私塾先生混個溫飽,官職沒有,而且永遠無法晉升。
  • 狄仁傑做過宰相,為什麼他的最高官職還只是三品
    我們常說「宰相門前三品官」,意思是說宰相的權力很大,家裡連看大門的都相當於三品的官職,那為什麼狄仁傑的官職最高才做到三品呢?影視資料不要被影視劇所誤導,電視裡面隨便一個人出來就是一品二品的大員,實際上在唐朝三品已經是很大的官了,一品和二品雖然更大,但是他們基本屬於榮譽官職,主要是皇親國戚或者威望很高的人
  • 和珅、紀曉嵐、劉墉誰官職最高?網友:難以置信!
    康乾盛世是清朝最輝煌的時期,在這一段時間裡,全國上下一片祥和,大清王朝國力強盛。許多人都認為,乾隆年間的繁榮都是依靠雍正皇帝打下的基礎,因為乾隆皇帝寵信和珅這樣的貪官,並不算是一個賢明的皇帝。有關乾隆皇帝的故事被拍成多部影視作品,其中要數和珅、紀曉嵐和劉墉出場次數最多。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但是仔細去看我國古代時期的官員的分布系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組織架構。 而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地方官職名字叫做布政使,和其他的官職名稱比起來,好像布政司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陌生。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有什麼內容,能做什麼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