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中,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從而成為官員,進而改善社會地位,成為許多讀書人的理想,如宋代汪洙的《神童詩》中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最恰當的例證。
而及第之後,若能成為「狀元」,更是被看作走上人生巔峰,不僅如此,狀元初入仕途以及日後的發展,好比進入了「快車道」一般,而這北宋狀元的仕途升遷,更令人羨慕不已。
一、北宋狀元的官職授予
唐代進士及第,僅僅只是獲得做官的資格,還要進行吏部銓選,通過「身、言、書、判」四項標準遴選,複試合格才能授官任職,但大都是一些品階低微的閒散小官,即使是狀元,初入仕途也不過九品小官而已。
宋代進士及第後,會舉行盛大的「臨軒唱名」,公布士子的成績,而後依照名次授予官職。進士們大都授予地方官制,而狀元們則是被授予令旁人羨慕不已的京官,諸如以將作監丞(從六品)或者大理評事(從七品)作為初入仕途起點。
宋代狀元相較於唐代狀元的入仕起點以及日後發展,有著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宋代對於狀元授官任職。
在程序上來說,取消了唐代繁雜的「銓選」,採用直接授予官職的方法。第二、宋代狀元初授官職高,升遷速度快,相較於唐代狀元的起點以及日後發展,比較實惠。
二、宋代狀元的最高官職。
在讀書人眼裡看來,宰相是他們進入仕途後的頂點,就好比士兵眼中的元帥將軍。在宋代,通過科舉登頂狀元從而成為宰相,可謂是司空見慣。
比如太宗朝的呂蒙正,以及真宗朝的李迪、蔡齊,張觀,王曾和仁宗朝的王堯臣,宋庠等人,都通過科舉製成為狀元,走上他們人生中的巔峰,成為權柄朝野的宰相。
呂蒙正,李迪二人更是兩度拜相,其中又以呂蒙正令人驚嘆不已,自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考中狀元,到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就被擢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從狀元成為執政官,僅僅只花了六年時間。
而到端拱元年(988年),更是被拜為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又奉命監修國史。
需要注意的是,自唐宋以來,擔任宰相者,往往都會授予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職,同時又兼修國史,所以,呂蒙正此時已經是貨真價實的「宰相」,一時之間榮耀無比,而這僅僅只過了十一年而已。
由於是狀元出身,不僅才學充備,而且在當政者眼裡看來,更是日後國家中高級官員的來源之一,故而在宋代,狀元們往往被寄予厚望,他們要做的不僅僅實現初入仕途這麼簡單的人生理想,而是要日後登頂廟堂,上為國君分擔國事,下為黎民排紓解難。
宋代狀元官職授予經歷過一個由低到高的浪潮。太祖時代,國家尚未統一,故而忙於戰事,狀元及第後授予官職,採用後周流行的「選人階」來執行,大都是從八品一類的初等職官,如防禦,團練,軍事推官等職。
太宗時代,國家大業已定,建設發展急需大量人才,對於狀元的除授官職也有很大的提升,從「選人階」提升到「京官階」,如呂蒙正考中狀元後,授予的官職便是從六品的將作監丞。
選人階與京官階之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跨越非常難,而狀元們入仕就能進入京官階,出任地方一級州縣的副長官,這樣的恩遇前所未有,南宋人洪邁也正因如此,發出了「國朝科舉取士,自太平興國以來,恩典始重」的感嘆。
仁宗朝由於大量科舉人才進入官僚機構,造成員額緊張,故而仁宗不得不恢復「銓選」這種方式,加上通過「守選」,來緩解當時部分進士初授官職員額緊張的問題。
此時的狀元雖然還在京官行列,但同太宗時代來比,在待遇,品階都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真宗仁宗時代,共有10位狀元升任至宰執官,就北宋時期來看,人數是最多的。
三、結語
在宋代,從狀元升任為宰相這樣的高級官員,就數量和質量而言,等非常令世人和當政者滿意。首先,科舉制下脫穎而出的狀元們,對於官員隊伍儲備和國家治理發展,提供了難得的人才,其次,在社會中營造一種重視文教,人人可以通過「學而優則仕」的良好氛圍,這對於人才流動和政權鞏固,都有非常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