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老的狀元62歲,狀元那麼難考,那古代狀元的官職有多大?

2020-12-17 專注歷史揭秘分享

存在於中國歷史上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可謂是中國選官制度的絕創,這項開始於隋煬帝的選官制度對中國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科舉制度的出現,打斷了貴族壟斷官職,讓平民百姓也能得做官飛黃騰達的機會。此制一出,全國上下都興起了讀書考科舉的風潮。而作為最輝煌的狀元一名號當然也是參加科舉考試最想得到的名詞。那麼,古代狀元職位有多大呢?

在中國人的思想裡,能夠做官是一件能夠讓祖墳都冒青煙的光宗耀祖的事情,一旦家族裡有人做了官,整個家族也會跟著輝煌,假如是中了狀元,那是要宴請賓客三天三夜慶祝的事情。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沒有不也官職而趨之若鶩。而科舉制的最高成就就是狀元了。

那個時候的狀元可以相當於現在國務院的官員,上直接達皇帝,下能觸及各級官員。在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皇帝身旁工作,那更是容易晉升的方法。然而要考這個狀元也是非常非常艱難的。達官貴人的兒子尚且要飽讀詩書,有一定的才華才擁有走後門的門檻。貧民百姓更是砸鍋賣鐵供家裡要考科舉的人讀書,通過成為童生,秀才,舉人再到殿試要花費的時間精力足以讓一個人崩潰,所以說能夠考中狀元的人都是天賦異稟,或者努力到讓人害怕那一類人。

據史料記載,從科舉制度開始實行直至被廢除一共有777名文武狀元,一年取一次童生,考舉人又得等三年。存在歷史達到1300年卻只有777名狀元,平均每年都沒有一個。從狀元有多難考,就知道狀元官職有多大。考上狀元的人,殿試第一後,皇帝就會馬上上吏部進行考試挑一個合適的官位讓他做,一步就飛黃騰達了。但是,當第一個官位也還只是第一步,後面,當狀元的人都會憑藉這個好門檻一步一步去晉升官職,當到二品一品的人大有所在,甚至還有當上宰相的。可謂是,當了狀元就剷平了高升路上的大石頭。但是,考到頭髮都白了也沒考上的人也很多。宋史記載,年紀最大的狀元,都有62歲了。所以有這麼一句話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十年的寒窗苦讀,十年的時光才換一朝飛黃騰達到底值不值也只有那些當了官的人能知道了。

有多大的能力就要承擔多大的責任,要當狀元也要有實力。科舉制度雖然有利有弊,但是總體來說也為中國選官制度開了典範。

相關焦點

  • 古代的狀元如此難考,究竟是有著多大的官職?快來看看了解一下
    正是因為科舉制度的出現,才能夠讓那些貧困的百姓,也能有了一個飛黃騰達機會。正是因為這個制度,所以才讓國家上上下下都掀起了讀書考科舉的風潮,作為科舉制度的第一名,更是有著狀元的稱號。那麼人人都想爭取到的狀元,在古代中究竟是有著多大的官職呢?今天我們就對於科舉制度的狀元,來了解一下。
  • 古代考上狀元郎是多大的官職?當上狀元後能當多大的官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通向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它!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出仕入相,光耀門楣。一旦殿試第一(狀元),新進狀元可受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機會比同榜者也快。
  • 古代高中狀元厚,一般是多大的官職?
    宋代科舉,狀元一般會直接給京官待遇,然後授某個州的通判差遣,也就是成為地級市的副市長。雖然這已經是升官快車道,但一個地級市的(常務?)副市長顯然是稱不上「幫治國」。他要治國還得一步步慢慢往上爬積累各種經驗,明代科舉,狀元一般進入翰林院,授修撰(從六品)。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只有詳細了解科舉制,我們才會知道狀元在今天象徵著什麼,才能理解為什麼授予他那個等級的官職。從唐朝開始實行科舉制時候,科舉制度開始逐漸完善,到明朝發展到成熟階段。古代的科舉和我們的高考有類似的地方,但科舉考試三年才考一回,一次不中只能等到三年之後,所以考中才更為難得。
  • 在古代,狀元究竟是多大的官?高中狀元後當多大的官?
    古代狀元這個名詞是最為榮耀的,成為狀元就是天子門生,要想成為狀元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古代的狀元可沒有現在的大學生那麼簡單。那時候選擇了讀書這條路之後,首先要通過縣試、府試兩場考試,才能確定你「讀書人」的身份,無論年紀大小,都叫「童生」。
  • 高考狀元,清華北大隨便上,那麼古代科舉的狀元幾品做起
    歷史不僅是知識中很有價值的一部分,而且還打開了通向其他許多部分的門徑,並為許多科學領域提供了材料——休謨(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25,閱讀約2當然,各省的高考狀元也成為清華北大等名校追捧的對象。負責招生的老師往往在分數一出來就來到狀元家中。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希望以現金獎勵的形式報考自己所代表的大學。如今的高考狀元都是由國內著名大學隨機抽取的。那麼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呢?「學而優則仕」,這是古代文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觀念。讀書就是做官,做官是讀書人考科舉的首選。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而且只要你學習夠好,中間沒有複雜的過程,也不存在初中沒學好就不讓你上高中,哪怕你小學初中成績像屎一樣,只要你高考第一名,照樣是狀元。但是在古代,就沒有這麼幸運。古代要想參加考試是有門檻的,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參加。首先你得過了縣試和府試才行,考過了就是童生,才有資格參加院士,如果很幸運地通過了,才稱之為秀才。
  • 高考結束了,狀元經濟又要火,來看看古代的狀元能當個什麼官?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又到了各大商家瘋炒狀元的時間了,各大院校肯定也是摩拳擦掌,加入到爭搶狀元的行列中來。那麼在古代,要是中了狀元,到底能當多大個官?首先得明確一點,狀元並不是一個官職,所以狀元本身沒有品級,被欽點狀元,只是說明你有一個可以當官的資格證書,相當於現在的文憑!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 在古代考中,如果高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
    以清朝為例,考中狀元確實能先人一步,可授予從六品官職,以後表現優異,還會獲得特殊照顧。狀元第:中狀元,著紅袍。清朝的科舉中進士者,分為三檔,一檔為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檔為進士出身,三檔為同進士出身,進士及第的3人無需經過考核面試,當場直接給官,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給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而進士和同進士出身需要再經過朝考面試後,才有授翰林院庶吉士的機會,這不是個官,沒有品級,只給相當於七品的俸祿,相當於現在的實習生或者管培生之類的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人類似乎從有文明歷史以來針對能人的選擇就開始了,不論是推舉制還是科舉制都是為了所謂政權體系能夠有更好更多的人來維繫。且不論考試內容為何,他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一個:選拔人才。就算是到了今天,咱們國家也有相應的學歷制度來證明個人在求學之路上的造詣和成就,其中最高的學歷當屬博士。那麼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出來了:咱們現在的博士和曾經的科舉制度之中的狀元,是不是等同的呢?古代的狀元有多難考呢?答案是否定的。
  • 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唐孟郊在寫了一首《登科後》很能說明金榜題名後的激動心情,其中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制度的不完善,容易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科舉考試被世家大族把持,因此唐中晚期,科舉考試就被當時的世家大族保持,寒門學子很難有出頭之日,甚至出現了買狀元的現象。
  • 古代高考狀元有多難?難度比考清華高3000倍!
    而清華大學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每年只有各省市的狀元或者前幾十名才有機會錄取。上次有網友留言,問到現在的高考狀元和古代的高考狀元比,誰的難度更高?今天中學教師就來給大家詳細聊聊,結論是古代高考狀元含金量遠遠大於現在高考狀元,難度是考取清華大學的3000倍!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古代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考中的都是國家幹部。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後,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狀元是對科舉考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第一名的稱呼,但狀元本身不是一個官職,自然沒有品級,需要授官以後,才能確定品級,而狀元授官的品級,在不同朝代並不相同。
  • 狀元是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讀書人考中狀元後,對仕途有何幫助?
    狀元是古代科舉的最高榮譽,那麼讀書人考中狀元後,對仕途有怎樣的幫助呢?從最為基本的來說,這個名次是可以給人帶來更高的起點,是其他考生所沒有的。大多數君主有一個屬於皇家的人才基地,這裡直屬中央管理,匯集著天下最優秀的文人。這種地方不僅聚集著品學兼優的人,而且都深得器重。翰林院就是一個這樣的地方,它象徵著一種榮耀,能在這裡工作和學習的人,身上自帶迷人的光環。如果說古代的知識分子分等級的話,那麼這裡的人才居於最高位。
  • 古代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
    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介布衣,寒窗苦讀十年進京趕考,一旦中了狀元不光會得到別人的喝彩,官方也會抬轎子來迎,狀元派頭如此之大,僅僅就是為了做官——類似於知縣等的官嗎?看派頭顯然不是的,那麼考上狀元後可以當個什麼官呢?
  • 現在大學生放在古代是狀元嗎?「狀元」別想了!可能還不如舉人!
    首先古代裡面的狀元並不是像現在這樣,經歷了一個高考就能夠成為狀元的,他們需要經歷的門檻要多得多,首先要獲得童生和生員、然後舉人和貢士、進士這些關卡之後,才能夠成功的晉升為狀元,這一路可以說是過關斬將一點也不誇張,只要其中有一個門檻沒有過去的話,就不能成功的晉級。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放在當今是什麼地位?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了幾千年,相信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了解一點,比如秀才啊,狀元,榜眼探花之類的名詞。那麼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放在當今是什麼地位呢?下面來帶大家看一看(因為每個朝代地位不一樣,所以用明清來算)。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他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以82歲高齡中狀元,2年後去世
    然而,中文狀元的只有600多人,中狀元有多難可想而知。不僅是中狀元難,就連中舉人都很難。小說《範進中舉》中,54歲的範進還是一個秀才,中舉後喜極而泣,甚至高興得瘋了。雖說這是一篇諷刺小說,但也反映了古代的科舉有多難。古代的讀書人非常多,即使家裡再困難,也會砸鍋賣鐵送孩子去念書。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