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我和蘆葦有個約會……
初秋,晴空,微微東南風。
早上八點,太陽已爬得很高,陽光柔柔地鋪滿河道,從東方而來的光,照耀在河道數千畝的蘆葦上。
微風輕拂,已經三四米高的蘆葦,應和著,輕擺著頭頂的葉與穗。
被稱作「火石燕斑」的水鳥輕點著足尖掠過蘆梢。
碧空上,一隻黑羽紅喙展翅穩穩滑過。
淺灘裡,蒼鷺伸長了優雅的脖頸。
九月的清晨,被蘆葦妝點的涇河是這樣的景致!
本報記者劉英娜/文楊昕/圖
初秋觀景正當時
「你看這一片蘆葦已經成氣候了」,站在平涼城區西去的崆峒大橋上,市水務局城區河道管理站站長潘新民指著一大片已經長得蔥鬱的蘆葦叢說。
2012年,市水務局、抗旱防汛辦公室開始組織實施涇河平涼城區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2013年,涇河城區河道開始試種蘆葦、寒芒、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打造涇河河道綠色生態長廊。3年過去了,試驗區的蘆葦「已成氣候」,有成人指頭粗細,高度達到三四米,根系深深扎入水中,這些依水而生,沐光而長的蘆葦以一種向上的姿態在涇河河道搖曳生姿。從高處望下去,人工打造的水塘猶如親吻著的鯉魚與燕魚,相望於涇河,風吹動蘆葦,像綠色的翅,涇河也變得靈動了許多。
今年四月,本報曾刊登《待到八月風起時,涇河岸邊看蘆葦》的文章,介紹涇河生態環境建設情況,許多熱心讀者與市民也一直在關注著涇河蘆葦的生長,為了赴這一場「約會」,記者在河道管理部門的幫助下,為大家梳理了幾處觀賞蘆葦的最佳地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