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國慶節,恰逢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種巧遇,可不是經常有。上一次兩節相遇還是2001年,下一次則要等到2031年。
中秋節與國慶節「撞了腰」,不忘愛國,更不忘家的味道。
福建特色月餅大合集 你把滿分打給誰?
每逢佳節,總離不開舌尖上的那一口鄉愁,而月餅則是中秋節當之無愧的C位之選。古時的月餅常常作為祭天儀式中的祭品之一,出現在月圓之夜的中秋。祭天的主要負責人是皇帝,敬神的糕點則出自御膳大廚的手筆。人們把最珍貴的東西供奉神明,飽含虔誠人心的月餅,想不好吃都難!
關於月餅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唐宋年間,隨著中秋演變為一種舉國同慶的節日,吃月餅的習俗被保留下來,功能則從祭天轉向維繫家庭情感。
圓圓的月餅滿足了中國人吃月亮的幻想,東坡肉的創始人、宋代美食家蘇軾評論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法式的、日式的、香菜的、韭菜雞蛋的、巧克力的、螺旋藻的……各種新式月餅早已見怪不怪,反倒是一些藏得較深的傳統月餅,讓人念念不忘。福建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月餅,一起來看!
福州禮餅
福州禮餅。圖片來源:海都網
禮餅是老福州愛吃的美食,這個蝦油味十足的地道小吃是閩東南一種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傳統糕點,在逢年過節、親友紅喜事的時候,總會出現在大家面前。
"禮餅方有禮,其他不為禮",早年,在福州地區,禮餅不僅作為男女訂婚的聘禮之一,也是出嫁的女兒、外孫女在每年中秋節孝敬長輩必備的特色禮品。
龍巖:閩西禮餅
在新羅,留存在龍巖人心裡多年的中秋味道,就是一種較常見的具有濃厚本土氣息的傳統糕點——「閩西禮餅」。
在當地,因為禮餅代表著團圓和睦、吉祥如意的含義,所以「閩西禮餅」不僅作為男女訂婚的聘禮之一,也是中秋佳節孝敬長輩、走訪親友必備的首選佳品。
據了解,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龍巖地區行政公署交際處(閩西賓館前身),為了留存傳統工藝,想方設法,終於在新羅後路巷附近尋得傳統制餅配方,製作出的禮餅香酥可口,餡足味香,成為閩西一寶。
從此,禮餅就作為閩西賓館的傳統名點被保留下來,因為禮餅材料配比、製作工藝有別於傳統「禮餅」,故定名為「閩西禮餅」,還曾作為國禮贈送給朝鮮使團使節及國際友人。
龍巖永定高陂月餅
高陂月餅又稱「土月餅」,金黃飽滿,皮薄餡餡足,吃起來唇齒留香,色味俱佳、酥脆香口。桃紅色紙將月餅包裹著,高陂月餅一直是追求簡包裝。
「月光光,秀才郎;才郎背,種韭菜……」客家遊子聽到這熟悉的童謠,總是能在腦海中浮現家鄉的美食。中秋節,在客家人概念中,更習慣稱其為「八月半」。高陂人的八月半,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親戚朋友間互送月餅,以此加強感情聯絡,祈願「天上月兒圓,地上人團圓」,這要在八月半前完成;二是祭祖,叫「秋祭」。中秋夜,用月餅敬月神,然後家人分吃已敬月神的月餅,可全家平安幸福。
而以前龍巖人吃月餅時,月餅中間要先切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給長輩吃。
南平樟湖「越餅」
餅皮金黃,香酥可口的樟湖月餅。圖片來源:閩北日報
樟湖月餅傳承的是古南越餅製作工藝技術及風味,故又稱「越餅」。精髓是餡裡有醃漬過的豬肥膘,樟湖月餅餅皮色澤橙黃,香酥質軟。裡邊餡料的口味亦鹹亦甜,油而不膩。樟湖月餅之所以入口醇香濃厚,少不了醃製過的豬肥膘,說到這裡,應該嚇退了許多注重身材的女孩們。
南平邵武:正宗炭烤月餅
烤餅時,不僅要在鍋底下用木炭加溫,也要在移動的鐵鍋蓋上面加溫,雙面同時烘烤,才能製作出獨具特色的炭烤餅。
寧德福鼎
中秋餅分為麻姑餅、五仁餅、麻晶餅三種。
寧德福安
福安中秋餅。圖片來源:寧德網
在福安,月餅不叫月餅,而叫中秋餅。喜慶的紅紙配搭上紅繩,既簡單又樸實,在福安,有很多中秋餅店,在中秋節前的15天天天排滿買月餅的顧客,每天能賣出200擔的中秋餅,這口屬於福安的老味道已經成了福安人的舌尖記憶。
莆田:酥皮月餅
一層層的煎出來的月餅皮酥脆可口,考驗的都是老師傅的手藝。
漳州豆脯餅
說起老漳州人深愛的月餅,第一時間你肯定也想到豆脯月餅啦!價格便宜又好吃,可以說是永恆的經典款。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
【責任編輯:鍾培培】
來源: 東南網
舌尖上的中秋 還有哪些傳統美食?
中秋節的餐桌上,除了月餅,福建各地還有屬於自己的中秋味道。傳統美食總是透著一個地方的獨特味道,既像異域來的珍饈,透著新奇;又有小地方的樸素,不遮不掩,簡單直接,而這些傳統美食背後的中秋故事你又知道幾個?
福州老字號「百餅園」的師傅為新開發的「五彩鯉魚餅」點「睛」。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鯉魚餅」是福州中秋節的另外一種特有的習俗。「鯉魚餅」有兩種寓意,一種是鯉魚放生,含義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孫,一種是象徵鯉魚跳龍門,指爭取將事情做好、做成功,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種拼搏精神。早在解放初期,中秋期間,外公外婆都要買鯉魚月餅送給外孫、外孫女。中秋那天,胸前掛著鯉魚月餅的小孩子就會滿街跑,向人炫耀。
中秋博餅是廈門乃至閩南地區一年一度的民間盛事,對增進親情友誼,促進消費,營造節日祥和景象,傳承傳統生活習俗,都具有積極的作用。2008年6月,廈門中秋博餅民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起,這一民間文化活動,也被國臺辦列為「重點交流項目規劃」,被福建省委外宣辦列為「福建省對外民間交流重點項目」。
在傳統莆田中秋夜的團圓宴上,都會有「芋群米粉炒」,其實是炒米粉和煨香芋兩道菜。吃米粉意思就是吃到鬍子白了,就是說吃了會高壽;吃芋頭則是因為莆田方言的「芋頭」與「熬」諧音,過去人們生活艱辛,吃芋頭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頭」,寄望來年時來運轉。
中秋節前後,是芋頭收成最好的季節,新芋上市,沙縣民間就開始做芋餃食用或待客,這一習俗早在元代起便流傳了下來。此時,也是鮮鴨味道最肥美的時候,便成了中秋夜裡的團圓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了。
福鼎餅花,是福鼎當地民間藝人獨創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特有手工技藝形式,是專門貼在中秋月餅上的一種裝飾畫,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餅花曾在閩東霞浦、福安、柘榮各縣和浙江的平陽、蒼南一帶十分流行。在這些地帶,人們都習慣於在小孩兒吃了中秋餅後,把一幅幅餅花貼在自家大廳壁或房間壁上作裝飾欣賞之用,慢慢地這種習慣就發展成了一種特有的地方節日風情。福鼎風俗,舅舅需要給外甥送月餅。所以那時一過八月初一,小孩就開始期盼月餅了。收到月餅後,孩子們就會拿著月餅「鬥餅花」——比比誰的餅花大,圖案好看。2005年十月,福鼎餅花列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晉江,中秋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蒸一鍋番薯芋頭。相傳是人們感謝土地公賜給窮人番薯芋頭的恩德,逢年過節都要用番薯芋頭祭祀他。
還有閩南一些地方,中秋要吃鴨子,因為此時正是鴨子最肥壯的時候,和福建盛產的檳榔芋一起燒,格外美味。
漳州人則是節前各家各戶都要買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擺在廳堂裡,中秋這天剝開分給全家人,柚諧音「佑」,圓圓的也象徵著團圓。
不管是吃月餅,芋頭,還是吃柚子,這些都是一種一家團圓、和睦的象徵,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論外形如何爭奇鬥豔,內餡怎麼花樣百出,不變的是中國人對故鄉和親人的深切感情。
(東南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