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驢打滾做出味的城市,舌尖上的承德,歷代帝王的避暑山莊。到了承德必須吃幾個驢打滾,再來一碗煎碗坨這才算開啟承德口味。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開始,到承德避暑山莊度過一年最為炎熱的時期,同時也帶動了承德的美食發展。
承德人總是掛在嘴邊的還數驢打滾,聽這名字就很有動感。民間相傳這菜來自清朝宮廷,據說是御膳房一個小太監的上菜時,不小心把年糕打翻在豆面裡面,由於趕時間沒有重做,倒是弄巧成拙,皇帝出奇的喜歡這一口,名字也是小太監胡謅的,不過這道美味卻實實在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底蘊。驢打滾出自皇宮,在北京、河北、天津等地都能見到其蹤跡,不過在承德比較火熱。
以前的驢打滾是用黍米夾餡,外面裹著黃豆面,現在的驢打滾花樣極多,餡料變化多樣,大有吃頭。有豆沙餡、有紫薯餡、還有南瓜餡等等。把糯米粉和成麵團蒸熟,然後在黃豆面中擀薄,上面便可以加入一層餡料,最後用手捲起來便可。做法極為簡單,不用掌握火候,但是最後需要刀工精湛,不然會切得很難看。切好的驢打滾入口軟糯,豆香四溢,是老少皆宜的承德美味。
如果說驢打滾各地還有不同意見的話,煎碗坨那就是承德土生土長的美味。承德地區盛產蕎麥有關,帶動了以蕎麥麵做成的煎碗坨。在承德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拿著小叉子悠閒地食用煎碗坨的食客。同樣有著200多年歷史的蕎麥碗坨,需要和面、煮熬、成型三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用到的食材有蕎面、綠豆粉、五香粉、花椒麵等。把蕎麥麵條加熱至糊狀,冷卻後變成。這個做法有點像北方白面涼粉的做法,只是蕎面需要別的面混合,否則口感欠缺。吃的時候需要配上各種料汁,澆在碗坨上面便可,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碗凸」,吃起來外焦裡嫩,配上各家獨有的蒜汁,一道完美的煎碗坨才算完成。
在北方也能吃到水靈的嫩豆腐,都山水豆腐就是承德的特色美味。來自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亮甲臺鄉都山腳下,因地得名,突出一個嫩字,潔白透亮的嫩豆腐,盛於船形器皿中,很有儀式感。同樣潔白如玉的「一百家子撥御面」卻帶著歷史的厚重,相傳是乾隆木蘭狩獵時,吃了當地撥面心情大好,隨口給次面御封名,號並稱讚「潔白如玉,賽雪欺霜」。
撥御面製作過程和其他麵食不一樣,從和面講起,先用開水將四分之一的面燙好,然後手在冷水裡冰一下,乘熱將面揉成團,餳面後在撥板上擀成薄餅,最後用撥刀撥成三稜型的麵條。面要撥得均勻,這需要撥面師傅精湛的手藝。
叫花雞到了承德便會華麗變身,改名叫御土荷葉雞。只因叫花雞到了承德變得土裡土氣。承德特有的離宮黃土,加上熱河泉水,再配上湖內的荷葉就改名叫「御土荷葉雞」。這種華麗變聲是美食入鄉隨俗的必要過程,也是一隻雞沾染本地清香的必經之路,荷葉的清香裹挾著當地的泥土氣息,足以讓人回味綿長。
從宮廷中衍生而來的滿族八大碗,便是承德席面上的佳餚,也是家宴的拿手菜。故事還要從乾隆皇帝說起,不得不說乾隆帝造就了眾多美食,鼎盛的大清家業,有了滿漢全席的發展之地。滿族的「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是滿漢全席的精要,這裡的滿族八大碗佔據滿漢全席的下八珍,那名頭不是一般的大。而在民間八大碗,並沒有特別的菜譜定數,其中主要的幾樣齊全,不夠其它的菜湊數,也算成全百姓家中的盛宴。
承德,一個歷代帝王養心的地方,這也給承德美食增添了不少魅力和色彩。對於眾多人來講,知道的承德避暑山莊不足為奇,但是對於一個骨灰級吃貨來講,避暑是次要的,承德的美食更是愛上這片土地的動力。
承德,幾個驢打滾,一碗撥御面,還有霸氣的滿族八大碗,你喜歡承德美味嗎?歡迎留言,阿宏一起和你關注承德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