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牙尖嘴利的人最討厭人放鞭炮,一年春節他寫個段子——愛放鞭炮的,祝你們都「鞭」上長炮!
太狠了!
這哥們叫張發財,就上面COSPLAY王思聰的這位。名字你可能不知道,但《舌尖上的中國》海報一定看過,那就是他設計的。
…………………………………………………………
「娃子娃子你別讒,過了臘八就過年。臘八粥,喝幾天,裡裡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
這首民謠基本概括了人們年前一系列喜氣洋洋的準備過程,現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還部分延續著這樣的程序。
在物質生活不充足的年代,過年是一種有著無窮誘惑力的期待,這種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的歡樂,是超市裡大包小包拎不回來的,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印象尤其深刻。
大人們忙著備年貨,孩子們則憧憬著新年禮物,女孩子希望有件花衣裳,男孩子最想要的是煙花和鞭炮。
隨著年的臨近,街上的鞭炮攤兒越來越多,來串門的親戚也一下變得大方起來,常會帶著你去買上幾樣。
瀏陽的閃電鞭每家都會買幾掛,有100響的、200響的、500響的。
這種小鞭由正宗廠家出品,相對安全些,但對大些的孩子和大人們來說就不夠響,不夠過癮,「大雷子」才是讓人心動的上品。這種鞭炮如炸雷響徹天空,所以得名。
「大雷子」都是家庭作坊出產,每個拇指粗細,白皮,多用舊書廢報或印刷廠印壞的紙捲成,無包裝,就編成一個小圓盤,一盤多為50、100或200響。一般在年前幾天,賣「大雷子」的最多,賣者騎個自行車或推個板車,就在道路兩旁擺好攤兒,一盤盤「大雷子」就擺放在自行車後座的箱子上或是板車上。
「大雷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響不響,吸引人的方式也簡單,直接放!
遇到有人問響不響,賣者就拿一個散炮放在路中間,吆喝一聲「聽著啊」,然後用香菸引燃,「咣」一聲,硝煙瀰漫。聲越大,賣者越得意:「咋樣?看咱的炮!」
一般放完就會你三盤我兩盤的有個搶購小高潮。至於那些聲不如人的,在一片「還不如個屁響」的鬨笑聲中,自個兒也訕訕的不好意思,面對殺價沒有了一點底氣。
有時候為了吸引人,賣者會把整掛「大雷子」用竹竿挑起來點燃,電光閃閃,轟鳴陣陣,立刻圍得裡三層外三層。
(1988年,河南揚集的鞭炮市場)
……
煙花、鞭炮買回家,因為數量有限,絕對寶貝一般,再手癢,不到年三十也沒人捨得放。
一般人也捨不得把一掛鞭一次性放完,往往會拆成單個的,放到衣服口袋裡,一個個的放。點上根香或是白線繩,興奮的出門,一路走,一路不停地摸一個出來引燃,丟在路邊,清脆的炸響。
有時不小心,捻兒被揪下來了,或者炮沒響,也捨不得扔,把它們收集起來,攔腰折斷成「V」字形,露出火藥來,用火柴一點,噴出一道小火焰,俗稱「呲花」。
最刺激的是放「大雷子」,大家都喜歡把它扔在半空,高高的炸響,這就要相當的眼急手快了。
一般鞭炮的捻兒越長越安全,你有足夠的時間把它扔出去,放「大雷子」正相反,捻兒要揪得短短的,用拇指指甲緊緊掐在炮身上,前面留出些許能點火的就行。為了不讓它著得太快,放前大多還會把捻兒剝一剝,把前面這點火藥抖掉,只剩層捻紙。
然後一手拿香,一手掐著「大雷子」,彎下腰,屏住氣,把捻兒往火頭上一靠,猛的直起身子往天上扔,瞬間即在最高處爆響,紙屑雪花般飄下,一股硫磺味兒瀰漫空中。
放過「大雷子」的都知道,點捻兒很大程度上是憑直覺,你不能等看到著了再扔,那太危險。因為精神高度緊張,放幾個就會碰上捻兒沒點著就扔出去的情況,這時千萬不能立刻去撿,要等一等,確保沒事後再撿回來重點。
要是趕上連扔幾次都沒點著,人就開始冒汗了,心裡也打怵,膽小的就換一個放,膽大的不信邪,聚精會神再來一次。那炸響後的感覺,更刺激。
幾乎每次過年都會有人「大雷子」沒扔出去就在手裡炸了,一手紫泡,第二年還死性不改,照樣玩。現在想想,這玩意兒真真的就像個小手榴彈。
人無聊了就得生事,有人嫌單放「大雷子」還不夠過癮,就順手擰個自行車鈴鐺蓋,或是找個破茶缸子,把炮蓋在下面,點著了一炸,「咣」一聲能騰起十幾米高,引來一片叫好聲。還有跑廁所放的,那個狀況就別提了。
雖然總聽老年人念叨「傻子放炮,精的聽響」,可喜歡放鞭炮的人還是那麼多,可見玩心之烈。
「爆竹兩三聲,人間易歲;梅花四五點,天下皆春」,在中國,過節燃放鞭炮的歷史相當悠久,最初是為驅惡鬼,後來發展成迎喜神,繼而普及為喜慶之日的必備之物。
鞭炮又名「爆竹」,最初真的是爆竹子,「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竹子點了火,裡面的空氣膨脹,竹筒就會爆裂開來,發出響亮的聲音,唐人方幹《歲晚苦寒》詩中就有「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的句子。
據《荊楚歲時記》說,「爆竹」是為了「以闢山臊惡鬼也」。「山臊」是一種怪物,體形跟猴子差不多,《神異經》中說它「在西方深山中,長尺餘,犯人則病,畏爆竹聲」。
還有種流傳更廣的說法認為上古時有個兇殘怪獸叫「年」,每逢春節時就會出來傷害人畜。「年」力大無窮,誰也治不了它,人們只能四處躲避。有一年,一個紅衣頑童燃竹取暖,竹子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時正好「年」張牙舞爪的來了,一聽到爆竹的響聲,立馬嚇得抱頭鼠竄。這下人們樂了,敢情這傢伙是個膽小「鬼」啊!
發現「年」的這一弱點後,家家戶戶過節時都燃竹爆響,從此「年」再也不能為非作歹了。沒過多久,連點「年」的消息都聽不到了,也不知道它「移民」去了哪個國家。「年」嚇跑了,「燃竹」這個遊戲大家仍然喜歡玩,後來就演變為放鞭炮,春節也被稱作「過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雖然現在人人都說年味兒淡了,可每至春節,大家還是會想盡辦法趕回老家過年。那首京味的歌就是過年最好的背景音樂——「大年三十兒,喜氣盈門兒,家家戶戶擀著餃子皮兒;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還得串親戚兒;大紅福字兒,倒著貼上門兒,大人小孩兒臉上帶笑紋兒;鞠躬拜年透著和氣勁兒(過年好過年好),順順噹噹一年好日子兒……」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