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文可以察覺了解到漢服女裝從明、清到民國早期的流行變化。漢服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呢?下文漢服演變史圖解將為你解開漢服歷史的面紗。
明早起衣裙延續元代短衣之風,繼承宋元對襟穿成交襟的衣著風格。此時也有直領大襟(交領右衽)的款式。
明中期袖型與裙門逐漸增寬,且有裪袖(袖口處突出的袖緣)結構。根據文物發掘此時期在宮廷體系中出現豎領對襟衫,並有金屬子母扣固定。
對穿交的款式在此時期也有發掘,較為特殊的是那窄袖門細百褶的馬面裙。
關於馬面裙的樣式,根據出土文物研究,明中期流行[梯形褶]與[寬袖門]的結構,因此常有圖繪呈現上窄下款的蓬裙輪廓。明晚期後,裙門漸窄,多以[平行褶]馬面為主。從上圖中可觀察出女裝款式多樣豐富,期中圓領衫也是流行款式之一。
萬曆中前期在文獻圖繪及文物上,有出現一波窄袖到直袖的流行趨勢(搭配在長衣上),但後期又重新回歸到大袖為主流的狀態。這股趨勢目前無法深究具體原因,或許就是單純的時代流行。
直領大襟在此時也逐漸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豎領大襟,上衣長度也逐漸增長。特別的是,與民間體系有別的是宮廷體系,扔流行中前期的短衣結構,多見豎領對襟款式,被稱為衣冠流行滯後性的現象。
明晚期上衣長度之變化由過膝到及踝(huai),裙子不再是中前期的款裙門梯形馬面裙,多維窄裙門平行褶。由於此時期文物短缺,部分款式只能從圖繪得知。
對襟衫開始出現在民間體系,其外關於大襟長衫相近,直領(或稱交領)的領型逐漸被豎領取代。
清早期受政治「男從女不從」影響,女裝尚留存大明餘風,常見豎領大襟或對襟衫子,但袖型逐漸由寬變窄,且不再收袖口,轉變為披風氅衣般的敞口式。衣長也逐漸縮短。
馬面裙仍維持窄袖裙門平行褶,特別的是,再度出現細百褶結構,稱為[百襉裙]。
清中期女裝發展與主流的滿洲服飾逐漸交融,滿洲服飾的襟型與裝飾開始流行到漢人女裝之上。袖型的部分,逐漸縮減為窄袖,且常有挽袖(捲袖子)的穿著方式。
而馬面裙在此階段的結構也逐漸在改變中,裙上裝飾的紋樣越來越豐富。
在對襟衫的部分,根據文獻描述得知與豎領披風特徵雷同,幾乎已分不清這兩者的差別。
清晚期袖長漸短且寬,衣長也縮短不少。此時期流行大鑲大滾的裝飾風格,甚至有[十八鑲滾]之說。光緒末期至民國初年,衣服又轉而風尚窄瘦之形,衣領也有加高之勢。
裙子則從原來活褶結構轉變為死褶,出現多樣的款式,如:欄杆裙、魚鱗裙(左圖)與鳳尾裙。有時也不穿裙,僅留褲子,如右圖所示。
民國早期女裝常受西方文化影響,無論在穿搭、裝飾、髮型、闊性等層面,變換迅速。例如,大襟襖衫上有了偷襟的做法、下擺的放擺的角度、線條變化,以及裝飾藝術風格在面料上的試用。圖中呈喇叭狀的袖型,被稱作[倒大袖],甚至會在袖口上蕾絲花邊的設計。
大襟衫目前多應用於宗教活動與文藝演出,而相應的馬面裙則變化不復見。
以上是關於漢服女裝:明清服飾的演變圖解,更多關注漢服同袍網。
本文整理自網絡: 華夏衣冠,僅供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