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給大家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以及傳奇的故事。但是仔細品讀李白的一生,給人的感覺是孤獨的,或許可以理解為「高處不勝寒」。
李白的孤獨在詩作中盡顯無餘,而《獨坐敬亭山》更是李白精神世界極度孤獨的突出表現。短短的二十個字,通俗易懂的語言,情景交融的描述,但是那份孤獨卻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01.先欣賞一下全文
原文: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爭論:
關於「只有敬亭山」的事兒,有的人糾結於到底是「只有敬亭山」,還是「唯有敬亭山」,兩個字都有道理,意思也差不多,我認為已經不太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感受詩人表達的心情,融入詩人的意境之中。
譯文:
山中群鳥一隻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後一片白雲也悠然飄走。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02.詩作分析
寫作背景: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在天寶十二年,即公元753年,另一種說法是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我更認同的是第二種說法,因為那時候的李白已經更加蒼老,感受到的人生滄桑顯得更加孤獨,並且已經到了極致。
孤獨對比——趣解:
李白在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的時候,曾經寫下了著名的月下獨酌。那時候的李白已經很孤獨了。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但是這時候的李白雖然很孤獨,還有花,還有酒,還有明月,舉起酒杯,對著影子,相邀明月,還能勉強湊一桌,也就是「對影成三人」,還能從孤獨中找到一絲慰藉。
可是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花凋謝了,酒沒得喝了,月亮也不見了。自己感覺可以「雲」和「鳥」做伴,可是估計詩人那孤獨的氣質,讓「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鳥飛走了,雲也飄走了。敬亭山呢?敬亭山沒有腳,無法移動。詩人看著敬亭山,心中想著:「還好你在,聊以解憂。」而敬亭山沒有腳走不了,也只好陪著這位詩仙,和李白「相看兩不厭」了。
詩句賞析——正解:
前兩句看似寫眼前之景,眾鳥飛「盡」、孤雲去「閒」,詩人用兩個字「盡」和「閒」兩個字,寫「動」見「靜」,以「動」襯「靜」,正烘託心靈的孤獨寂寞。所有的鳥不願意和詩人作伴,連孤獨的雲也飄走了,這是什麼樣的境遇,什麼樣的孤獨,景色是簡單的,孤獨是深刻的。
後兩句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儘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用「相看」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用山的「有情」,比喻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悽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03.結語
極致孤獨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這首詩在李白的詩中獨樹一幟,似乎缺少一些豪邁氣概,沒有《俠客行》《將進酒》的灑脫和不羈,但是這是一種思想感情的內斂和描寫,簡簡單單、情景交融,讓人不勝感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