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多,農副產品消費量的增加,市區現有的東風路蔬菜批發市場已不能滿足市民需求。記者昨從相關部門獲悉,今年,市區將在寧啟鐵路以南、東風路以東、鹽河路北側新建一大型農貿批發市場交易中心,佔地300畝,比目前的市場面積擴大近20倍。一期工程投資6000萬元,共分蔬菜、果品、水產、南北貨、肉類5大區,設有信息平臺和檢測中心,年底有望投入使用。市場建成後,市民的「菜籃子」將更加豐富,農副產品價格有望降低。
市區東風路蔬菜批發市場2002年初組建,地處東風路東側,是一所不封閉的蔬菜批發市場,佔地4000多平方米,有蔬菜批發經營戶200多家,主要供應市區各大農貿市場的蔬菜批發。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區農貿市場逐漸增多,批發市場蔬菜批發量也相應有所增加,原有的蔬菜批發市場由於場地面積限制,已不能滿足市區蔬菜的批發供應。
2008年10月份,東風路蔬菜批發市場遷至南通路南側,通過改擴建原來的泰州玻璃纖維廠廠房,將市場面積擴大至1.1萬多平方米,批發經營戶也增加了100戶,達到300戶,蔬菜批發量由原來的每天200多噸增加到300多噸。
1月5日清晨,記者在東風路蔬菜批發市場看到,場內人流湧動,車輛穿梭往來,批發市場外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蔬菜批發車輛。
東風路蔬菜批發市場負責人夏永芝說,市場遷址後,經過一年多的運行,蔬菜批發能力大大增加,在滿足市區居民蔬菜供應的同時,逐漸向周邊城市輻射,但也逐漸顯露出一些問題。
首先是場地面積偏小,目前的蔬菜批發市場僅有經營門面60多間,無法容納300戶蔬菜批發戶,現在大多數經營戶只能在場內交易,沒法入室經營。
經營戶劉成年每天從泰州郊區批發蔬菜到市場內交易,由於沒有固定的經營門面,蔬菜無法儲存,一般是當天調運當天銷完,從不敢多批蔬菜。
劉成年說,他一直希望擁有一間門面房,這樣批發生意可以做大。但由於場地限制,目前的批發市場無法滿足經營戶的需求。他希望將來的綜合批發市場能有充足的門面房,讓經營戶固定經營。
夏永芝說,目前批發市場已不限於蔬菜批發經營,還包括冷凍食品、南北乾貨批發。但由於場地面積限制,另外一些批發產品無法進場,如水產、水果、農副產品等。現在每天都有經營戶打電話給他,詢問門面房的事,但一時無法解決。從根本上說,當前的批發市場已不能滿足市民的蔬菜供應需求。
另一個問題是,目前的批發市場影響交通、居民生活。現在的蔬菜批發市場地處鬧市區,在東風路與南通路的交叉路口,周邊有春蘭小區、迎春小區等居民區。蔬菜批發交易一般都在凌晨兩三點進行,有30多輛來往全國各地調運蔬菜的大卡車需要在市場內進出。市場內沒有停車場,很多大卡車只能暫時停在馬路上,造成交通堵塞。
夏永芝說,為了不影響交通,他們採取了大卡車分批進場的辦法,在每天上午7時前全部結束蔬菜批發交易。但這只是個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堵塞的問題,只有等將來市場面積擴大了,設立停車場,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市民期待早日移址擴建
劉少鵬從事蔬菜批發已有十多年。他說,非常希望市區能有上規模的農貿批發市場,將東風路農貿批發市場移址擴建,對蔬菜批發商戶來說是個好消息。
現在*的問題是市場的交通不便。劉少鵬說:「現有批發市場位於鬧市區,每天早晨,市民上班、買菜,人來車往,非常擁擠;各個批發商送貨、零售,交通壓力很大。現在興化已經發展了規模化的蔬菜脫水基地,我們批發商的很多菜都要送到興化,搬到新市場後,靠近興泰公路,交通更便利。」
另外,由於當初的規劃不合理,導致市場秩序、衛生都很難管理。劉少鵬說,由於地處黃金地段,又沒有泊車位,每天早上來批發零售的三輪車、摩託車亂停亂放,送貨的小卡車在市場外吵雜不堪,市場裡也非常擁擠,不利於蔬菜的快速集散。物流運輸的不方便也增加了運輸成本,導致一些蔬菜、肉類價格較高。
「因為當初建的時候沒有考慮發展速度這麼快,現在市場的配套設施已經跟不上需求了。」蔬菜批發戶董亞飛說,現有的冷藏倉庫和恆溫倉庫已經滿足不了大量蔬菜的保鮮需求。另外市場也還沒做到信息化流通集散,從目前情況看,交易方式還是傳統對手交易、錢貨兩清,並且十多年來一直保持不變,電腦進貨和電子轉帳一直沒有得到推廣。
董亞飛覺得農貿批發市場擴建後,還能改變只做本地生意的現狀。「現在批發市場因為規模有限,輻射範圍很小,主要針對是本地『買家』,加上運輸原因,周邊鹽城、揚州等城市的批發業務比較難做。泰州市區的本地菜農很分散,一般都是自產自銷,他們沒有和農貿市場形成應有的互動和互補,結果造成了『馬路市場』的泛濫,這些都使得批發市場的經營檔次很難提升和交易規模很難擴大。新建的蔬菜批發市場規模較大、品種齊全、交通便利,應該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市區一家農貿市場的零售商李老闆一直在東風路農貿批發市場進菜,「每天早上去進菜,都要折騰一個多小時。就這麼大的市場只能容納這麼多批發商,競爭小,價格壓不下來。可價格再高我們也得拿貨,拿回來顧客都喊菜價貴。可這菜價並不是掌握在我們手裡。如果將來擴建大型批發市場,多引進批發商戶進行競爭,批發價一低,我們的零售價也能低下來。」
市民花進榮就住在東風路農貿批發市場附近,聽說批發市場計劃遷至別處,他坦言,這對附近居民是個好消息。「你看,現在市場的西側是原來玻璃纖維廠的宿舍樓,市場南面也有住宅樓,附近住了有百十戶人家。每天早上四五點,樓下就熱鬧起來了,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每天早晨批發的菜販們散去後留下的垃圾也是一個大問題。有時打掃不及時,滿地都是爛菜葉,實在影響市容市貌。
「從東面進城的車都要從門口這條南通路走,來往車輛本來就多,再圍上這麼多攤販和貨車,發生堵車是難免的事。」花進榮說,批發市場搬遷之後,環境衛生問題將得到改善,噪音減少,道路通暢,利於附近的居民生活。
陳維真老人說,每天凌晨都有很多大卡車從批發市場進進出出,加上批發市場內人流量大,非常嘈雜,睡不好覺。希望批發市場能遠離鬧市區。
新市場年底投入使用
根據規劃,我市將在通揚河以北,江海高速以南形成15000畝高效農業蔬菜生產基地,為確保產銷平衡,在基地附近也迫切需要新建一個大型農貿批發市場,構築完整的產銷平臺,增強輻射能力。
據了解,即將建設的東風農貿批發市場群位於寧啟鐵路以南,東風路以東,鹽河路北側,規劃面積300畝。市場由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建立農貿批發市場交易中心,將分散於市區的農副產品批發企業在此聚集,建立完善農副產品保鮮倉儲、庫存管理、檢驗檢測、運輸、產品展示、電子商務等服務功能,積極發展分類、清洗、分級、包裝等項目,提高市場服務水平,加快形成為輻射泰州市區,全市規模*的服務農業生產、農村建設和城區市民生活,集農副產品倉儲、運輸、批發功能為一體的市場集群。
海陵區城東街道農經站站長夏永寬介紹,新的東風農貿批發市場地處郊區,但交通便利,公路、鐵路、水運都很方便,水電基礎設施齊備。目前正處於土地流轉階段,首批流轉土地110畝,將於本月20日基本結束,預計總投資1.2億元。一期工程投資6000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和營業用房建設,計劃在上半年動工,今年年底有望投入使用。
據悉,首期工程建成後,共有蔬菜、果品、水產、南北貨、肉類5大區,還有先進的信息平臺和檢測中心。信息平臺可以查看全國各地的蔬菜、水產、水果、乾貨、肉類等產品的品種、價格和銷售行情,為經營戶提供方便;檢測中心可進行蔬菜農藥殘留及肉類瘦肉精等檢測服務,讓經營戶放心進貨。
市場一期工程建成後,按平均每日每經營戶2萬元營業額計算,市場全年營業額將超過6億元,創利稅6000萬元以上;市場全部建成後,年營業額有望超過20億元,創利稅2億元以上。市場建成後,需招聘市場及物業管理人員,經營戶需要招聘貨物裝卸、整理、運輸、銷售人員,估計可帶動就業1000人左右。
夏永寬說,市場建成後,對於市區居民來說,由於有大規模的蔬菜批發市場做後盾,「菜籃子」會更豐富,價格也會更合理,波動幅度會減小。同時,批發市場為當地農副產品提供了銷售渠道,將促進周邊農民的種植養殖積極性,增加他們的收入。
`業內人士展望,隨著新的東風農貿批發市場的建成,我市水產品將利用水路交通便利和水產品資源充足的條件,整合周邊市場,努力培育,擴大規模,形成對長三角的輻射;水果批發市場擴大經營規模,增加品種,提升檔次和服務水平,成為輻射蘇中的大市場;蔬菜批發市場「背靠」1.5萬畝高效農業蔬菜生產基地,將成為我市規模*的蔬菜批發市場。
南京:批發不進主城區
2007年1月,南京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一期工程選址確定在江寧東山街道上坊高橋門地區,該配送中心不僅解決南京人吃的問題,還輻射到周邊城市,「大菜籃」選址江寧後,農副產品的大型運輸車輛就不必進入主城區,也緩解了交通壓力。
該物流中心計劃佔地3000畝,其中一期工程佔地937畝、投資約7億元。全部建成後的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輻射半徑為300公裡,成為南京乃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集蔬菜、果品、水產、家禽、肉品、副食品、糧油交易以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綜合性交易中心。一期工程主要完成果品、蔬菜、水產、肉食市場交易區以及行政辦公、賓館宿舍、餐飲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據介紹,這裡交通相當便捷,緊鄰緯七路、東麒路、寧杭公路和二環路,可以保證農副產品物流通暢。
2009年3月,該配送中心正式啟用。南京白雲亭蔬菜批發市場、南京果品批發市場、南京惠民橋水產批發市場等三大市場,全部搬到了江寧。配送中心裡設了 5萬噸低溫冷庫及2.5萬平方米高溫、常溫儲庫,改變了傳統批發市場經營戶分散儲藏的模式,減少了食品損耗。還就近建立了一些基地,以定單形成大規模生產鏈,就近加工,規模經營,還有鮮加工、配送等。這樣,在規模化生產、加工、配送後,蔬菜、水果的流通成本降低,也降低菜籃子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