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來賓早上好,很榮幸向大家匯報這個汽車零部件GSI系統編碼與條碼標識標準。首先先介紹一下背景,剛剛背景已經給大家講過了,我簡單介紹一下,在國家政策層面,首先我們是在2004年有一個關於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和三包的規定,這個規定是針對整車廠,整車廠自己背負著重大的壓力,但往往出現問題都是零部件,普遍希望將國家政策的壓力往上遊轉化的趨勢,另外在去年,國家發改委聯合了科技部和環保總局出臺了《汽車產品回收利用技術政策》,在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大的背景下,對我們汽車整車及其他零部件產品的最終回收和再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知道在日本和德國等汽車發達的國家他們有一些零部件的回收政策,他們汽車報廢了之後對零部件的可再利用率達到了40-60%,我們國家在2010年要求對M/N型的汽車按質量的可再利用率百分比要求達到80%,在2017年最多能達到95%的要求,這都對零部件標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車零部件標識是基礎數據的信息,它的追溯,和他們分類的信息提出了載體目標的要求。
在企業需求來看,汽車行業QS9000對質量可追溯性提出更高的QC和QA要求。針對國情還有對零部件防偽和防串貨的需求。另外包裝及應用環境的多樣性挑戰,在我們調研中,有一個很大的重型商務車企業每年因為事故損壞零部件、無法確定供應商、真偽現場無法判斷等原因自己要承擔4000萬的損失。另外還有企業信息化深入的需求,信息化本質是圍繞數據的I/O輸入輸出、存儲和計算三大功能展開的,汽車企業在計算方面普遍已經或正上馬ERP,在存儲方面也都部署了資料庫工具,在輸出方面有很好的報表系統和圖形界面,但是在數據最源頭的輸入這塊,也就是在自動識別這一塊,恰恰是我們中國汽車企業信息化的短板,很多企業還是需要提高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汽車行業對零部件可追溯性的範圍,第一層是追溯對象:它是分為五個環節,先是原材料零件,然後半成品,然後產品,然後所有品,然後是舊品和廢棄物,第二層是每一個狀態都有對應進行管理的機構,再向下第三層是相關的信息,每一環節關注信息的分類、數據項的取捨都有不同。通過前向的追蹤和反向的追溯,我們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可追溯性。
我們再看標識的層級共四個層面,最上面的層面就是廠商,對供應商的標號,這是有一個區分供應商的要求。第二個就是零部件的品種型號信息,通常以型號/類別號/圖紙號等方式出現。第三個就是批次信息,通常以訂單號、批次和日期來出現。第四個就是標識到單品的,通常以零部件流水序列號S/N表現。這樣一個標識金字塔從而形成了可追溯性的關鍵字信息。
在汽車零部件方面的標識標準化情況,相關標準化組織包括ISO,AIAG,AIMGlobal,還有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相關標準包括:ISO/IEC CD TR 24720: Guidelines for Direct Part Marking (DPM) (RFID射頻快報註:DPM是本體標識的簡稱)、ISO/FDIS 28219 Packaging: Labeling and direct product marking with linear bar code and two-dimensional symbols ISO 4100-1980 GB /T 16737-1997《道路車輛世界製造廠識別代號(WMI)》。其中28219是AIAG聯合ISO共同來做的,是一個通用的包裝用條碼標識標準,AIAG本身還制定了B-4,B10,B11,B13,B16和B17等一系列相關的零部件標識標準。我們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標準起草組在研究以上標準並結合中國調研實況,制定了協會標準《汽車零部件用GSI系統編碼與條碼標識標準》,還有配套的《汽車零部件用GSI系統編碼與條碼標識標準應用指南》。
首先我們來先看編碼原則,是根據GBT16986的《EAN.UCC系統應用標識符》來進行我們對它進行規範。他很像我們現在目前播電話號碼的區號,通過這個標識符標出具體的數字,代表什麼含義,然後是編碼字符,廠商對編碼根據現有的情況選擇。另外就是說對編碼長度,不定長,可選擇數據要素。編碼數據結構,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本的數據結構,第二種是綜合數據結構。基本數據結構是分了四個層面,就是標識四個最基本的層面。具體的細節來說,就是前三個必選的,廠商識別代碼,零部件號,零部件批號。然後零部件序列號可選。
我們可以說把現在目前整車廠的供應商零部件的代碼用92來進行標識,並且在供應商零部件的編碼可以用240來表示,其他的生產日期啊,大家都可以查閱GBT16986來獲得,二維條碼要有供人識讀字符,至少包含廠商識別代碼。EAN.UCC—128條碼符合GB/T15425—2002年的規定,二維條碼符合ISO/IEC15424和ISO/IEC15434的規定。其他可選符號表示方法,其他可選符號表示方法,漢信碼,QR碼,還有龍貝碼,還有PDF417。另外還要說明的一點是因為標準採用GS1編碼系統,可以和現在的EPC體系的RFID標準兼容,因此本標準亦可對選用RFID作為載體的有參考價值。
汽車零部件標識方法分三種方式,一種是本體標識:採用機械頂衝或雷射蝕刻的方式在零部件本體生成二維條碼,推薦碼制,漢信碼,DataMatrix碼、龍貝碼和QR碼。一種是條碼貼標和掛牌,UCC/EAN—128條碼,二維條碼,金屬條碼。一種是物流外包裝箱標識,針對無法本體標識的零部件。標識位置有三原則:同一種零部件的條碼標識位置一致,應保證標識上的符號不變形,條碼標識不被汙損,應保證人工掃描識讀操作或機器識讀。
零部件廠商如何實施,這裡給出一個流程,首先向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或其各地的分支),申請8位廠商識別代碼。第二個是為單品零配件編制基本數據結構,第三個是為單品編制擴展數據結構,第四個是零部件標識列印,採用不乾膠標籤,或DPM技術將條碼列印於標籤或零部件表面。
符號的生成和專用設備,可以有專用條碼軟體,專用條碼列印和貼標設備,選用在線條碼掃描器及無線數據採集器。
數據處理和應用系統部分,為確保數據傳遞的準確性,條碼識讀設備必須能夠準確的傳遞應用標識符給主機。系統接口程序必須能夠滿足對應的BOM、MRPII、ERP、MES、CRM等系統的需要。然後就是條碼一次生成多處識讀使用,這裡給出一個零部件可追溯性具體示例(略)。
總結一下:這個標準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是採用GS1全球統一標識系統,符合國際標準規範,與ISO 28219兼容。第二個是對零部件產品的標識層級達到單品產品住總的層次,第三個是以條碼作為信息載體,提高了數據錄入的準確性及速度,留出廠價自由編碼的餘地,解決零部件供應商一對多的編碼困境,供應商打標,第四提出一種模式,零部件一次貼標,對應多個組裝廠管理,國家監管,第五:永久本體條碼標識,杜絕傳統條碼標識的影響,應用標識符理念貫穿始終,識讀方便靈活,仿冒使用廠家快速重責任等等等等。
最後我們在來看看市場方面的前景:根據AIDC界權威市場調研機構VDC預測,在全球範圍內2006年-2011年汽車行業條碼應用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7.9%,RFID應用市場年複合增長率為16%,而且VDC特別指出:如果相關基於汽車行業需求的標準出臺,將會使自動識別技術產品進一步發生規模效應,年複合增長率將會比現有預測更加提高。
總之,在汽車行業這樣一個有悠久標準化傳統的行業,零部件自動識別的標準化讓汽車供應鏈更加精益。謝謝!
註:本文已經根據錄音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