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跟隨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知名美術評論家邵大箴、李超等等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從乍浦路橋北首的上海圖畫美術院舊址訪起,一行七八處舊址,足跡從上海東部到西北邊,才真正明白,一個半世紀以來上海的美術教育,曾經走過怎樣一段遷徙艱辛之路。「新興藝術的策源地——海派美術教育與20世紀中國美術」文獻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
圖說:「新興藝術的策源地——海派美術教育與20世紀中國美術」文獻展開幕 主辦方供圖
「我國的現代美術教育最早起始於上海。海派的美術教育從1864年土山灣畫館到1912年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更名為上海美專);從1922年上海大學美術科的設立,再到1959年上海市美術學校的重新設立以及該校1983年併入上海大學成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2016年更名上海美術學院,其中經歷了155年。」邵大箴感慨萬千。此次展覽由上海美術學院主辦,由美專舊地探訪、文獻展和研討會三部分組成,以梳理中國近百年的美術教育歷史。
上海美術學院院長馮遠表示:「上海作為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發祥地,與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息息相關。上海首開新興藝術策源地之先河,繼而助推上海文化藝術生態的形成,滋養上海的美術教育,承前啟後、薪火相傳。」
圖說:展覽現場 主辦方供圖
展廳裡的文脈相承
此次展覽以劉海粟美術館三個展廳展出三部分的內容。一樓展廳呈現館藏級名師名作,包括任伯年、黃賓虹、劉海粟、王濟遠等人的作品以及海派美術教育的歷史文獻。三樓的3號廳展示了鄭慕康、蔡謙吉、王蘭若、李駱公、張功慤這些上海美專學生的作品和近現代美術教材。4號廳則是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美專學生的作品,出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他們,為了這次展覽,拿出了自己學生時代珍藏的作品。
展覽現場有一份「海派美術教育名師先賢名錄」,周湘、李叔同、吳昌碩、黃賓虹、李超士、劉海粟、陳之佛、潘天壽、豐子愷、林風眠、關良、吳大羽、龐薰琹、傅雷等等均在教師名單中。而歷屆學子先賢代表則有朱屺贍、韓樂然、常玉、鄭慕康、潘玉良、來楚生、陳盛鐸、張充仁、李可染、吳作人、王蘭若、董希文、趙無極、程十髮、木心等等。
在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此次展覽策展人李超看來,這是由文脈構成的校史:「四大校長,到旗下龐大的師資力量和一代代的學生,支撐起一個教育集群。」
圖說:策展人李超 主辦方供圖
一路上的尋根覓蹤
當天上午,專家學者又開啟了一場海派美術教育「尋根」之行,探訪了蘇州河乍浦路橋北首的上海圖畫美術院舊址、老西門白雲觀附近的上海圖畫美術學校舊址、位於順昌路560號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舊址、建國西路155弄的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舊址,以及位於華東政法大學韜奮樓的上海市美術專科學校舊址。
圖說:順昌路560號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舊址 主辦方供圖
史料可循,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遷離上海後,1959年上海中國畫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成立,校址在淮海中路1413號原鴻英圖書館,後改稱上海市美術學校。
此後,這所學校的校址先後為華山路1448號幸福村、陝西北路500號、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1575號原聖約翰大學舊址、土山灣孤兒院舊址、天津路414號。1983年,上海市委作出決定,以上海美專師資和上海美校為基礎,並從其他院校、美術出版社、油雕院等單位抽調部分教學骨幹,建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址遷至凱旋路30號。2000年9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遷入上大路99號上海大學校內。
在順昌路上海美專舊址,年逾六旬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原館長王璜生跳上臺階拍了一張照片留念,他說:「這地方我父親拍過畢業照。在這裡,我們仿佛重走父輩當年在這裡走過的路,看到他們的身影。」他的父親就是王蘭若,上海美專1935屆的學生。
王蘭若在上海的學習有三個學期,先入上海美專,學了一學期後轉到了學費相對便宜的新華藝專,新華藝專的老師諸文韻同時在上海美專教書,他認為王蘭若還是應該回到上海美專,還幫忙先交了學費。後一個學期,王蘭若便回到了上海美專,並在此畢業。後來,王蘭若回到家鄉潮汕,在當地創辦普寧師範學校、寶峰書院。
王蘭若的作品也作為此次展覽的研究個案之一,陳列於劉海粟美術館。
此次活動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主辦,劉海粟美術館協辦。天津美術學院、上海油畫雕塑院、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朱屺瞻藝術館、汕頭市博物館對文獻展和研討會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次文獻展的籌備過程中,30餘位校友和家屬,以及各界人士提供了重要的校史史料。展覽持續至7月20日。(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