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品種之中,有一種雞,叫做綠殼蛋雞,顧名思義,這種雞產下的蛋,殼呈綠色,與市面上其他雞蛋有明顯的外觀區別。
退休老師夏中林,在退休後在瀘州龍車鎮的上千畝楠竹林裡養上了綠殼蛋雞,規模不大,整個竹林養殖了大約500多隻蛋雞,這500多隻蛋雞,一個月能夠給夏老師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一年下來就是十多萬元,這可遠比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要掙得多。
在農村,農民散養的雞蛋拿到街上售賣,大約價格在1.5元一個左右,而飼養的雞蛋,價格大約在幾毛錢一個,但這種綠殼雞蛋卻賣到了兩元,並且還從沒有為銷路發過愁。和農戶散養的土雞一樣,夏老師養雞,不用飼料,雞都是吃玉米糧食、蟲子和青草,而且上千畝的竹林,500隻雞,密度並不大,滿竹林亂跑,蛋的品質有了很好的保障。只要頭一批雞蛋銷售出去,顧客就會對這品質讚不絕口,自然回頭客比比皆是,而且還會介紹不少來買蛋的新客戶。因為現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質量也要求高了起來,特別是食物安全也越來越重視,寧願在舌尖上花更多的錢。
其實夏老師走入養雞行業純屬意外,在他退休後,回到了老家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在一次走親訪友的途中,看見一個養雞大戶在山林中養了一千多隻土雞,月入高達兩萬餘元,為此,夏老師動了心,開始計劃在自家屋後的竹林中開始養雞大業。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夏老師掌握了養雞技術,養雞的數量也達到了五百多隻,產蛋旺季,一天都有400多枚雞蛋產生,換成人民幣,就有接近一千元的收入,除去成本,一天也能有四百多元的收入,輕鬆月入過萬。
現在超市商場,隨處可見一些包裝精美的雞蛋售賣,並且上面都打有自己的品牌,什麼純糧餵養,選用優質蛋雞等等,價格也從幾毛到幾元不等。夏老師的雞蛋,沒有包裝,也沒有營銷,靠的是口口相傳,一天之中,夏老師都會接到十幾個電話,全都是城市居民來要蛋的,他的雞蛋從沒拿到市場上銷售,在家就被訂購一空。
現在市面上很多雞蛋,都是飼料餵養出來,雖然長相一樣,但口感確實與土雞蛋相去甚遠。吃慣土雞蛋的人就知道,土雞蛋煮熟後剝開,吃進嘴裡,有一種淡淡的清香,口感非常舒服,但飼養出的雞蛋,蛋清蛋黃都沒土雞蛋那麼緊實,而且食之沒有香味,淡淡的,只有簡單補充個蛋白質。
現目前老家村裡,經常有搬進城的村民回來買土雞蛋,每次的需求量至少二百個以上,但是老家村裡僅剩的幾戶人家,拼了勁也只能湊齊一百多個。
現在人們滿足了溫飽,對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質量才是未來的王道,好的品質,貴的價格,人們或許更願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