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養雞500隻,月入竟達萬元,一位退休老師的致富路

2020-12-18 D一根小鹹魚

在眾多的品種之中,有一種雞,叫做綠殼蛋雞,顧名思義,這種雞產下的蛋,殼呈綠色,與市面上其他雞蛋有明顯的外觀區別。

退休老師夏中林,在退休後在瀘州龍車鎮的上千畝楠竹林裡養上了綠殼蛋雞,規模不大,整個竹林養殖了大約500多隻蛋雞,這500多隻蛋雞,一個月能夠給夏老師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一年下來就是十多萬元,這可遠比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要掙得多。

在農村,農民散養的雞蛋拿到街上售賣,大約價格在1.5元一個左右,而飼養的雞蛋,價格大約在幾毛錢一個,但這種綠殼雞蛋卻賣到了兩元,並且還從沒有為銷路發過愁。和農戶散養的土雞一樣,夏老師養雞,不用飼料,雞都是吃玉米糧食、蟲子和青草,而且上千畝的竹林,500隻雞,密度並不大,滿竹林亂跑,蛋的品質有了很好的保障。只要頭一批雞蛋銷售出去,顧客就會對這品質讚不絕口,自然回頭客比比皆是,而且還會介紹不少來買蛋的新客戶。因為現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質量也要求高了起來,特別是食物安全也越來越重視,寧願在舌尖上花更多的錢。

其實夏老師走入養雞行業純屬意外,在他退休後,回到了老家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在一次走親訪友的途中,看見一個養雞大戶在山林中養了一千多隻土雞,月入高達兩萬餘元,為此,夏老師動了心,開始計劃在自家屋後的竹林中開始養雞大業。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夏老師掌握了養雞技術,養雞的數量也達到了五百多隻,產蛋旺季,一天都有400多枚雞蛋產生,換成人民幣,就有接近一千元的收入,除去成本,一天也能有四百多元的收入,輕鬆月入過萬。

現在超市商場,隨處可見一些包裝精美的雞蛋售賣,並且上面都打有自己的品牌,什麼純糧餵養,選用優質蛋雞等等,價格也從幾毛到幾元不等。夏老師的雞蛋,沒有包裝,也沒有營銷,靠的是口口相傳,一天之中,夏老師都會接到十幾個電話,全都是城市居民來要蛋的,他的雞蛋從沒拿到市場上銷售,在家就被訂購一空。

現在市面上很多雞蛋,都是飼料餵養出來,雖然長相一樣,但口感確實與土雞蛋相去甚遠。吃慣土雞蛋的人就知道,土雞蛋煮熟後剝開,吃進嘴裡,有一種淡淡的清香,口感非常舒服,但飼養出的雞蛋,蛋清蛋黃都沒土雞蛋那麼緊實,而且食之沒有香味,淡淡的,只有簡單補充個蛋白質。

現目前老家村裡,經常有搬進城的村民回來買土雞蛋,每次的需求量至少二百個以上,但是老家村裡僅剩的幾戶人家,拼了勁也只能湊齊一百多個。

現在人們滿足了溫飽,對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質量才是未來的王道,好的品質,貴的價格,人們或許更願意接受。

相關焦點

  • 陽春下崗夫妻樂當養雞「司令」 創出致富路
    他們經過摸索,掌握了養雞的飼養、繁育、管理、防病等全套過硬技術,肉雞產蛋率高。他們的每座養殖廠房內都設置一隻音箱,給養殖的活雞播放舒緩音樂,1.3萬隻「三黃」山地雞、「三黑」烏雞每天都在音樂中生長,肉雞長得又快又好。實行科學現代化養雞技術,所產雞蛋品種有雙黃蛋、綠殼雞蛋和初生雞蛋三個品牌,肉雞與雞蛋銷售興旺,夫妻養雞創出致富路。雙黃雞蛋、綠殼雞蛋。
  • 退休「創客」山鄉養雞記
    新華社天津8月10日電(記者宋瑞、慄雅婷)此起彼伏的雞鳴聲在山中迴響,循聲眺望,一座座灰頂雞舍建在不同山頭之上。在佔地3000餘畝的養殖基地裡,5萬隻白腹、黑尾、紅冠的鵲山雞悠閒自在地在山間漫步。58歲的胡金豔是這家合作社的總經理,也是「花入羽」鵲山雞的品牌創始人。作為首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天津市三八紅旗手,胡金豔在山村中走出一條生態養雞致富路。胡金豔原本是一名教育工作者。2011年,她在充分對比了各類雞的生活習性,並於浙江實地考察後,引進了五千隻鵲山雞雞苗。「鵲山雞能飛擅跑、抗病力強,非常適合山地養殖。」胡金豔說。
  • 從「門外漢」成「養雞專家」 ,90後大學生的致富之路
    ,如今的利蒙養雞場年產值700多萬元,年利潤近200萬元,養雞讓他走上了致富路。6月2日,江西衛視《社會傳真》欄目報導了利蒙的養雞致富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在利蒙看來,養雞其實不簡單,還真是一門技術活。剛開始時,他發現幾乎每天都有幾隻小雞被啄死,用盡各種辦法都未能解決,他只有不斷找人請教,然後通過書本自學有關知識。「我原來根本就不懂如何養雞、配食、防瘟疫等,都是專門到畜牧部門去學技術,慢慢實踐才摸到了一些門道。」 利蒙說。創業初期的生意,並沒有利蒙想得那麼好。
  • 「雞司令」走上致富路
    邵陽新聞網9月16日訊(通訊員 蔣寧 蔣軍平 蔣偉國)9月15日,邵陽縣五峰鋪鎮向聯村養雞專業戶肖志民夫婦買雞300隻,價值1200多元。肖志民樂呵呵地說:「養雞是一條致富路,不僅自己脫貧摘了帽。還可帶領周邊村民奔小康。」據悉:他今年養雞18000隻,收入40萬元。
  • 山區林業立體經營 拓寬林農致富路
    ■個案故事  「大戶」周立椿:林下養雞也可規模化、現代化  沐川縣林下養殖大戶周立椿是標準的規模化經營:在林下養雞,面積超過400畝,並帶動周邊林農的1200畝林地為其供貨。  8月28日,沿著水泥路面,汽車在周立椿的林下養雞場中穿梭,一路上每間隔10餘米,即可見到式樣統一的藍頂磚房。
  • 蘭州:老師出資20萬元辦養雞場帶農民致富 銷路卻成大問題
    蘭州師範附小一體育老師出資20萬元辦養雞場帶農民致富建在七裡河山區的養雞場初具規模銷路卻成大問題  「辦雞場,可以幫農民脫貧致富,也可以幫村上的貧困孩子上學受「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啟發,一名普通小學教師拿出積攢的20萬元工資,在蘭州市七裡河區黃峪鄉中莊村開辦了一個土雞養殖場,又成立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準備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幫助村上貧困孩子上學。  基層老師做起公益  他叫白得志,榆中北山人,今年40歲,是蘭州師範附屬小學體育教師,目前在榆中文成小學支教。
  • 天津北辰區養雞狀元和他的「雞窩畫室」
    ,60歲「退休」後,他把雞舍改成畫室,將自家小院變成村裡的「文化活動室」,幫助別人時也快樂了自己。自娛自樂六年來,他從養雞狀元變成了農民畫家,近日記者走進了他的農家小院。     雞舍變「雅舍」     走進北辰區青光村,一條筆直的水泥路直通到朱廣明的家門口。四排房屋圍成的「井」字形農家小院裡,栽種有葡萄、豆莢等作物,兩棵大棗樹果實纍纍。一位白髮老人正在樹下作畫。
  • 養雞20多年,他的南丹瑤雞成為珍寶,讓家鄉走上了致富之路
    黃思程從事養雞行業1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和技術。他不僅自己當起了「雞司令」,還帶動村民一起養雞致富。1993年,黃思程大學畢業後來到達州渠縣望溪鄉,開始從事養雞行業。由於是科班出身,黃思程搞起養殖業來得心應手,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養雞大王」。2003年,黃思程開始從事雞飼料、雞藥批發生意,積累了一定資金。
  • 竹林找雞——長沙一程式設計師下海單挑養雞霸業
    「我養的雞隻只能跑,個個能飛,目前正在準備培養遊泳!」30歲的程式設計師創業者詹偉凱一邊向記者介紹自己的土雞,一邊驅趕雞群,只見上百隻雞受驚後從竹林山坡上振翅而下,足足飛出三四十米遠,頗為壯觀,這與飼料餵養的肉雞完全不同。
  • 生態林下養土雞 輕鬆走上致富路
    四川新聞網瀘州4月7日訊(周超文 陳玲  文/圖)「咕…咕…咕」,隨著一陣清脆嘹亮的口哨聲,一群土雞撲撲稜稜地飛向主人。這是4月6日上午,筆者在瀘州市江陽區通灘鎮魏國村九組位於林坡上的鴻睿土雞養殖農場見到的一幕。
  • 放下自己的身價,廢品回收月入五六千,退休也能發揮餘熱
    北京的祁大媽,拾荒的收入一個月在5000-6000元不等,約是她退休金的兩倍;有些人退休了就決定不發揮社會的價值了,但是回首廢品也是一個來錢的活。曾經有個大媽給我講述了她的致富路,因為丈夫走的早就一個人扛起來自己對家裡的重擔,通過聊天知道某個大廈的廢品中硬紙殼無人問津,一個月就天天去大樓的樓層之間,利用下班的時候空閒就去撿硬紙殼,這樣的日子天天如此,一年帶來了,兩萬的收入。通過撿破爛,一對夫妻月可收入將近2.5萬元。
  •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賈向鴻:養殖烏骨雞鋪就致富路
    新疆經濟報訊(記者於夢冉 通訊員閆平報導)7月25日,博樂市小營盤鎮當和爾特布拉格村西貝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賈向鴻起了個大早,頭一天,他接到了北京客戶打來的訂購100枚烏骨雞雞蛋的電話,雙方談好了價錢和到貨時間。隨後,他開始餵雞、打掃雞舍。  賈向鴻的養雞場建在村北一片佔地40畝的林地。
  • 致富面面觀:茶花雞為什麼能論只賣
    從2005年的1027萬元到2014年3168萬元,十年間,增長了3.08倍。而各式各樣的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齊頭並茂,目前,全鎮有和民肉牛養殖合作社、苗苗合作社、聖俄合作社、天麻種植合作社、林下養雞合作社、宏峰養殖基地、豐華養殖基地等十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和其他小型農家合作社,農業規模達2000餘戶。
  • 新疆莎車縣:以工業化思維走扶貧致富路
    新疆的莎車縣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由新疆工信廳派駐到當地深度貧困村的17個第一書記,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衝鋒在第一線,抓黨建、促穩定,實施「集團化作戰」扶貧,合力發展養雞業,為村民們闖出了一條致富路。
  • 廣西賓陽:充足電力保障「茯苓香鴿」飛出「致富路」
    業擴延伸讓「茯苓香鴿」飛出「致富路」補塘村委茯苓香鴿產業扶貧示範園項目佔地3000多平方米,自2018年開始建設,項目投資達170萬元,是廣西南寧賓陽最大的茯苓香鴿產業園。在建設初期,由於鴿園棚數未達最大,用電量未達高峰,該村暫時不考慮單獨裝設專變供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林下養雞,走出脫貧致富路
    發展林下養雞是一條因地制宜,脫貧奔小康的致富路。「雞」遇在林中,我更堅定了靠山「吃山」這條路。 為了掌握具體的養殖及管理技術,我利用晚上時間努力學習,為了場地,親自上門找涉及到的林權主戶商量,憑著這份真誠,獲得了父老鄉親的大力支持,有的甚至將自己家的山林和土地無償供我使用;為了儘快讓基地裡實現水、電、路「三通」,我從海拔1200多米高的山上將水引下來,從寨子到基地的800餘米的進山通車路是我和家人費時3個多月才修通的。
  • 脫下西裝進雞舍 海歸「雞司令」的致富路
    「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嘛」……鄉親們感到困惑,養雞有什麼好,自己養了一輩子雞也沒因此脫貧致富,怎麼就讓這個海歸崽崽(當地方言,指輩分小的男孩子)「五迷三道」了?頂住質疑和壓力,在創業10年後,龔光輝將當年的幾個雞舍做成了如今年銷售額達1.7億元人民幣的家禽養殖公司,而這位海歸「雞司令」,帶領著鎮上240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 新疆莎車縣:以工業化思維走扶貧致富路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通過認真細緻的觀察思考,他發現當地群眾喜歡吃烤雞,縣裡人口多,一家烤雞店曾經一天賣出去1000隻烤雞,做肉雞供應潛力很大。當地有養雞的傳統,養雞產業門檻低,需要的場地小,不需要青壯勞力,而且回報周期短,成效立竿見影,做好一個樣板,能迅速帶動群眾投入的熱情。心裡有了成算,賀建生又找了養雞大戶向桂林,請他當管理員,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 【致富】渝北大盛:退休「姐妹花」的兩次「跨界」
    姐妹倆退休到農村的「初心」,是想圓一直以來的「田園夢」,在鳥語花香中過安逸的田園生活。就這樣,姐妹倆成立重慶緯近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從此走上創業路。成功養殖的藍孔雀,藉助網際網路打開了銷售渠道,逐漸走上了正軌。2014年初,一場雞瘟如當頭一棒。找水源、建雞舍、批手續、學技術,姐妹倆吃了不少苦頭。養殖的7000隻土雞,眼看將進入銷售市場,卻被突如其來的雞瘟化為泡影。
  • 「養雞大王」唐金龍
    「這幾年,唐金龍通過『村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方式,養殖土雞近2萬隻,帶動全村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僅去年就為貧困戶分紅8萬多元。」草窩村黨支部書記王興錄介紹說。唐金龍今年30歲,之前一直務工,但收入不是很理想。後來他琢磨,村子地處半山腰,周圍都是山地和樹林,是散養土雞的好地方,於是,他決定經營散養雞基地,帶動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