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非遺丨舌尖上的鄉愁 五代傳承的綦江蘿蔔乾製作技藝

2020-12-14 上遊新聞

在綦江,小小的蘿蔔乾承載了太多人的記憶。那鹹中帶甜、脆裡含香的味道留在唇齒之間,是老百姓其樂融融、平安生活的「老味道」,更是大夥抹不去的家鄉情。

冬日曬蘿蔔乾,是老一代綦江人的記憶。鹹香爽口的蘿蔔乾,是綦江可以一年吃到頭的風味小菜。如今,由東溪鎮人民政府申報的《綦江蘿蔔乾製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蘿蔔乾對於綦江人來說,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五代傳承 歷史悠久

▲包裝好的綦江蘿蔔乾。羅毅 攝

說到綦江蘿蔔乾,就不得不提起王金安。他是綦江蘿蔔乾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據有清晰普傳承記載的歷史,綦江蘿蔔乾發源於清光緒時期的王氏家族,距今傳承五代,已有130年的製作和加工歷史。

王金安於20世紀五十年代,就跟隨父母學習家族傳統蘿蔔乾製作技藝。2000年退休後,本該休息安度晚年,但他仍對小時學習的蘿蔔乾製作技藝念念不忘,於是充分利用家鄉草蔸蘿蔔作原料,創辦紅心農產品公司。該公司經營傳統技藝蘿蔔乾。從蘿蔔選材、清洗、切條、風乾、拌料、裝壇等一系列工藝流程抓起,他指導、傳藝骨幹人員,使家傳蘿蔔乾製作技藝得到有效傳承、發展和壯大。

如今,王氏家族的蘿蔔乾製作技藝已傳承到第五代王波。20年來,紅心農產品公司生產的蘿蔔乾,榮獲「后稷獎」、重慶市「名牌農產品」、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優質產品」 等多項榮譽,成為農產品加工特色產品,市場前景廣闊,深受消費者喜愛。

選材考究 味道甘甜

▲綦江蘿蔔乾原材料草蔸蘿蔔。羅毅 攝

綦江蘿蔔乾之所以能成為無數人心心念念的美食,用料是關鍵。蘿蔔的選擇大有學問:選用個頭肥大、口感好食的草蔸蘿蔔是綦江蘿蔔乾受到歡迎的秘訣。

草蔸蘿蔔是綦江區趕水、東溪鎮特有的種植品種,具有5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清朝年間,地方官員曾用草蔸蘿蔔敬貢皇上。草蔸蘿蔔外形圓滑、色澤雪白、個頭肥大、口感好食無渣,性味辛、甘、涼,入脾肺經,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下氣寬中、消食化痰的功效,對口乾、咳血、食積腹脹、洩痢等具有輔助食療作用,並可降低血脂,軟化血管,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膽結石等,被譽為「冬令小人參」。

以它為原料,用王氏家族傳承百餘年的秘方,加工製作的綦江蘿蔔乾,麻辣鮮香、味道甘甜、生脆化渣,容易消化,成為享譽中外的特色風味食品。

工藝精良 易於保存

▲將醃製好的蘿蔔乾取出,等待晾曬、裝袋。羅毅 攝

除了用料外,加工技藝也是蘿蔔乾製作的關鍵。不同於現在市面上賣的「鹽脫水」蘿蔔乾,在土生土長的綦江人看來,只有「風脫水」才是正宗的綦江蘿蔔乾。「合格的蘿蔔乾一定要鹹鮮、清香兼具,只有『風脫水』才能完全達到。」蘿蔔乾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王金安說。

▲晾曬蘿蔔乾。羅毅 攝

而要製作出正宗的「風脫水」蘿蔔乾,關鍵在於「風吹日曬」。每到晾曬季節,手工藝人就要將收穫的草蔸蘿蔔用清水洗淨、剔除老根、老筋、黑皮,切成細絲,再放到屋外晾曬,自然低溫風乾,水分含量達到10%左右。此時便可用食鹽進行醃製。醃製時,在風乾的蘿蔔絲中撒上食鹽,拌和均勻,裝入陶瓷壇中,密封壇口。如此,綦江蘿蔔乾便初步製作完成。

▲放入佐料拌勻。羅毅 攝

製作成品綦江蘿蔔乾還需要經過脫鹽脫水、拌調料兩個程序。即:將浸泡好的蘿蔔絲濾幹,放入脫水機內,脫鹽脫水15—20分鐘,直到捏不出水為止;然後,嚴格按照配方和劑量要求,將調製好的拌料加入已經脫水的蘿蔔絲中攪拌均勻。就這樣,成品的綦江蘿蔔乾就製作出來了。再經過稱重灌裝、殺菌消毒,即可打碼裝箱,投入市場。經過這樣製作工藝的綦江蘿蔔乾無添加劑,保質時間長,可達1至3年。

老一輩的綦江人都熟悉這樣的蘿蔔乾製作技藝,一條條金黃色的蘿蔔乾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綦江的文化符號。其製作技藝更代表了綦江人的辛勤與智慧,蘊含著綦江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綦江蘿蔔乾發源於清光緒時期!五代傳承。已有130年製作歷史
    羅毅 攝說到綦江蘿蔔乾,就不得不提起王金安。他是綦江蘿蔔乾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據有清晰普傳承記載的歷史,綦江蘿蔔乾發源於清光緒時期的王氏家族,距今傳承五代,已有130年的製作和加工歷史。王金安於20世紀五十年代,就跟隨父母學習家族傳統蘿蔔乾製作技藝。
  • 綦江新添6個市級非遺,現有13個!
    永新執事製作技藝 永新執事製作技藝以永新鎮為中心,傳播和運用於江津、合川、大渡口以及貴州省北部一帶。該製作技藝的起源無從查考,有明確記載的傳承譜系已達六代,傳承時間已有112年。永新執事製作工藝精湛,以12種技法傳統手工完成。作品精緻、靈動、栩栩如生,主要用於祭祀場所。
  • 綦江米粉趕水草蔸蘿蔔乾...舌尖上的綦江,真香!
    一碗扶歡米粉,足以抖擻一天精神;一盆北渡魚,便能滿足唇齒依戀;一鍋安穩羊肉,就可匯聚一家溫暖……這個長假我們一起去品嘗舌尖上的綦江美食吧~在清代,綦江官吏還把橫山大米當作貢品進獻皇帝,橫山大米也就被稱為「貢米」。
  • 綦江米粉、北渡魚、趕水草蔸蘿蔔乾……舌尖上的綦江,真香!
    今天,我們一起來品嘗舌尖上的綦江美食,讓這個夏天充滿美食的味道。在清代,綦江官吏還把橫山大米當作貢品進獻皇帝,橫山大米也就被稱為「貢米」。趕水草蔸蘿蔔乾香、嫩、脆,口味獨特,深受青睞,還未到嘴邊,早已令人垂涎三尺。
  • 探訪綦江傳統美術類非遺
    在綦江,就有剪紙、木雕、烙畫、葉脈畫、漆畫等眾多傳統美術類非遺。經過多年的傳承與發展,這些傳統美術在創新中與時俱進,不斷綻放新的時代光彩。近日,記者就採訪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類的烙畫、葉脈畫、漆畫和礦石畫傳承人,帶讀者一起感受傳統美術的非遺魅力。
  • 「新春走基層」重慶綦江農民版畫續寫非遺文化的魅力
    創新傳承讓優秀文化後繼有人作為重慶的城市文化名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綦江農民版畫的創作也在潤物細無聲中創新傳承。離綦江印象版畫公司不遠,就是綦江農民版畫院所在的綦江區美術館。綦江農民版畫的創作工序較多,先要用鉛筆在白紙上創作出草稿,再用塗料給草稿上色,然後根據草稿在木板上雕刻出圖案,塗上顏料,最後把紙壓在板子上,拓印成畫。今年已經53歲的李成芝,在完成每一道工序時都一絲不苟。圖為綦江農民版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成芝創作版畫的過程中,在木板上雕刻出圖案。
  • 非遺推介丨市級非遺項目 綦江金角老四川牛肉乾傳統製作技藝
    金角老四川牛肉乾傳統製作技藝,創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歷經80餘年、五代人嘔心瀝血傳承發展,成功創建「金角」「老四川」品牌牛肉系列產品,享譽神州,飄香海外。1988年和1991年分別被中國商業部和國家旅遊局評為優質產品,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企業稱號。
  • 重慶綦江永新老街肥腸:巴適的舌尖記憶
    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招牌,這樣一碗普通的紅燒肥腸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承載了綦江人的記憶。紅燒肥腸色香味美 記者 成蓉 攝三代人接續 執著舌尖味周記永新老街肥腸的源起還得從第三代傳承人周杰的爺爺那輩說起。
  • 綦江是個好地方
    近年來,伴隨文旅融合碰撞的「火花」,古劍山上觀雲海日出、老瀛山裡尋恐龍足跡、鹽馬道上探幽尋古……一趟有故事可說、有美景可看、有美食可吃的綦江之旅,正吸引八方遊客。匠心造物,天地厚養。這裡是中國農民版畫之鄉,飽蘸綦江土地的自然之色在畫板上精雕細琢,雞鴨成群、牛羊滿圈的鄉村農事,便如春花般綻放開來。
  • 跟著「雙曬」一起吃遍綦江
    7月16日,「雙曬」綦江篇正式上線,屆時綦江區區長姜天波將為綦江直播帶貨,有網友問,綦江到底有啥好吃的?封面新聞記者就帶你把綦江美食先「吃」一遍!「安穩羊肉宴」和安穩羊肉湯鍋製作技藝被評為重慶市綦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 綦江最獨特的新年伴手禮來了!
    綦江農民版畫源於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構圖明快,色彩豔麗,具有濃鬱的民族民間風情和生活氣息。一幅版畫裡就可以讓你了解不一樣的綦江風情!把綦江農民版畫融入生活中,創意出版畫抱枕、木扇、絲巾、雨傘、餐具、包包等等。將這些極具特色的禮品贈人或是自用都是不錯的選擇哦!
  • 跟著非遺遊綦江丨東溪劉氏黑鴨:甘醇之味代代相傳
    一念起謀出賺錢營生如今,東溪劉氏黑鴨已是綦江飲食文化中的一張響亮名片,曾被評為綦江「名特小吃」,曾榮獲中國西部齒輪城汽摩產業發展合作峰會「特色菜」榮譽稱號,其生產技藝被認定為綦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綦江老字號
  • 鑼鼓嗩吶震天響,不留遺憾在綦江
    作者:踏浪而歌人類的喜好,自古千般不同,正因如此,世間才有了百花齊放、秉承、繼承和傳承。喜好者要把前人口傳心授的技藝孜孜不倦延續下去,沒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毅力,那是根本沒法做到的。歷經四十三個全身心投入的吹打春秋,歲月,把張在其從少年磨礪成了中年,綦江,也因此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家,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橫山昆詞的傳承接班人。綦江橫山昆詞,據張在其介紹,是蘇州崑曲在綦江的另一種表現。
  • 重慶綦江金釵村老鹽菜:飯桌上的超級下飯菜
    摘要:目前,在重慶綦江金釵村合作社的青菜頭規模化種植已達10畝,青菜成熟採收後,村民遵循製作老鹽菜的傳統,採用「三醃三晾」裝壇封藏的古法工藝,製作出來的老鹽菜鹹淡適宜、清脆爽口,成就了飯桌上的超級下飯菜!
  • 綦江是原創音樂生長的沃土——史話綦江原創音樂(上)
    綦江地處渝黔要衝,古為川黔渝鹽馬古道必經之地,今為渝南交通樞紐,重要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頻繁,各地文化相親相融,綦江音樂在不斷吸納、充實和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綦江是重慶的南大門,更是一片原創音樂沃土,傳統的山歌、民歌經久不衰,新民謠、新音樂人如雨後春筍,綦江音樂在現代巴渝音樂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賀龍元帥稱讚 綦江是個好地方
    綦江開設農民版畫體驗課堂,讓這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揚。  這是一顆鑲嵌在渝黔邊境上的明珠。這裡分布著全國最大的黃桷樹族群,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臺汽車變速器等共和國工業史上「八個第一」,這裡有西南地區最大的煤炭產業基地。  這是一處文化積澱深厚的沃土。這裡是享譽中外的中國農民版畫之鄉,這裡是全國僚人遺蹟保留最完整的地方,這裡曾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駐地。
  • 重慶特產傳說(227) | 綦江人一年四季的飯桌上,少不了一碟趕水蘿蔔乾
    這個時候,如果配上一碟辣而不燥、麻辣並重、香脆可口、口感回甜的綦江趕水蘿蔔乾,別說是稀飯,就是乾飯,你也可以大幹三碗!這蘿蔔乾,看似平平,但只要你吃上一口:淡淡的鹹香中蔓延著絲絲的甜味,爽脆鮮嫩、細嚼無渣。直叫人拍案叫絕!連連稱奇!
  • 歷史文化名城丨浙江非遺·蕭山蘿蔔乾製作技藝
    2009年,由杭州錢塘新區河莊街道申報的《蕭山蘿蔔乾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蘿蔔乾對於沙地人來說,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歷史悠久說到蘿蔔乾,就不得不提起河莊。河莊是蕭山蘿蔔乾的保護之地,也是蕭山蘿蔔乾的起源之地,最早可追溯至1890年,至今已有130年的製作和加工歷史。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因圍海造田移居墾區的農民在鹽鹼地上墾荒勞作,種植「一刀種」蘿蔔,製成「風脫水」蘿蔔乾,便成為當時沙地農民全年主要的經濟來源。
  • 重慶綦江著力打造中國·西部蘿蔔辣椒第一產業園
    比如,在支持加工企業發展上,對新建(或改建)生產線、購置、改造生產設施、設備,且訂單收購本地蘿蔔、辣椒的企業,按照「先建後補」原則,對新增生產設備投資100萬元以上的,按新增生產設備投資額30%-50%予以補助。疊加的利好政策,既提高了農民種植蘿蔔、辣椒的積極性,又增強了企業發展壯大信心。
  • 豆花飯四季飄香 製作技藝代代相傳
    豆花是綦江甚至是西南地區的一道傳統美食,傳承千年,飄香四季。各地的豆花製作方法和製作過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吃豆花的蘸水佐料,豆花味道好不好,蘸水佐料是關鍵。歷史上有著名的「湖廣填四川」,抗戰時重慶是戰時首都,這些人都來過綦江,很多外國人也慕名來綦江,韓國人還在綦江建了臨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