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及有關單位:
現將《安陽市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2013年7月31日
安陽市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方案
為加快我市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打造安陽農業經濟升級版,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市(示範區)的奮鬥目標,以「四化」同步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實施現代農業發展五大工程,著力打造現代農業五大基地,努力提高全市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引領我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產業完備、主體突出,特色鮮明、支撐有力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更新理念、轉變方式。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現代管理方法、現代經營模式加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堅持政府支持、農民主體。強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鼓勵農民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大膽探索和實踐。
(三)堅持強化支撐、創新機制。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裝備和基礎支撐。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健全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四)堅持示範引導、重點突破。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積極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示範園區、示範基地、示範農場、示範企業和示範組織,以點帶面,梯次推進,差異化發展,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五)堅持生態文明、持續發展。將農業生態建設貫穿現代農業發展全過程。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提高農業發展可持續能力。
(六)堅持把握方向、惠及民生。圍繞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鼓勵農民就近就業,促進農業經營專業化、農民職業化,推動新型農村社區、農業綜合園區一體化發展。
三、總體目標
到2015年,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框架基本形成,產業體系有效完善。全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具有較強活力,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科技支撐體系健全,農村家庭農業經營收入明顯提高,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明顯提升。
到2020年,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較強的示範引領作用。全市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壯大,集群發展水平領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佔據主導地位,基礎支撐能力堅實穩固。在我市基本形成現代農業五大基地,即350萬畝高產優質糧食基地,120萬畝瓜菜菌生產基地,140萬畝經濟林基地,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使全市農村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大幅提升,實現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四化同步」協調發展,成為小康社會重要支撐。
——農業收入大幅增加。到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2萬元;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農村家庭農業經營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重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到2015年,畜牧產值比重達到3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到2020年,畜牧產值比重達到4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5%。
——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到2015年,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600萬畝,打造五十億級產業集群4個,農產品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達到800萬畝,百億級產業集群達到8個,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打造區域性現代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
——現代農業園區主導有力。到2015年,規劃建設3個農產品精深加工園,1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30個主導產業示範區、6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休閒觀光園),園區面積達到60萬畝;到2020年,建成5個農產品精深加工園,2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80個主導產業示範區、20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休閒觀光園),園區面積達到150萬畝。
——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到2015年,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25%,家庭農場土地經營比重達到8%,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比例達到60%左右,農業經營專業化、農民職業化程度逐步提高;到2020年,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50%以上,家庭農場土地經營比重達到15%,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比例達到90%左右,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物質技術裝備支撐持續強化。到2015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以上;到2020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
——農業生態建設有效推進。到201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6%以上,有機、綠色、無公害等「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達到150個;到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活動全過程清潔生產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
四、主要任務
(一)實施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提升工程
按照「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要求,強基地、壯加工、促流通,著力培育糧食、瓜菜菌、林果、生豬、肉雞等十大農業產業集群,促進農業資源由初級產品、粗加工向終端產品、精深加工延伸,推動主導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相結合的集群發展格局。
1.做強糧食產業集群。穩定糧食生產,延伸糧食產業鏈條,推動糧食精深加工發展,實現糧食產業由「田間」到「廚房、餐桌」再到「營養貨架」的根本性轉變。以滑縣、內黃縣、湯陰縣和安陽縣東部為核心,實施高標準糧田建設工程,推進整建制糧食高產優質創建,加快農業集成技術應用,提升機械化水平,推廣普及良田、良種、良法、良農、良策、良業相配套的「六良」模式,打造350萬畝優質高產糧食基地,創建全國優質高產糧食示範區。重點抓好滑縣50萬畝方、安陽縣瓦店5萬畝方等工程建設。做大糧食精深加工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安陽市健豐食品、河南泰豐食品、辛安面業等加工龍頭企業,重點發展餅乾、方便麵、速凍食品等加工產品,積極引進穀物蛋白製取、胚芽油生產等精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糧食產業化水平。加快河南泰豐食品公司年產1萬噸速凍食品和安陽健豐食品公司年產10萬噸休閒食品等項目建設。到2015年,高標準糧田達到200萬畝,總產達到73億斤左右,工廠化主食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噸;2020年,建成350萬畝優質高產糧食基地,確保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80億斤(400萬噸)左右,工廠化主食年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
2.提升瓜菜菌產業集群。加快瓜菜菌生產向專業化、設施化、園區化發展,打造以內黃縣、滑縣、湯陰縣及安陽縣東部為重點的120萬畝瓜菜菌生產基地。積極發展「三種三收、四種四收」等立體高效農業,擴大日光溫室、標準溫棚面積,提高設施栽培比例,搞好工廠化集約育苗,逐步實現工廠化育苗全覆蓋。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鼓勵支持創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重點抓好內黃縣東莊、馬上、梁莊等溫棚瓜菜示範基地,滑縣八裡營、慈周寨等洋香瓜、溫棚瓜菜示範基地,湯陰縣韓莊、白營等食用菌、瓜菜示範基地和安陽縣東部安楚路兩側名優特菜示範基地建設。鼓勵支持同榮菌業、天康生物科技、易祥食品、億農食用菌、宇豪生物食用菌、豫北蔬菜批發市場等瓜菜菌生產加工龍頭,延伸瓜菜菌產業鏈條,發展冷藏保鮮菜、淨菜處理等加工。積極引進發展一批覆合蔬菜食品、蔬菜功能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加工企業,打造一批市場影響力大、信譽好、質量高的瓜菜菌品牌和精深加工產品,建設全國知名的瓜菜菌生產基地。到2015年,畝效益1萬元以上的溫棚設施高效農業和畝效益5000元左右的立體高效農業分別達到45萬畝;到2020年,畝效益1.5萬元以上的溫棚設施高效農業和畝效益8000元左右的立體高效農業分別達到60萬畝,使瓜菜菌產業成為城鄉居民的「菜籃子」、農民增收的「錢袋子」。
3.推進林業產業集群。大力實施「大力植樹造林、共建綠色安陽」行動,推進「1+3+N」林業產業布局規劃的實施,在我市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廊道綠化網絡,城市區、西部山區、東部平原區三個林業生態區,若干個城鎮林業生態區和林業休閒觀光園區,形成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相統一的林業發展新格局。加快林業資源向「林上、林中、林下」立體開發轉型,提升木材加工、木漿造紙等傳統產業,發展壯大坡地經濟、林下經濟、休閒觀光林業等產業,拓寬林業發展空間,打造140萬畝經濟林基地。強化林業生產基地建設,以滑縣、內黃、安陽縣東部為重點,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以林州市、安陽縣西部、湯陰縣西部、龍安區西部山區崗丘為重點,規劃發展坡地經濟,重點抓好以林州市為重點區域的優質山地核桃基地建設,將我市建成全國最大的優質山地核桃基地;以內黃縣、滑縣平原地區為重點,規劃發展林藥、林畜、林菌等平原林下經濟,爭創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市;以城市近郊為重點,發展休閒觀光林業,搞好城郊森林公園和都市林業觀光園建設,重點推進湯河國家級溼地公園建設。培育壯大林業加工業,以艾迪嘉家具、河南省尚品家具等林木加工企業為龍頭,發展高檔家具、木漿造紙等林木加工;以林州華龍林果開發公司、內黃縣如日棗業公司、內黃縣明星果脯廠等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林果深加工;培育家庭林場和森林人家,擴大森林景觀利用面積,開發森林旅遊業;引進核桃深加工企業,開發核桃油、核桃粉、核桃飲品等深加工產品;推進林業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到2015年,林業經濟面積達到110萬畝,其中,山地優質核桃20萬畝,平原林下經濟30萬畝,建設城市近郊休閒觀光林業園區50個;到2020年,林業經濟面積達到140萬畝,其中,山地優質核桃面積達到50萬畝,平原林下經濟達到80萬畝,都市林業觀光園達到70個。
4.壯大畜牧產業集群。全面推進現代畜牧業跨越發展,實現畜牧生產由粗放、低效向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高效化轉變。提升生豬產業,以林州市、湯陰縣、安陽縣為核心建設生豬標準化養殖基地;壯大肉雞產業,以湯陰縣、內黃縣、滑縣為核心建設肉雞標準化養殖基地;加快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產業發展,以安陽縣、內黃縣、滑縣為核心建設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標準化養殖基地。加快發展畜產品優勢集聚區,抓好現代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積極開展標準化養殖示範場創建活動,引進推廣畜禽優良品種,主要畜種實現良種全覆蓋,搞好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免疫,確保免疫密度達到100%,重點抓好滑縣肉雞產業化園區、河南新大牧業林州繁育基地、林州市黃蟒峪種豬場、湯陰縣全達肉種雞等項目建設。做強畜產品加工業,積極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生產工藝新、產品附加值高、銷售網絡廣的畜產品加工企業,重點扶持眾品(安陽)食業、河南省萌發科技、滑縣眾發食品等加工企業,擴大生豬屠宰分割、熟食加工規模;提升壯大河南永達(安陽)食品、滑縣道口義興張燒雞等加工企業,提升肉雞飼料加工、分割包裝、熟製品加工發展;扶持湯陰諾金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推動生鮮牛羊肉屠宰分割及精深加工發展。到2015年,全市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達到6000個,規模養殖水平達到85%,畜牧產值比重達到35%;2020年,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達到8000個,規模養殖比重要達到90%,畜牧產值比重達到45%,建成全省畜牧業強市。
5.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業。創新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加快構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緊密相連的產業體系。建立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規劃發展大型農產品集配中心,培育一批專業農產品物流企業,建設一批專業市場,暢通市、縣、鄉、村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提高集散能力。加快供銷、郵政系統農產品、農資雙向流通網絡建設,推進基層糧油購銷網點建設,支持糧油、瓜菜菌、畜產品、林果產品等倉儲、物流、配送業發展。探索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規劃建設農產品信息交易平臺,發展現代農產品流通新模式,促進農產品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加快農產品物流項目建設,重點抓好安陽眾品食業生鮮物流、益海嘉裡鐵路物流、內黃縣果蔬國際貿易城、林州市紅旗渠糧食產業園、滑縣糧食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到2015年,建設1個農產品綜合物流園區和3個特色物流園區;2020年,建成2個大型農產品綜合物流園區和4個特色物流園區,建成區域性現代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
6.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基地,實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間的鏈條式發展,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的一體化聯動,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與農戶建立技術、信息、農資和購銷等多層次聯結。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規範合同和訂單行為,提高「訂單」、「合同」履約率。推廣永達肉雞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收益。
(二)實施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工程
按照「政府推動,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產業支撐」的發展思路,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的功能區,先進科技轉化的核心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現代農業、新農村社區建設融合發展的示範區。使園區內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加工轉化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比周邊同類傳統農業高3—5倍以上,示範帶動效應明顯,農民普遍增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1.科學規劃發展布局。各縣區要按照「適度超前,整體規劃,分步推進,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要求,立足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抓好規劃編制,按照四個層次分類進行布局建設。一是依託我市工業集聚區,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優化農產品加工、科研、包裝、倉儲物流等發展布局,引導農業加工企業入駐,推動糧油、瓜菜菌、畜產品、核桃乾果等精深加工業發展,形成加工集聚效應,實現農業資源就地轉化和延鏈增值。到2015年,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入駐規模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00家以上,2020年突破200家。二是在農業主導產業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集中連片面積2萬畝以上,產業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機融合、循環清潔生產、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現代農業綜合區。三是立足某一主導產業,規劃建設一批面積5000畝以上,生產設施先進、產品優質安全的主導產業示範區。四是圍繞休閒觀光、有機循環生態等某一特色產業,或集生態、生產、生活於一體的「創意農業」,規劃建設一批面積500畝以上,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品牌效應突出、經濟效益領先的特色農業精品園(休閒觀光園)。重點支持湯陰縣佳多有機農產品基地、滑縣新區現代農業示範園、內黃縣馬上苗木、花卉、溫室生產綜合性示範園等項目建設。
2.加快園區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優化發展環境,鼓勵和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資本投入園區建設。強化水、電、林、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主導產業生產、加工、服務過程中的機械裝備與應用水平。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園區規模經營水平。實行農業專家服務團、農業技術員對口聯繫機制,示範推廣生態化、機械化、設施化、標準化等先進技術,廣泛開展針對園區從業人員和周邊農戶的技能培訓,積極培育新型農民,促進農民就業多元化和經營職業化。建立健全農技推廣、農機服務、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為園區及周邊農戶提供全方位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創建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3.推動「兩區」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綜合園區的帶動作用,把綜合園區建設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同步實施產業鏈條延伸、公共服務配套,使綜合園區具備生產示範、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農業功能拓展、公共服務、舒適宜居等「六大功能」,探索出一條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統籌推進的新路徑,促進就業本地化、農業經營專業化,農民職業化、生活社區化發展。
(三)實施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加快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造就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專業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勞動者隊伍,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組織化和集約化水平。
1.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圍繞十大產業壯大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集群龍頭企業,提升龍頭帶動能力;圍繞特色乾果、優質雜糧等特色產業,扶強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加工項目和企業,提升產業接續能力;圍繞農業高新科技,引進一批科技型農業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上實現新提升,加快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格局。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商標。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到2015年,創建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35家;2020年,創建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40家。通過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拉動生產基地建設,促進主導產業升級,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2.發展提升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重點培植壯大一批發展勢頭好、帶動能力強、與主導產業關聯度高的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實行分級管理,促進合作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全面提升合作社發展水平,通過對散、小、弱合作社兼併整合,提升一批實力型合作社;通過推進規範化建設,提高專業化、增強關聯度、優化利益聯結,提升一批規範化合作社;通過鼓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多領域、多方式、跨區域的聯合與合作,組建一批聯合社,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大範圍、跨區域社會化服務。積極開展「百強示範社創建」活動,支持創建國家、省級示範社。到2020年,全市發展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1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比例達到90%左右。推行滑縣瑞陽糧食合作社、內黃鼎盛花生合作社發展模式,加強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之間聯動協作,提升帶動能力、盈利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使合作社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中堅力量。
3.著力培育家庭農場。啟動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制定目標、明確標準,出臺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轉、金融保險等方面給予扶持。建立家庭農場註冊登記相關制度,扶持家庭農場逐步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市場主體。支持家庭農場與超市、配送中心、農業企業建立訂單銷售網絡,提升家庭農場經營收益。鼓勵家庭農場標準化生產、創立自主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探索設立農業擔保公司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融資服務,充分激發家庭農場發展活力,把家庭農場培育成為現代種養業生產經營重要新型主體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4.引導扶持專業大戶。支持專業大戶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引導專業大戶採用先進技術、引進優良品種、提升裝備水平、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生率、商品化率,使專業大戶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引導力量。
(四)實施現代農業社會服務創新工程
積極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一體多元化農業服務體系,提升農業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水平,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1.完善公益性服務體系。整合農技、農機、農產品質量安全、氣象、供銷等服務資源,建立綜合性區域站。完善動植物疫病防控和水利服務體系建設。
2.培育市場化服務體系。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民經紀人、涉農企業等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鼓勵農業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和社會團體為農服務。採取定向委託、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生產性服務。
3.創新多元化服務方式。鼓勵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發展專家大院、院縣共建、莊稼醫院、專業服務公司等服務模式,積極推行技物結合、技術承包、全程託管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創建。整合資源建設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積極推廣航空植保服務,傾斜政策,優化支農資金使用方式,全力支持全豐航空植保鏈條式發展,把全豐航空植保打造成為全省最大的農業服務組織集群。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加強農業生產服務和農村社會管理領域的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
(五)實施現代農業物質基礎強化工程
1.強化現代水利支撐。推動傳統水利、工程水利向現代水利、資源水利轉變,實現水資源高效集約利用,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加快整合各類涉水項目資金,建設庫、河、溝、渠、井相配套的高標準現代農田水利示範方,2015年,發展現代農田水利示範區200萬畝,2020年達到350萬畝,形成灌排結合的現代農田水利體系。實施境外引水補源工程,加大引黃入安、引漳入安、南水北調引水等境外引水工程建設。在加快建設紅旗渠、漳南、大功、躍進渠4大灌區技改工程的基礎上,爭取豆公、琵琶寺、淇河、珠泉4個中型灌區技改工程早日開工建設。2015年,境外引水量要達到6.41億立方,補源灌溉面積200萬畝;2020年,境外引水量達到8.99億立方,補源灌溉面積321萬畝。推進城鄉水利一體化發展,合理配置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加快「五河」治理、南水北調、引黃調蓄和重點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滑縣、內黃縣引黃截流城鄉水系一體化建設,湯陰縣城北水系、羑河水系工程建設,林州市紅旗渠大道引水城東水系景觀建設,優化城鄉水資源配置水平。
2.強化農機裝備體系支撐。加快農機化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由糧食作物向設施高效農業、畜牧、林果業拓展,由主要環節向全過程機械化推進。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秋糧生產機械化水平。積極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提升林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機械化水平。重點扶持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機裝備水平,家庭示範農場、農業示範園區和合作社示範社要實現農機作業全覆蓋、全程化。加強糧食核心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機化建設,打造糧食核心區機械化示範區。積極開展農機化示範工程,農產品主要生產環節實現機械化。2015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630萬千瓦,大型動力機械保有量達到1.5萬臺,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202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00萬千瓦,大型動力機械保有量達到2.1萬臺,小麥、玉米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
3.強化現代科技體系支撐。加快農業科技由示範應用向自主創新轉變。實施種子種苗工程,選育和引進一批優良主導品種,實現主要農作物、大宗蔬菜、畜禽、林果品種的更新換代,農作物良種率達到98%,畜禽良種率達到96%。加強先進適用技術集成創新,提高專業化統防統治水平,高標準糧田要實現航空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全覆蓋。支持產學研用結合,構建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體系。鼓勵農業科研院所建設科技示範基地,支持建設博士後流動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我市設立「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深入開展「千名技術人員進農場、進園區活動」和「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建立科技人員分包示範農場、農業園區的工作機制,將現代農業科技送到田間地頭。
4.強化現代農業的生態保障。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廣節肥節藥節水技術,搞好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發展生態畜牧業,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構建農業發展生態屏障。積極創建全國農業清潔生產示範市,以林州市、安陽縣為重點,規劃建設循環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加快大中型沼氣整村(社區)集中供氣力度,普及沼渣、沼液綜合利用技術,推廣發展畜—沼—糧(菜、果)多種生態循環模式。到2015年,整村(社區)集中供氣達到65個,「三沼」綜合利用面積達到55萬畝;到2020年,整村(社區)集中供氣達到90個,「三沼」綜合利用面積達到100萬畝左右,建成百萬畝循環生態農業基地。
5.強化信息化支撐。提升完善安陽農業信息網建設,建立市、縣、鄉三級與企業、供銷網絡、示範園區、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縱橫相連的一體化農業信息網絡。健全鄉村基層農業信息員隊伍建設,加快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最後一公裡」問題。推進農情監測、病蟲草害監測與防治信息化、動物疫病監測信息化、水情雨情信息化、森林防火預警監測信息化、農產品加工銷售流通信息化等建設。加強農業氣象服務、農業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天氣雷達信息共享系統建設。強化糧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建立糧食質量、價格信息資料庫。
6.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支撐。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加快建設市、縣農產品質檢中心建設,搞好鄉鎮、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檢測機構建設。建立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運行機制。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健全農業地方標準體系,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標準化生產培訓,帶動廣大農民從事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以湯陰縣、林州市、安陽縣、龍安區丘陵崗區為重點,規劃建設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到2015年,全市「三品一標」認證達到150個,2020年達到200個,爭創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強力推進。切實加強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各縣(市、區)要圍繞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意見,制定出臺本地具體的實施方案和發展規劃,並按照任務分解,制訂工作檯帳,落實縣級領導分包、對口扶持、專人負責等長效工作機制,定期督導工作開展。市直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研究具體措施和工作方案,明確工作重點,分解年度目標,明確專人負責,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工作取得實效。
(二)政策引導,激發活力。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關於現代農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制定出臺我市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激勵機制,健全保障機制。鼓勵引導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產品生產、加工、基礎設施、示範園等領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進一步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完善農業信貸支持體系,積極協調農行、農信社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現代農業貸款投放額度,適當放寬貸款條件,搞好信貸服務。積極利用各種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發動活動,為現代農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三)招商帶動,引資發展。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搞好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完善配套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現代農業發展。圍繞主導產業,著力引進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等「補鏈」和「擴鏈」項目,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圍繞農業園區和農產品基地,引進高標準設施農業和高端農產品生產項目,提升農業科技化、標準化水平。鼓勵集群內龍頭企業走出去開展聯合、合作,發展對外貿易,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
(四)強化督導,狠抓落實。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把現代農業各項工作細分為具體工作項目,按照項目化管理的要求,分階段、定任務、保進度、促成效。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著力謀劃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示範效果好的支撐項目,重點項目要納入聯審聯批聯辦程序,積極推進項目落地,確保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市政府要成立工作督導組,建立現代農業發展日常督導制度,定期開展工作督導,與年度考核掛鈎,列入綜合評價體系。市直農口單位要切實搞好業務指導,每個單位確定一名副縣級幹部專門負責督導、協調現代農業發展工作。其他相關職能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五)晉位爭先,達標升級。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在全市開展晉位爭先活動。對農業產業集群、現代農業園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分級管理、升級達標、掛牌示範,建設一批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大型農業綜合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示範家庭農場,對示範帶動效果明顯的予以頒證、掛牌。積極開展「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先進縣(市、區)」、「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先進鄉(鎮)」、「現代農業『十先』示範園區」、「產業集群『十強』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十強』示範社」、「示範家庭農場標兵」、「生態農業示範鄉(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先進單位」、「鄉村清潔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創建評選活動,並根據綜合考評情況給予掛牌表彰。
(六)嚴格考核,明確獎懲。將現代農業發展各項重點任務列入市、縣兩級政府考核目標,加大考核力度。各相關部門要按照任務目標,明確年度工作任務、目標節點和具體推進措施。市委、市政府定期開展現代農業現場觀摩活動,交流經驗、鞭策後進,每年對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工作進行評比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