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村連續陰雨天,看地坑院子裡人們生活成啥樣

2020-12-19 黃河鄉土故事

在山西省和河南省交界的黃河兩岸農村,至今還有少量的一些特色民居建築,山西人把它叫做地窨院,河南人把它稱作地坑院,雖然命名略有區別但是建築形式是一樣的,都是在地面上挖出一個方坑,然後子裡邊打出土窯洞,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多人不理解,就是地坑院子的排水如何解決,連續下雨後人們的生活又成啥樣了,今天攝影師就帶你看一看。

以前農村人建造的地坑院多為黃土結構,據說這樣既省工省錢還接地氣,初夏季節天下小雨,這位76歲的農民大爺走出了地坑院子,他在上邊拔著雜草,然後用腳踩上一踩,算是加固的形式,他告訴我們說一年的時間裡只要下雨過後都需要把地面進行加固,一般就是用石頭碾子反覆碾壓,用來阻擋雨水滲透地下。

陰雨連天生活在地坑院子裡的人們整天也不會出門,特別是老人們,溼滑的地面會有安全隱患,他們都會在家裡閉門不出,這位68歲的大媽和老伴一直住在自己建造的地坑院子裡,她說連陰雨的天氣就是吃飯睡覺乾乾家務,現在農村生活好了,沒事就坐在炕上看看書打發寂寞。

農村裡也有一些比較好的地坑院子,建築材料幾乎全是清一色的青磚,所以相對堅固。這位年近8旬的尹大叔家就是這樣子,他家的地坑是當地一個大財主留下的院子,院子裡和窯洞裡都是青磚鋪地,陰雨天他在家裡的準備好了柴禾用來燒火做飯,他說10天半月都能堅持。

66歲的曹大叔家就沒有這樣幸運,他家的地坑院子是普通的黃土結構,遇到陰雨連綿天氣,地坑邊沿的黃土隨時都有掉落,在雨停的間隙還要清掃,否則院子裡會泥濘,因為他一家還住在山溝裡,距離村子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這個天氣他都不會外出。

地坑土窯很接地氣,冬暖夏涼,老人們非常喜歡,這位108歲的劉奶奶在陰雨天是絕不會走出窯洞的,她說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外邊溼滑不慎摔倒就會給別人添麻煩。土窯洞裡吃喝都有,缺了東西孩子們會送來,白天自己做飯,然後看看電視都是打發時間,今天已經下了3天大雨了,這樣的生活自己早已習慣。

這對7旬老人家的地坑院子地面經過青磚加固,窯洞口也是特殊處理,巧妙地利用了空間,還能把灶臺設在這裡。他們告訴攝影師說,地坑院子裡一般都挖有一個深數十米的滲井,雨水都會流進這裡,無論是黃土地坑還是青磚地坑都有這樣的設施,幾千年的時間了地坑院子都是這樣處理雨水的,再大的雨也不會流滿滲井。

最讓人擔心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黃土地坑院子,老人們說地面經過人走已經踩踏的很堅固,陰雨天只是略有溼滑,只要小心行走不會有大問題,生活上更不用擔心,窯洞裡常年儲存有充足的食物,做飯沒有了乾柴還有電磁爐和液化氣設施,足不出戶也沒有啥問題,下不下雨農民們依然過著自己的慢生活,所有的擔心看來都是多餘的。【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關注】

相關焦點

  • 大雨過後,200年的地坑院子安然無恙,看怎麼處理雨水
    我國北方地區農村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叫做地平線下的四合院,也叫地坑院,地井院,地窨院,地窯,顧名思義就是建在地面以下的院子,外觀地面下是方形的大坑,四面多以窯洞形式結構,冬暖夏涼是它的優點,現在保留下來的幾乎很少,很多網友對於它的排水問題經常留言,為了能讓大家詳細的做個了解,在近日連續3天大雨過後
  • 佔地3畝地坑院百萬元不賣,門前瓜果菜園太漂亮,看美成啥樣
    山西省黃河岸邊的晉南農村至今還保留著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叫做地窨院,也叫作地坑院,地窯或者天井院,是一種建在地面以下的四合院子,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地窨院子的變遷也在不斷變化中,上個世紀很多地坑院子因為存在安全隱患被填埋掉,但是最近幾年很多人又重返農村買下地坑院子,在這裡休閒度假或者搞鄉村旅遊開發,聽影友說我們跟拍的翟大叔家的地坑院子有人出價100萬,他也不賣,我們看看這是啥情況
  • 為什麼我國黃土高原的「地坑院」民居,都會在院子裡種一棵樹?
    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們,由於不同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們就會因地制宜的來建造居住的房屋,從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屋建造形式,我們就稱為「民居」。窯洞民居在我國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省份都有廣泛的分布。黃土高原分布圖我們知道窯洞的開挖需要一個垂直的黃土立面,也就是相當於要有一個黃土懸崖,但是黃土高原有些地方地勢整體十分平坦,比如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壠東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就是類似情況,也就是說當地人沒有辦法開挖窯洞。
  • 山西農村60年樹王長出龍形,77歲老人守護不願離開,看是啥樣子
    圖片上這位樂呵呵的老人姓丁,今年77歲了,他家住山西省晉南農村,大叔的家是個地坑院子,這些年當地新農村建設步伐很快,很多地坑院子已經淘汰,但是他堅守在這裡就是不願意離開,村民們傳說丁大叔是為了看護他家藏秘密,有一條「龍脈」,我們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 山西農村1座地下四合院,上面布滿「偽裝網」,大叔要防啥
    這個地下四合院子是本村農村劉春虎大叔家所有,在當地農村僅存一座,而且四周的地面上在長滿了密密麻麻的的綠色植物,有人說它上邊就像布滿「偽裝網」,天上衛星也不好發現,如果不是仔細查看很難發現下邊是一座地坑院,目前劉春虎大叔和老伴還一直生活在裡邊,我們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 農村被人們遺棄的地坑院,牆壁上有一組英語單詞,它怎麼讀呢?
    近日我們到農村拍攝地坑院,眼前這座地坑院大概有2畝左右院子裡一共12孔窯洞,這座廢棄的地坑院看上去沒啥特別,但是牆壁上的英文單詞比較特殊。這座院子裡有12孔窯洞,唯獨這孔窯洞特別顯眼,左邊窗戶上有組英文單詞,門檻上有四個漢字「青青世界」不知道當時這戶人們寫這幾個字是什麼用意,看來這家還是有文化人。在窯洞的最右邊牆壁上還有一組英文單詞,我不知道怎麼讀?
  • 山西農村96歲老人,吃野蜂蛹30年,看她生活成啥樣
    自打16歲嫁到舜南村(山西運城芮城縣-----筆者注),就一輩子守在這口窯裡,生養了4兒3女7個娃。拉扯這麼些個娃娃不容易,不過過去都窮,我也年輕,一天天風裡雨裡也就過來了。我60歲的時候老伴先走了,好在娃兒們全都已經成家,我也沒有啥再多的負擔了。那時候村裡已經包產到戶,我兒孫滿堂地該享福了。
  • 河南一地坑院裡梨子落滿地,7旬老人卻說壞了也不能動,看咋回事
    地坑院裡冒著炊煙大娘正在用柴火灶做飯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農村到處都是一片豐收景象,一場秋雨一場寒,下雨天約了幾個影友前去河南陝州拍攝地坑院,遠遠看見一處地坑院裡冒著炊煙,院子裡一棵碩大的梨樹已經長出了地面
  • 7旬農村老人,30元建溫室種青菜能吃1個春節,看啥樣
    臘月裡,山西省晉南農村普降大雪,攝影師一行人冒雪來到中條山去農村,我們在一個山村裡看到黃土崖下有一戶人家,院子依崖而建,主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一面黃土牆便圍成了一個小院子,白雪籬笆竹子土門樓顯得那樣自然和諧,一扇開啟的小鐵門似乎在召喚著我們。
  • 8旬老人地坑院裡有棵50年「稀罕樹」,能治病能賣錢,看看啥樣子
    雨過天晴,幾個人來到山西運城農村拍攝雨後地坑院,在一戶地坑院上面看到一位老人在院子裡,院子裡有棵長得非常像櫻桃樹一樣的大樹長勢非常的好,一個朋友給老人搭訕說這棵櫻桃樹長得真好,老人笑著說,這不是櫻桃樹,這是棵「稀罕樹」,一般人都認不出來,他們村裡長這樣大的就只有這一棵,聽老人家這樣說,大夥都十分好奇
  • 河南三門峽陝縣的地坑院,稱為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冬暖夏涼的環境
    在我國河南省的三門峽市的陝縣還保留有一種十分有特色的院子,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地坑院。地坑院又名地陰坑、地窯坑、天井院,是古代北方人們的穴居生活方式,也是流傳了四千年歷史的居住方式。在我國除了河南的陝縣有分布外,在山西運城、甘肅壠東、陝西的部分地區都有分布,這些地坑院造型獨特,全是在高處的平坡上挖出來的院子,相當有觀賞、研究價值。在河南省的三門峽陝縣,這個縣城的很多農村還保留了穴居的生活方式,有些村子雖然已經不住人了,但是這些挖在地底下的地坑院還保留完好。
  • 黃土窯洞人家,至今還有3000萬人生活在裡面,他們活成啥樣子
    現在生活在這裡邊幾乎全是老人家,土窯洞裡冬天很暖和,特別是老人們在裡邊做飯生活很方便,遇到下雪天他們幾乎不出窯洞,暖暖的土窯就是他們的世界。這是晉南的一處靠崖院,建造在背風向陽的地方,這是窯洞外,兩位老人做在院子裡拉家常曬太陽,窯洞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山西。陝西,河南。寧夏。甘肅。河北均有分布。這是一對農村婆媳坐在炕上防線拉鞋底,婆婆媳婦熱炕頭看著很是融洽。
  • 76歲農民大爺40年愛吃素食不吃肉,飯量驚人,看活成啥樣
    老蔡名叫中華,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農村人,村子裡大人小孩都這樣稱呼,他毫不在意,總是樂呵呵應一聲笑一笑,已經這樣叫了好多年,攝影師和他認識已經6年的時間了,彼此相當熟悉也算是有些個交情,自然也這樣稱呼他,因為每年都要來拍拍當地的地坑院子,記錄農村的變遷,一來二往也就成了朋友,老蔡只要一看到我們嘴裡就不停地喊著「拍,拍,拍!」。
  • 無人機發現1個地下四合院,7旬老人隱居期間,有酒有肉生活如神仙
    地下四合院在山西晉南農村叫做地窨院,地坑院,是當地的一種特色民居,源於古代人類穴居,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這種古老的居住形式便已經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建在地面上的青磚瓦房,能完整保留照現在的地坑院子在當地幾乎很少。春天攝影師又來到了這裡,拍下了它四周開滿迎春花的景象。
  • 河南六十歲夫妻,同住一個地坑院,卻不在一個鍋裡吃飯,因為啥呢
    豫西陝州的地坑院很多,大都連片而建,有些村子已經開發成旅遊景區,這些年沒有開發的村子很多已經廢棄,即使有人居住在裡面,大多是一部分老人在裡面養老,而且基本上都在地坑院上面修建了平房,只是天氣熱了在下面避暑,在一座窯院頂上看到院裡有人在做飯,院裡穿白衣服的大叔看到了我們,問我們幹啥呢?
  • 農村104歲老人,喝的是大麥粥,用的是壞碗,看生活成啥樣
    人們都都說農村好,因為農村的長壽老人多。江蘇南通的如皋是長壽之鄉,比較有名。目前,有百歲老人為500多位,比2019年新增84位。初夏季節,小編專門趕去看看。不過,走到鄰近的一個小村莊,叫雙聯村。有個同學就住在這裡,他邀請到村莊裡看一看。哇!農村裡環境還真不錯,莊臺改造得有模有樣,紅花綠草裝扮一新,不比城裡差。
  • 河南74歲老人獨居地坑院2鍋蒸出3種飯,柴火裡燒出媽媽的味道
    圖上這位農村大媽叫兀麥嶺,今年74歲,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人,老人現在一個人住在農村老家的地坑院子裡,我們見到老人的的時候她正在自家的地坑院子裡做早飯,她用柿子和蘋果以及野菜來做飯,看很簡單卻有媽媽的味道,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吃過。
  • 4千年前的地坑院藏有秘密,它的排水系統很有意思,看是個啥樣子
    但是地坑院是如何排水的,一直是好多南方網友想要了解的真相,一個周末,帶著網友的疑問,小編來到一個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坑院,這座院子是典型的四方形黃土地坑院。站在院子上面看到一位大媽從窯洞裡出來,和大媽打過招呼,來到了她家的院子。熱情的大媽走到院子外面把我們迎來回來,這個鏡頭拍的是大媽家進院子的門洞,門洞的巷道有5米左右,相當於半間窯洞的長度。
  • 河南大叔家藏黑棗「寶貝果」,高價不賣,啥樣子
    近日的一個周六早上,攝影師一行人走進了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的農村,我們在村口停下車子,來到這個地坑院子上邊,看到院子裡走著一位農民大叔,打過招呼經過他的允許我們開始拍照,影友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叔家的地坑院土窯洞上新安裝上了2臺空調,這人我們感到很意外。
  • 山西82歲大媽給老伴做南瓜手擀麵,老伴說比吃肉香,看高興成啥樣
    冬日裡的一個下午,這座黃土溝壑的農家小院看上去很精緻。如果是春天就更漂亮了,院子依黃土崖而建,滿山碧綠,這種住宅叫靠崖院,在晉南這種靠崖院基本消失,這家院子保存極其完好。我們一行沿著一條崎嶇的小路來到院子門前,小路兩旁柴草叢生,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漂亮,用世外桃源比喻再好不過了,北方的四季變化從這地坑院充分的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