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和河南省交界的黃河兩岸農村,至今還有少量的一些特色民居建築,山西人把它叫做地窨院,河南人把它稱作地坑院,雖然命名略有區別但是建築形式是一樣的,都是在地面上挖出一個方坑,然後子裡邊打出土窯洞,但是有一個問題很多人不理解,就是地坑院子的排水如何解決,連續下雨後人們的生活又成啥樣了,今天攝影師就帶你看一看。
以前農村人建造的地坑院多為黃土結構,據說這樣既省工省錢還接地氣,初夏季節天下小雨,這位76歲的農民大爺走出了地坑院子,他在上邊拔著雜草,然後用腳踩上一踩,算是加固的形式,他告訴我們說一年的時間裡只要下雨過後都需要把地面進行加固,一般就是用石頭碾子反覆碾壓,用來阻擋雨水滲透地下。
陰雨連天生活在地坑院子裡的人們整天也不會出門,特別是老人們,溼滑的地面會有安全隱患,他們都會在家裡閉門不出,這位68歲的大媽和老伴一直住在自己建造的地坑院子裡,她說連陰雨的天氣就是吃飯睡覺乾乾家務,現在農村生活好了,沒事就坐在炕上看看書打發寂寞。
農村裡也有一些比較好的地坑院子,建築材料幾乎全是清一色的青磚,所以相對堅固。這位年近8旬的尹大叔家就是這樣子,他家的地坑是當地一個大財主留下的院子,院子裡和窯洞裡都是青磚鋪地,陰雨天他在家裡的準備好了柴禾用來燒火做飯,他說10天半月都能堅持。
66歲的曹大叔家就沒有這樣幸運,他家的地坑院子是普通的黃土結構,遇到陰雨連綿天氣,地坑邊沿的黃土隨時都有掉落,在雨停的間隙還要清掃,否則院子裡會泥濘,因為他一家還住在山溝裡,距離村子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這個天氣他都不會外出。
地坑土窯很接地氣,冬暖夏涼,老人們非常喜歡,這位108歲的劉奶奶在陰雨天是絕不會走出窯洞的,她說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外邊溼滑不慎摔倒就會給別人添麻煩。土窯洞裡吃喝都有,缺了東西孩子們會送來,白天自己做飯,然後看看電視都是打發時間,今天已經下了3天大雨了,這樣的生活自己早已習慣。
這對7旬老人家的地坑院子地面經過青磚加固,窯洞口也是特殊處理,巧妙地利用了空間,還能把灶臺設在這裡。他們告訴攝影師說,地坑院子裡一般都挖有一個深數十米的滲井,雨水都會流進這裡,無論是黃土地坑還是青磚地坑都有這樣的設施,幾千年的時間了地坑院子都是這樣處理雨水的,再大的雨也不會流滿滲井。
最讓人擔心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黃土地坑院子,老人們說地面經過人走已經踩踏的很堅固,陰雨天只是略有溼滑,只要小心行走不會有大問題,生活上更不用擔心,窯洞裡常年儲存有充足的食物,做飯沒有了乾柴還有電磁爐和液化氣設施,足不出戶也沒有啥問題,下不下雨農民們依然過著自己的慢生活,所有的擔心看來都是多餘的。【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