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科普作家鮑爾:我也是從閱讀科普進而成為科學家的

2020-12-20 澎湃新聞

曼弗雷德·鮑爾博士

孩子都有一顆強烈的好奇心,面對世間萬物都想問一句「為什麼」。而為孩子們講解科學原理並非易事,時常令大人們感到為難。好在有一群致力於兒童科普的科學家,為孩子編寫活潑生動又專業嚴謹的百科全書。德國殿堂級少兒百科全書《什麼是什麼》(WAS IST WAS)系列正是其中的代表。這套圖文並茂的少兒科普讀物,迄今已經形成了將近140冊的規模,在德國乃至歐洲家喻戶曉,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少年兒童讀物,陪伴了幾代德國孩子健康成長。它的中文版也已經出版。

曼弗雷德·鮑爾博士(Dr.Manfred Baur)是新版《什麼是什麼》系列中重要的一位作者,他創作了《什麼是什麼(珍藏版)》第一、二輯中的7本。擁有化學博士學位的鮑爾,自1993年以來一直擔任紀錄片製作人和科學記者,專注於科學技術以及歷史研究。11月17日,他來到上海國際童書展上,為現場的孩子們講解科學知識,回答他們千奇百怪的問題,並在活動結束後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

鮑爾為孩子們講解科學知識。

澎湃新聞:你是怎樣走上少兒科普寫作與科學紀錄片製作這條道路的?

曼弗雷德·鮑爾:我10歲那年,1969年,三名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登上月球,那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土地。這件事對我的震撼非常大,使我立下了成為太空人的志向。待我又長大了一些,15-17歲的時候,我迷上了用望遠鏡觀察星星。從星星和月亮,到這個宇宙的一切,都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吸引力。於是我決心成為一名科學家——這個願望後來成為了現實,我到大學裡學了化學,拿下了博士學位。做了一些年的科研工作之後,我決心嘗試一些更為不同的事情,那就是拍攝有關科學史和技術發展的紀錄片,就此進入了科普這一行。我小時候正是閱讀科普讀物來學習科學知識,進而成為科學家的。因而為孩子們創作科普圖書和紀錄片,對我而言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德國殿堂級少兒百科全書《什麼是什麼》(WAS IST WAS)系列,《七大奇蹟》封面。

給孩子講解科學知識有什麼技巧?

曼弗雷德·鮑爾:我有兩種方法,一是回想自己小時候的樣子,二是回想我的孩子們小時候的樣子——他們現在都已經長大成人了。這能幫助我進入孩子的角色,以他們的思維去看待事物。

比如當我講到恐龍的知識,我會問孩子們:「你想養一隻恐龍當寵物嗎?」然後告訴孩子們,並不是每一隻恐龍都是溫順可愛的,養恐龍跟養貓養狗可不一樣。如果你養了一隻梁龍,你就需要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院子,並且得藉助器械裝置才能給它餵食。如此解釋時,孩子們就會想像自己飼養一隻恐龍的情形,積極地與我討論,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學會有關恐龍的知識了。

我會經常去學校或其他一些活動場所,為孩子們當面講解科學知識,在與他們的互動中了解到他們的興趣所在。我不可能坐在家裡就寫出百分百貼近孩子心理和思維的科普文章,我需要不斷地確認我年少的讀者們想要讀到什麼。

《探索月球》封面。

這次你到中國來,給中國的孩子講課的感覺如何?

好極了!上午我去了一所學校,為孩子們講述有關火星的知識,包括火星的環境,以及人類為探索火星做出的種種努力。起初我很擔心語言的障礙,隔了一層翻譯,我和孩子們的交流可能會不那麼順暢,但一切都很順利。重要的是孩子們對我所講解的內容都很好奇。保持好奇心,保持對世界的疑問和探索精神,這對孩子和成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孩子們對科學知識通常都是很感興趣的,但對於並不從事科研工作的成人來說,科學真有那麼重要嗎?很多人會覺得,宇宙那麼遙遠,跟我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直接聯繫,所以沒有了解宇宙的必要,你認為呢?

科學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太密切了。很多你覺得難以理解、交給科學家去操心就可以的科學理論,都正通過科技產品,滲入你的生活之中。比如說出行必備的GPS導航系統,它之所以能夠幫助你準確定位、找對路徑,是依靠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的指導下,GPS系統就可以修正誤差,幫助你自如地在城市裡穿行。

另一個例子是智慧型手機。我注意到中國人非常熱衷於智慧型手機,而智慧型手機之所以智能,是因為運用了量子力學的理論。這些解釋起來比較複雜,但應該足以說明,科學理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至於宇宙與我們的關係,你知道人體的構成正是起源於宇宙物質的嗎?距今137.9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形成了我們的宇宙。宇宙大爆炸中產生了氫,它正是人體中氫元素的由來;而人體中的氧元素則來源於恆星物質。所以說,宇宙正是人體的起源,人類是宇宙的一部分,這是我們與宇宙最直接和最基本的關係。

火山探秘

你認為科學家有責任將科學知識推廣給大眾嗎?

我認為科學家應當承擔起這個責任,因為科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是一個活躍的科學家,說實在話,我自己的研究蠻無聊的(笑),但是我可以把我所懂得的知識用大眾能夠理解的方式寫下來或者拍出來,幫助他們了解這個世界。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都開始學習科普寫作,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為成年人寫作的。為孩子講解科學知識要更難,但它至關重要。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的未來,世界上諸多複雜的難題,都需要孩子長大後去想辦法解決,所以我們需要針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教育。我的責任在於向孩子解釋事物,讓他們保持好奇心,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登上月球、飛上火星、潛入深海接近那些生活在黑暗海底的奇妙生物。我需要向他們展示這個世界豐富的可能性,讓孩子們相信,依靠科學的力量,這些夢想都可以實現。

相關焦點

  • 德國科學家鮑爾:為孩子講解自然科學知識也是工作
    而為這些千奇百怪的問題一一給出解答的,則是德國科學家曼弗雷德·鮑爾(Manfred Baur)。11月11日,在上海國際童書展最後一天的上午,曼弗雷德·鮑爾來到童書展現場,為在場的中國孩子帶來了一場名為「深海之謎」的主題講座。擁有化學博士學位的曼弗雷德·鮑爾自1993年以來一直擔任紀錄片製作人和科學記者,專注於科學技術以及歷史研究。
  •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總結會議暨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代表,獲得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入選中國優秀科普期刊(2020年)目錄及2020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代表等200餘人出席會議。閻晶明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科普界以堅定的使命擔當、高昂的創作熱情,創作出了一大批涵蓋各個科技領域、樣貌豐富、個性充沛、主題深邃的優秀作品。
  •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教育基地落戶文昌
    科普教育基地授牌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29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文昌市維嘉國際大酒店舉行。據悉,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立於1997年,是由中國科學院為主,包括各部委、院、校的退休和未退休專家、教授組成的一支科普隊伍。從2011年至今,在文昌市開展的科普知識講座已累計約220場次,每一場講座都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 親民科普嘉年華走進社區
    從9月14日到9月15日,人來人往的shopping mall將化身為科普商場,整個商場的一樓到五樓搖身一變,形成主會場、科普閱讀、科普互動體驗、科普電影、科普場館等多個區域。讓市民在逛街、約會、吃飯之餘,嘗試體驗一回科普的樂趣。在一樓主會場和展區,觀眾將體驗上海70年科普展、大咖科普講座、科普影片賞析、科普舞臺劇等活動。
  • 好「消化」才是好科普
    為什麼碳酸飲料令人愉悅,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快樂水」?面對「非吃不可」的奶油蛋糕,選植物奶油,還是動物奶油?鯡魚罐頭PK臭豆腐,哪一個異味更「刺激」?有媒體報導,近年來,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科普進社區實踐隊的幾位志願者「腦洞大開」,已讓科學知識點點滴滴「入畫」來。「舌尖上的化學」「疫情中的化學」「農民伯伯與化學」等,包括數十個系列的趣味科普網絡漫畫,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
  • 浙江大學80後教授王立銘:科普衝動,按捺不住
    成為科學家之前,王立銘曾經想考北大中文系或歷史系,甚至想做個紅學家。中學時代,他一到周末就扎進圖書館,愛看中外小說和歷史書籍。大量的閱讀也培養了王立銘寫作的興趣和習慣,幫助他將艱澀難懂的科學原理寫得「好看」。  在他眼裡,讓公眾獲取專業的科學知識,不是科普最重要的任務。「科學世界紛繁複雜,大部分最新的理論和實驗進展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係。
  • 西湖區科普宣傳周:小學生和科學家對話,助力健康生活可持續!
    ▲丨食話創始人吳敏和四位科學家合影▼2020年全國科普日暨杭州市西湖區第34屆科普宣傳周活動在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浙江大學附屬小學正式開啟▲丨「光碟行動我最行」打卡活動本次啟動儀式邀請了浙江大學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前所長華躍進、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執行院長王亞軍、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食品營養中心主任饒平凡及西湖大學工學院研究員榮國光四位優秀科學家
  • 「知識網紅」颳起網上「科普旋風」
    【一線講述】 讓科學素養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講述人:果殼網創始人、執行長 嵇曉華@姬十三2007年,我從復旦大學神經生物系博士畢業,選擇成為一名科普作家他對我說,科學素養將在未來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這個未來圖景瞬間打動了我。2010年,我和夥伴們創辦了果殼網,起步之初經歷了很多困難。最近三到五年,果殼開始快速成長,成為國內科普原創內容的知名平臺之一。「科技有意思」,這是果殼一直秉持的理念。我們的追求是:將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而不失專業的傳播信息。
  • 科學家網上科普受熱捧 正能量滿滿
    來源:光明日報「科學家為什麼不能搞怪?」媒體報導,在中科院物理所,一群年輕科學家在某網絡社區開直播,做實驗,和彈幕互動,回答稀奇古怪的物理問題,短短幾個月就成為網紅,直播人氣最高的一次,有144萬人同時在線觀看。
  • 關注大熊貓近40年 科普作家譚楷教小學生「讀」大熊貓
    4月23日適逢世界讀書日,由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協辦打造的「書香·童年」閱讀活動正在進行。18日上午,《科幻世界》前總編、著名科普作家、大熊貓文化研究專家譚楷,來到四川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以「你是哪只大熊貓」為主題,開展「書香·童年」小課堂,與學生們一起遊戲互動。
  • 「動物翻譯官」趙序茅:科普是科研的望遠鏡
    別詫異,這些只是他所寫的科普讀物上的一個個主人公,它們靜靜地躺在他的書架上。您要問他在哪?過去幾年,可能身著迷彩服,手執韁繩,徜徉新疆,策馬尋雕;也可能在雲南、四川一帶找尋滇金絲猴的蹤跡。碩士期間研究禽類,博士期間研究獸類,將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禽獸」的他於2019年7月份來到了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成為了一名擅長動物科普的宏觀大生態方向的青年研究員。
  • 火車司機也是茶蘭專家——科普達人楊大華
    www.fjsen.com 2013-08-28 17:27   來源:閩北日報    我來說兩句 >在留仙峰考察邵武碎銅茶1969年4月出生的職業科普工作者楊大華,福建神農時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創辦人,鐵路子弟,畢業後分配在邵武鐵路部門從事火車司機的工作,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他很是執著於研究蘭花和茶文化,並形成多部含金量較高的科普專著,得到專家和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被人們稱為「中國科普茶人」。
  • 專訪「地球知識局」公眾號創始人:嚴肅科普也能「玩梗」
    專訪「地球知識局」公眾號創始人:嚴肅科普也能「玩梗」金羊網  作者:柳卓楠  2020-01-12 文/金羊網記者 柳卓楠 實習生 安舒齊圖/金羊網記者 梁喻
  • 史上最「親民」科普嘉年華來襲 2019年上海市「全國科普日」9月14...
    東方網記者解敏9月9日報導:9月14-22日的一周裡,2019年上海市「全國科普日」的各類重磅科普活動將集中舉行。今年的活動主題為「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將通過舉行3700多項科普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感受科學、參與科學、親近科學。
  • 6本通俗易懂的科普好書推薦,有趣又不乏專業知識,推薦給大家
    本期,將為大家推薦6本經典又有趣的科普好書,快來一起了解科學史上的趣事吧!1.《昆蟲記》,法布爾。你以為這是一本普通的講小蟲子的書籍?其實並不盡然,這是一本科學與文學完美融合的科普典範書籍。兩個世紀以來,法布爾的《昆蟲記》便以其豐富無比的內容,流暢多彩的文筆,影響了後世無數科學家,大文學家雨果對其盛讚,這本書被譽為是「昆蟲的史詩」,喚起了人們對於萬事萬物的認識和理解,早已經成為了不朽的傳世經典之作。2.《時間簡史》,史蒂芬·霍金。
  • 優邦學教育「全國青少年科普科幻閱讀創作基地」 授牌儀式在合肥舉行
    為響應國家繁榮科普科幻創作號召,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優邦學教育與《科學故事會》雜誌達成合作,優邦學教育被指定為「全國青少年科普科幻閱讀創作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學創作活動」合肥唯一品牌合作機構
  • 上世紀最偉大科普作家與反科學的一次全方位開戰,讀《魔鬼出沒的...
    卡爾·薩根(1934年11月9日-1996年12月20日),美國天文學家、天體化學家、科幻作家,和非常成功的天文學、天體物理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科普作家。行星學會的成立者。小行星2709、火星上的一個撞擊坑以他的名字命名。
  • 促科學與影視融合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立專委會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旨在推動科學與影視融合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業委員會,18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向新專委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等頒授聘書
  • 玩轉科普,兩岸有何妙招?
    >記 者:科普活動中,科學家的橋梁作用不可或缺,那麼科學家該怎樣更好地發揮作用呢?現在已進入全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發達,科普的渠道越來越多,比如,微視頻、微信、微博,我們錄製一段眼保健操的視頻放到網絡上,受益的人群呈幾何級數的增長。孫維新:我曾任職於臺灣大學物理系,後來擔任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我覺得,當知識框架建立,再做到多個領域融會貫通後,你會發現複雜深奧的知識其原理其實是一樣的。把科學深入淺出地講清楚,是一個博物館水平的重要體現。
  • 少年,我看你骨骼清奇,這段順口溜送你,助你成為健康科普大師
    科普工作的本質其實就是傳播,拉斯韋爾有一個經典的5W傳播模式:傳播者(Who)信息(Says what)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傳者(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s)。而科普工作就是利用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傳播科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