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植新型「紫番茄」畝產3000斤,每斤3元,年賺幾十萬!

2020-12-22 小雷說農

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在過去很多種植戶為了產量高、賣相好,會對一些農作物進行一些催熟、打藥、甚至轉基因等方法來打進市場,如今導致很多消費者購買時都會顧慮很多,而且也讓很多無辜農民種植的農作物難以得到消費者認可導致銷售不出去;在廣西玉林康田村的農民柳長學

番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生活中可當水果跟蔬菜吃,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種綠色食品,我們平時所吃的顏色都是紅色番茄,農民柳長學就種植了一種「紫番茄」,它不單單表皮是紫色的,裡面的果肉也全部是紫色的,屬於番茄當中的最新品種,不僅外觀美麗,口味沙甜,抗病性強,易栽培,而且還有著抗癌的作用,農民靠種植紫色番茄,畝產值3000斤,年賺十幾萬!

農民柳大哥五年前就開始種植紅色番茄,為了帶個人們更好吃更營養的番茄,前往外地考察學習,才引進了這種紫番茄,如今他已是當地番茄種植大戶,一共種植有紫番茄50多畝,他告訴我們,這種紫色番茄口感好,皮厚易於運輸,同時它還有著抗癌的左右,在外國市場上非常受歡迎。

因他種植的紫西紅柿絕對非轉基因產品,在當地已經打開了市場,紫西紅柿就這樣輕易贏得了消費者的芳心,農民柳大哥種植的紫西紅柿,批發價為3元每斤,畝產3000斤,平均每畝收益高達萬元,年賺五十萬;如今農民柳大哥種植的紫番茄還沒成熟,批發商便會前來訂購,在市場供應不求,當地很多農民也跟著種植髮家致富了。

相關焦點

  • 農民大棚種植的「它」,畝產4千斤,每斤2元,年賺幾十萬!
    在農村以前農民都是靠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來種植農作物作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來源,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民為了日子過的安逸,很多人都選擇外出打工,導致很多農村田地都荒廢在那裡;在廣西富川石田村的農民唐松,他抓住商機,把農村荒廢的土地承包下來種植「它」,畝產4千斤,每斤
  • 農民種植的「生薑」畝產500斤,每斤500元,年賺幾十萬!
    隨著森林資源的緊缺,國家對森林資源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很多大山野生的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受到保護,而很多靠山吃山的農民就相對少了一份額外的收入,正因為這樣很多山上的野貨在市場是少之又少;來自新疆農民李川西抓住這個商機,野生的受到保護,但可以自己來開發種植,他種植了一種「生薑」,一斤可賣
  • 農民種植「水果之首」畝產1500斤,一斤60元,年賺幾十萬!
    櫻桃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不但營養健康而且很貴,是高檔水果中的一類,被人們稱之為「水果之王」,現在正是櫻桃成熟季節,我們常見的櫻桃顏色一般都是深紅色的, 廣西漿田村的農民江小黑就種植了一種「黃色」櫻桃,一斤價值60元,畝產1500斤,年賺幾十萬!
  • 農民把西瓜「吊」著種,畝產高達5000斤,年賺幾十萬!
    西瓜是大家非常喜愛的水果,夏天吃上一塊可以降溫避暑,在市場一直處於暢銷狀態,近年來果農為了追求產量,各種種植技術都嘗試,有種在地裡的有種在田裡的也有種在山上的,但產量就是上不去,在廣西玉林農民胡達昆就嘗試出了一種新型種植方法,畝產5000斤,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一年賺幾十萬!
  • 農民種植的「迷你蘿蔔」30天就可採摘,畝產萬斤,年賺幾十萬!
    春天是播種的最佳季節,很多農民都會在這個季節抓緊播種,我們常見的瓜果蔬菜種植少則三個月多則五個月才能成熟,但在湖南婁底洛江村的農民羅大長就種植了一種不佔空間,容易上手,而且一個月就能長成熟的「迷你蘿蔔」,畝產萬斤,每斤3元,年賺幾十萬!
  • 農民種植的「土豆」,一斤價值500元,畝收益3萬,年賺幾十萬
    土豆對於大家來說都不陌生,即可以當菜來下飯也可以當粗糧來吃,在市場一斤也就兩三左右,在雲南江坑村的農民梁坤種植的「土豆」一斤卻價值五百元,畝收益3萬元,年賺幾十萬!圖中的它就是農民梁大叔種植的「土豆」,無論是從外形還是顏色看上去所有人都會以為是土豆,其實它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天麻,以前都是野生採集,隨著市場上對天麻的需求,人工種植的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對天麻的種植前景非常關心,農民梁大叔就是其中一個成功種植的人。
  • 農民種植的小青果,畝產2000斤,一斤40元,一年收入幾十萬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農民種植的小青果,畝產2000斤,一斤40元,一年收入幾十萬生活在農村的地區的農民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水果,常見的就是蘋果、香蕉、橘子、梨等,但有很多不常見的水果,往往價格高,數量少,珍稀而珍貴。
  • 農民田裡既不種稻穀也不種玉米,用來種「棒菌」,年賺幾十萬!
    都說在農村農民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主要靠種植一些稻穀、花生、玉米等來作為家庭的唯一經濟收入,但在石門縣咔西村的農民薛寶建,他家裡的田既不用來種稻穀也不用來種玉米,而是種了一種「棒菌」,一排排整齊地排放在農田裡,別小看這些「棒菌」農民薛大叔靠種植它比種稻穀玉米強多了,一斤可賣二十元,年輕鬆賺幾十萬
  • 農民將魚塘種植它,6元每斤,畝賺36000元
    蓮藕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蔬菜,在農村中也少部分的農民朋友種植它,不過都是小面積的種植,能真正做到大規模種植蓮藕的卻很少。來自新華村的農民大哥戴軍,就大規模的種植了蓮藕,畝賺36000元。作為農村人的我們都知道,蓮藕就像魚一樣是離不開水的,是生長在水裡面的。
  • 農民種植這種葫蘆型水果,畝產6000斤,年賺二十多萬
    土地是農村寶貴的資源,是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民可種植的農作物日益增多。只要稍微用點心,在土地是就能實現致富的夢想。南方某省農村農民張明明在地裡種植的這種葫蘆型型水果——羊角蜜甜瓜,畝產6000斤,年賺二十多萬。
  • 農民魚塘不養魚,用來養「它」畝產2000斤,一斤15元,年賺幾十萬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加大,農民創業者逐漸增多,在農村我們常見的魚塘養殖一般都是魚,但隨著養魚人越來越多,市場價值也逐漸增大,銷售難是農民面臨的一問題,所以很多農民都不選擇養魚;在江西景縣嘎底村的農民江大寬魚塘不用來養魚,而是用來養殖「它」,畝產2000斤,一斤
  • 農民種植蟠桃品種中白色的它,35元一斤畝產8000斤
    因為平時我們吃的桃子但是粉紅色的,而白色卻是第一次聽說,現在也有不少的農民朋友嘗試種植它,種植前景廣闊,一斤35元,成為了農民手中的致富果。凸家溝村就有兩位農民是種植這種奶白色的桃子的,據他們說一年能賺幾十萬元。這種奶白色的桃子叫牛奶蟠桃,果型和蟠桃一樣,就是果肉的顏色不一樣,為奶白色的,而且汁水飽滿。
  • 農民不種大蒜種植「洋蒜」,畝產12000斤
    在最近這幾年來,在網上最多的熱詞就是,什麼「蒜你狠」啊,「蒜你厲害」啊,都是關於農民種植大蒜虧本的情況。可是也有農民種植大蒜的「兄弟」賺了大錢的,看到地裡面的蔬菜,是不是又以為是哪個村莊裡的農民種植的大蒜呢。
  • 農民種植來自臺灣的它,畝產4000斤,年賺80萬
    特別是農業經濟這幾年給我們農民朋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商機,而且抓住的農民朋友還不少,在九裡園村有一農民朋友叫做趙軍,在家裡種植紫玉淮山,一畝地下來能賺2萬元。紫玉淮山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紫肉淮山,原產於寶島臺灣,因肉質呈紅色而得名,營養豐富,含有澱粉、多糖、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以及各種礦物質元素。
  • 農民種植這種無籽水果,市場價20元1斤,年賺60多萬
    廣西農民趙平就專門種植這種無籽石榴,市場價20多塊,每年純賺60多萬。這個無籽石榴市面上還比較少見,是我國科研人員通過高新技術選育而成的極珍稀石榴新品。全果鮮紅,亮麗美觀,極其嬌豔,不裂果,極耐貯運,平均果重550克,最大的達1公斤以上。
  • 農民種植來自中美洲的「紅心果」,一斤賣10元,年賺幾十萬!
    這種外形紅彤彤的「紅心果」就是農民江奎種植的,相信很多人都吃過,它就是火龍果,之所以叫紅心果,是因為這種火龍果的品種就是紅心火龍果,是一種新型的有良好保健功效的水果,原產於西半球赤道附近,中美洲熱帶雨林地區。是一種長壽植物,自然環境下可成活幾十年乃至上百年。
  • 俗稱「人頭果」,苗族人民世代種植,畝產8000斤,市場40元1公斤
    摘要:俗稱「人頭果」,苗族人民世代種植,畝產8000斤,市場40元1公斤,很少人吃過!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野果,俗稱「人頭果」,是苗族人民世代種植的,其畝產可達到8000斤以上,市場上40元1公斤價格穩定,種植的果農心裡也樂開了花。對於人頭果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被規模種植的一種新型水果,它的學名叫「黑老虎」,民間俗稱它為「人頭果」,苗語也叫它為「布福娜」,意思是美容長壽之果。
  • 農民不種玉米,改種這種紫色的葉子,畝產400斤,每斤15塊
    說起種植玉米,或許會有很多農民直搖頭,曾經是很多地區農村家庭的主要經濟作物,可是隨著近些年來,種植成本的增加,導致玉米種植越來越賺錢。而且受天氣的影響較大,比如今年天氣乾旱,很多地區的玉米都乾死了。但是山盆村的馬大姐不種植玉米,種植紫葉香——紫蘇,雖然畝產才400斤,但是每斤可以賣到15塊。
  • 農民大哥回家種植這種原產於日本的「紅薯」,居然年賺20多萬!
    如今農民靠種植賺錢的越來越少,特別是偏遠的山區,農民種地只是為了有得吃,就比如筆者老家,農民種植玉米、紅薯等傳統作物,主要就是為了養豬。主要的經濟來源都是靠年輕人在外打工。但是卻有農民在家裡種植特殊紅薯,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 農民種植被譽為「西洋參」的它,畝產7000斤,價值卻不如山藥
    隨著科技的發達,農業發展迅速,農民種植已近不是件難事了,種植農作物的農民是越來越多,導致市場銷售及價格成了農民的一大難題,很多農民為了能夠賺錢,所謂物以稀為貴,農民們不斷創新新型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