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去到拉薩,布達拉宮必然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旅遊目的地。而布達拉宮旁邊有個藥王山,海拔在3725米,從小路往上可以到一個觀景臺,是觀賞布達拉宮的好地方。西藏的當地時間和北京時間有著不小的時差。等早上8點的時候,窗外還是黑漆漆的一片。等到上午9點左右,太陽才慢悠悠地從山上爬起來。不過,要去參觀也得趁早,畢竟好的好的事物值得我們犧牲睡眠時間。
不過,在拉薩的日子,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布達拉宮,而是藥王山下的瑪尼石堆,還有放置在瑪尼石堆中一個個小小精緻的脫模泥塑佛像,它們被稱為「擦擦」。
藏族有一種可以隨身攜帶的脫模泥塑佛像,擦擦。擦擦,是藏語對於梵語的音譯,杜齊在《西藏考古》中認為,其「起源於印度古代及中世紀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個詞彙」,意思是「真相」或「複製」。早在公元3世紀初,擦擦就從印度傳入西藏,在經過藏傳佛教前弘期和後弘期以後,成為藏族廣大地區十分普及的民間宗教祭祀供品。
擦擦的造型精緻、製作技藝高超,但通常而言其體積都不太大。有的擦擦裝在銀質的嘎烏盒中,藏族人民再加嘎烏盒別在腰帶上,這樣外出放牧等活動中,隨時都可以對佛像進行虔誠的祈禱。相對於其他佛像的製作,只要有模具,擦擦的製作並不困難。而一個模具好好使用,可以製造出許多的擦擦。
要去藥王山最快的方式就是從布達拉宮前的大廣場橫穿而過。進出的入口需要驗證身份。從廣場的一邊走到另一邊的路程中,你可以找正對著布達拉宮的角度拍張照。恢弘華麗的宮殿矗立在雪山上,紅色、白色的牆體在藍天的掩映下十分顯眼。
可能因為視角太好,在廣場上有很多人拍照。除了外來的遊客,我還遇到一對新婚的藏族夫妻。兩人接盛裝出行,女孩將頭髮編得長長的,佩戴著瑪瑙、綠松石等串聯的頭飾,男孩則穿著黃色的藏袍,踏著藏靴,脖子上的瑪瑙串又大又粗。這樣的一套藏族服飾,花費可能在上百萬。遊牧族群習慣將財富穿在身上以便於攜帶的生活方式,以前只在書上看過,這次確是親眼見到了。
穿過廣場,就能看到一個小山坡,山坡腳下堆著紅色的瑪尼堆,瑪尼堆主要分布在道路的右側,靠著藥王山的崖壁,崖壁上不少地方還描繪著彩色的佛像。瑪尼堆由一塊又一塊的石板堆成,經年累月,越堆越高,十分壯觀。瑪尼石板的間隙還放置著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擦擦。
我去的時候是冬天。冬季不是旅遊旺季,來拉薩旅遊的外地遊客並不多,街上來來去去的大多是藏族人。這段時間,對於在此賣擦擦的扎西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日子。扎西並不是拉薩人,他年少時便從家鄉來到拉薩,但兩地語言並不一樣,即使現在孩子已經上小學,他也沒辦法很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
扎西坐在一個塑料棚子裡,盤腿坐在角落的一個墊子上,墊子旁邊放著一個保溫杯。扎西每天早上騎著摩託車來到這裡,帶上一保溫杯的酥油茶。簡單地收拾一下,將塑料布拉起來,就算開張了。沒事的時候,扎西就坐在墊子上和旁邊刻瑪尼石的老藝人聊天。冬天太冷了,為了防止自己感冒,扎西還帶了一床被子,就堆在墊子的旁邊。
擦擦售賣的價格很便宜,5元一個,看上哪種就將那種拿走。但扎西這兒並沒有太多種類可供選擇,只有白度母、吉祥三尊還有佛塔。我買了個吉祥三尊的,想著這都不懂,三個佛的可能比一個佛的好好些。
擦擦的造型精緻、製作技藝高超,但通常而言其體積都不太大。除路邊這種粗糙一些的,還有的做好後上色,裝在銀質的嘎烏盒中。藏族人民再加嘎烏盒別在腰帶上,這樣外出放牧等活動中,隨時都可以對佛像進行虔誠的祈禱。相對於其他佛像的製作,只要有模具,擦擦的製作並不困難。而一個模具好好使用,可以製造出許多的擦擦。
扎西說他家裡的模具就是前人傳下來的,直到現在都還用得好好的。但賣擦擦是賺不了什麼錢的,人們賣擦擦,主要也是為了祈福、保平安,自己也不可能收很多錢,這樣自己也算在做功德。扎西從親戚手裡接手了這個事業,想著再幹幾年就不幹了,家裡的孩子漸漸長大,開銷也越來越大,得找點其他的事情做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喜歡的朋友趕緊關注我吧!
圖片來源:「名擦的鑑賞與收藏」,權守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