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鍋問到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出自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孩子,統稱為「認死理,較勁」甚至有的家長不耐煩或不能繼續解答或妨礙了正在做的事就直接來一句「你怎麼那麼煩人,問你媽/爸去」,你經常這樣對待孩子嗎?你可能一時讓孩子安靜下來了,你可以專心看書、做工作,可是有沒有想過當你拒絕孩子的同時也向他傳達一個信息「你這樣很招人煩」,久而久之就害怕回答問題,害怕「打破砂鍋問到底」只是不想招人煩。
有孩子的家庭,話題永遠是孩子,當兩組家庭在一起的時候又要讓孩子多說話,多表達自己的觀念,問題是這時候的孩子還有自己的觀念嗎?都已經被磨沒了在上學時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有的老師急急忙忙走,根本來不及解答學生的疑問,也有一些老師特別的有耐心幫助學生把一個問題吃透。記得初中寫一篇文章,題目選的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自信滿滿地寫了很多,以為可以得到滿分,等到試捲髮下來時,傻眼了,10分而已(作文滿分40分),跟預想的天壤之別,我非常不服氣的找到老師,為什麼不是滿分,老師告訴我:「你選的題目,太大了,不是你現在能寫得,以後不要再寫這類題目」當我再去表達什麼原因卻被告知以後別寫就行,我承認這這樣的題目太大了,當去進一步了解的時候卻被「不耐煩的打發」並沒有告訴如何去寫好一篇文章,沒有告訴一篇文章都有什麼架構,如何選標題,如何開頭,如何寫內容,如何結尾。
當然有很多的書籍教學生如何寫好一篇文章,也有的老師教學生去寫一篇好的文章,可是這只是佔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其他的課程需要教授。如果每個學生都能看得懂,理解透,那是最好不過的,很顯然學生是無法獨立完成的,畢竟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有限。也就因為學生單獨的看書理解不透,不懂如何去看,如何去下手寫,如何去編排順序,才需要老師,去做「燈塔」指明方向,去做「引導者」讓學生走好每一步~
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我非常相信老師已經完成了「傳道授業」,可是面對我們的「惑」卻有的老師沒有沒有解答,是認為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還是老師本身都不知道如何寫好一篇好的「文章」,只是知道不能去寫這麼大的標題!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那為什麼老師不去「授業解惑」,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提高寫作能力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哪這個所謂的老師根本不能叫做「老師」只是按照「系統識別、設定程序」去判斷對與錯,跟機器沒什麼區別。而沒有解答「為什麼,怎麼做,怎麼改」,
在語文裡有一個題是「古詩詞鑑賞」,
首先「古詩詞」本身就離我們100~5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的歷史什麼樣?當時的社會環境怎麼樣?當時作者所處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什麼樣的?當時的作者遇到什麼事情寫下了這篇詩詞?作者是多大的年齡?經歷過什麼?這些我們作為學生都懂嗎?不懂,都不能說不懂,是根本不了解,怎麼去表達。
再說「鑑賞」,那簡直就是讓我們跟作者來個「靈魂互換」,要不然怎麼回答出來呢,就算回答出來了也不是「鑑賞」而是背誦的答案,那就不叫「古詩詞鑑賞了」而叫「古詩詞搬運」,是「答案」的搬運工。
我自己的真實經歷了一次這樣的「尷尬」場面,在上大學期間跟著專業老師做培訓班,剛剛入健身行業,對很多的知識和技能特別的渴望,記得在一次晚上上課,請來了一個大師兄講解專業的知識,師兄在上面正在激情四射的講,下面突然有一個學員舉手詢問其中一個知識點,師兄只做了簡單的回答。
為了不影響其他學員課程的進度,她課下又是「打破砂鍋問到底」,最後還是把師兄難住了。當時我的感受特別的尷尬,特別的不好意思覺得無地自容,可是反過來想,如果她的學員這樣問她而沒有回答上來是不是就影響了她在學員心中的形象進而影響到她的工資。
後來我一改常態,也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態去看待每一節課,每一個動作。
作為一個老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更要去「解惑」,不能讓學生在學習上有困惑,有不解,不能死記硬背,只是記住了表面意思,沒有真正理解「內部的結構」作為家長在孩子有困惑或不解的時候一定要耐心給孩子解釋,消除孩子心中的疑問,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不懂,不過咱們可以一起打開電腦找出來,或去圖書館找資料」,在這樣的過程比那些刻意營造親子關係還要有用,更加的真實。沒有同一樣的葉子,沒有同一個模樣的人,作為老師也是如此,職業高低各有不同,相信每一個老師的人都是值得信賴和敬佩!都期望自己的學生可以「解惑」,達到真正的「會」,考取自己理想的學校。
我是賀計劃,一個在健身行業「摸爬滾打」八年的小白,每天分享兒童健身以及「成長發育」的那些事,希望了解更多實用小技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
畢竟
成長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