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去越南之前,對越南的認識,只是來源於國內的越南餐館,國內越南餐館裡做的越南米粉一般是幹撈,只給調配的醬汁,醬汁以酸為主、醜為輔,並不太符合國人胃口。待到親自來越南旅遊,才發現原來越南當地吃的米粉都是湯粉,才知道,原來當地米粉分為幹檬粉(Bun)和湯河粉(Pho)組成,前者就是國內常見的越南米粉,而後者,我認為才是越南米粉的正確打開方式。
越南湯粉的湯大多由牛骨熬製而成,帶著牛肉的甜味滲入粉面之中,肉則有雞肉、豬肉、牛肉或海鮮可選,吃的時候再加上魚露,滋味滲入骨髓,真是每天一碗都不會膩。別看這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碗湯粉,回國後,在廣州嘗了許多家,都再也找不回這正宗的越南口味。
後來總結了一下原因,發現越南米粉難以複製的秘訣是這兩個。
首先,越南米粉順滑細膩的口感,在國內難以找到替代品。雖然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且米粉類食物在國內並非什麼稀有物件——雲南米線、桂林米粉、興化的細米粉、廣州的河粉、潮州的粿條,每一樣都很拿得出手,但在口感上卻依然和越南米粉有所不同,中國的細米粉在外形上和雲南的比較相近,但口感上,卻略感粗糙,始終和越南米粉那種幼細滑溜的口感有所區別。
其次,與越南米粉配套的香料,在國內很少能完全復刻。在越南,每碗熱氣騰騰的湯麵旁邊,必然擺放著一碟新鮮的香料,綠綠蔥蔥的顏色讓人食指大動,除了最主要的豆芽、薄荷葉、青檸檬、辣椒外,每家都會搭配自己獨特的綠植配料,根據自己的喜好放入湯粉中,或配著湯粉幹吃,各家的風味都獨具匠心、不一而足、只多不少,而在國內所見的越南米粉,有的沒有配香料,有的則配得不全,以致損失了幾分風味。
而香料之中,屬青檸最是點睛之筆,一碗沒有擠青檸汁的湯粉,或許依然能保持肉的甘甜,但卻絕對不是那種越南米粉所特有的酸甜,在越南,小半個青檸的汁水足以讓一整晚米粉透出酸味,讓人口舌生津,而在國內,不知道是不是品種和產地原因,即使加進青檸汁,也無難以湯底產生絕妙的化學反應,常常令人大失所望。
不過,去越南享用米粉之際,也要小心以下情況,別「中招」了。
在芽莊,去往泡泥漿浴的路上,我和小夥伴來到一家路邊攤吃越南米粉,我們坐下來後,老闆給我們上了新鮮香料,隔壁桌上還遺留上一桌客人吃剩的香料。隨後,我看到老闆把那碟香料收走,重新倒回原本裝香料的大桶裡,等待下一個客人坐下,又將桶裡的香料夾到碟子裡賞給新客人,我和小夥伴看到後就不大敢吃我們碟子裡的香料了。
這種情況在芽莊最旺的旅遊區沒有發現,而是去往泥漿浴的路上發現的,那是遠離了芽莊旅遊區的地方,估計經濟水平沒有旅遊區裡好,因此人們也比較節省用料。這種情況對於越南人可能司空見慣,但對於中國遊客,在心理上還是比較難接受的,如果不想吃到重複使用的香料,最好在吃之前就觀察一下老闆如何處理之前客人剩下的香料。
不過總的來說,越南的米粉還是魅力滿滿,如果有一天,你願意再去越南旅遊,或許就是衝著這一碗在國內難尋的越南米粉吧。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