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亞特蘭蒂斯一樣,姆大陸是否存在目前也是個謎。姆大陸是由英國人奧古斯都·勒普隆在十九世紀提出的,他聲稱埃及文明、中美洲文明等古文明均是由位於大西洋的姆大陸上的難民創造的。這個概念經由詹姆斯·丘德沃德推廣和擴大,他則認為姆大陸曾位於南太平洋。不過,目前這個說法仍然受到正統學術界的質疑。
姆大陸的發現和探索之旅
二十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斯·丘德沃德提出,在史前的太平洋區域,包括日本、衝繩、臺灣、釣魚島等群島,原本都是整片相連的大陸,曾經存在過高度文明,這片大陸便被命名為「姆大陸」。
這塊消失了的陸地,曾佔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東起現今夏威夷群島,西至馬裡亞納群島,南邊是斐濟、大溪地群島和復活節島,全大陸東西長8000公裡,南北寬5000公裡,面積相當於南北美洲的總和,總面積約為3500萬平方公裡,是一塊美麗富饒的地方。
為了這塊傳說中的陸地,英國陸軍上尉喬治·瓦特堪稱勞心費力。1868年,喬治·瓦特第一次踏上南亞次大陸,在一所破敗的寺廟中發現了一些黏土片,並對上面鐫刻的符號產生興趣,寺廟住持說這些黏土片是他們世代守護的遠古聖物,之後他們開始演習這種古怪文字。
兩年後,喬治·瓦特宣城黏土片已經被解讀,上面記載了一塊消逝大陸的古老訊息。根據喬治·瓦特的說法,黏土板的作者是「神聖兄弟那加爾」,創作書板的原因,是為了追思失去的母國「姆大陸」。
此後,喬治·瓦特週遊太平洋尋找姆大陸的遺蹟,並加以歸納整理。1931年在紐約出版名著《消逝的大陸》,轟動一時。此後,陸續推出《姆大陸的子孫》、《姆大陸神聖的刻畫符號》、《姆大陸的宇宙力》等一系列專著。不過,隨人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很嚴肅的假說,甚至認為姆文明就是當代人類文明之母,但正統學術界卻對這些著作嗤之以鼻,
根據《遺失的姆大陸之謎:太平洋史前檔案》的介紹,姆大陸是一個距今5萬年的超文明大陸,擁有6400萬人口,而「姆」是人類母親之意,意為人類發源地。這塊大陸上一共有7個城市,它們是宗教、科學和教育的中心。居住在這塊大陸上的主要是白種人,此外還有黃種人、黑種人等人種。
然而在距今1.2萬—1.5萬年前的一天,剎那間,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火山噴發,巖漿流溢,突如其來的地震和火山爆發使得這段繁榮的文明幾乎永遠地沉沒到了太平洋底部。
關於「姆大陸」曾經存在的側面證據
雖然自己的假設不被學術界所認可,但喬治·瓦特及其信眾卻從未放棄對這個消失大陸的探索,而他們似乎也的確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從側面證明這塊大陸和史前文明的存在。
例如,喬治·瓦特曾見過土亞摩土群島的金字塔狀祭壇、塔普島的石門、迪安尼島的石柱、雅布島的巨型石幣,以及努克喜巴島的石像,這些都是超越當時文明的遺蹟。他也曾在南馬德爾發現過由98座人工島和其它附屬建築物組成的氣勢恢宏的文明遺蹟,玄武巖構造而成遠古城垣、宮殿、神廟和居民區,以及發達的島際運河。
而在復活節島,當英國航海家愛德華·戴維斯於1686年第一次登上這個小島時,發現這裡一片荒涼,卻有數百個巨型石像面向大海,神態威嚴,均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巖雕鑿而成,與小島的文明程度並不相符,似乎這些史前人類的藝術傑作是天外來物。在火山口碗形地帶內外,散布著許多未完成的石雕和數以千計的粗糙石鎬,這證明雕刻工作突然中斷。
這些雕像是誰製作的?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但是石像的高鼻、薄嘴唇,是白種人的典型相貌特徵,而島上的居民是玻里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徵。不僅如此,當時處於舊石器時代,貧瘠的生產力和食物供給也難以讓人相信島上的人會用那時的原始石器工具,來完成如此大的雕刻工程。
而且復活節島上還保留著一些刻著文字的石板,這些文字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文字,至今沒有人能看懂它。因此很多人推測,復活節島可能是姆大陸沉入海底時的「棄兒」。不僅如此,太平洋上的群島——密克羅尼西亞、斐濟都有陸地毀滅和大洪水的傳說。
還有一些古代手稿似乎也能佐證姆大陸的存在。早在1863年,法國學者德·布爾布爾在馬德裡國家歷史學會圖書館裡閱讀了瑪雅文獻《特洛阿諾抄本》,發覺其中有兩處記錄了一個名叫「姆」的大陸因超級火山爆發而消失。印度史詩級巨著《羅摩衍那》中有一處提到了那加人「從他們東方的誕生之地來到緬甸」,也就是太平洋的方向。
而更為蹊蹺的是,在埃及、緬甸、印度、日本、中國、南太平洋諸島、中美洲、南美洲、北美印第安人部落和一些古文明所在地發現的某些古代符號、風俗具有相當的共性,因此有人推測它們很有可能是姆大陸沉沒後的倖存者來到這些大陸上創造的文明。
事實上,約在半世紀前,即有漁民發現日本與那國島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人們推測,海底金字塔可能是1.5萬年前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還連在一起時的古文明遺蹟,後由於地震引起地質變化而突然沉入海底。
綜上所述,目前關於「姆大陸」是否真的存在過,又是如何沉沒和消失的,如今還是個謎,還處在假設階段,需要更多的直接證據去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