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謀面的某女告訴我,她素食快一年了。
原來的她無肉不歡,因媽媽生了重病,焦急之下,在寺廟中許下心願:如果媽媽能夠康復,從此不吃任何有眼睛的食材⋯⋯後來媽媽康復出院,她果然遵守諾言,食性大變,也就是說,從此告別魚肉蝦蟹。
問她感覺如何,她說,開始還需要克制食慾,時間長了就習慣了,對魚肉海鮮也沒什麼興趣了。人瘦了10多斤,身體清爽多了,皮膚也更光滑了,只是和從前相比,手腳有點發涼。媽媽經常擔心她,問素食會不會造成營養缺乏?
我說,素食有兩種,一種是吃雞蛋和牛奶的蛋奶素食,也有人吃蛋不吃奶製品,或者吃奶製品不吃蛋;另一種是完全不吃動物來源食物的純素,奶、蛋都不能吃。還有人不吃肉但還吃魚和其他水產,從營養學上來說,這已經不能叫做素食了。
國外研究發現,總體上看,素食者患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較低,肥胖的危險也比較小。和其他飲食習慣的人相比,甚至和吃蛋奶素的人相比,吃純素的人平均血壓和平均體重最低,糖尿病、心臟病等各種慢性病風險都是最小,腸癌、前列腺癌危險也最低。從血液流變學指標上來看,紅細胞的變形性也比較好。
不過,素食如果安排不好,也有營養素缺乏的危險。總體來說,吃蛋奶素的人還比較容易保持營養素平衡,蛋白質、鈣、B族維生素等都能吃夠。只是奶類中鐵含量非常少,蛋類的鐵吸收率又偏低,無法與肉類相比,所以吃蛋奶素的人只要注意不發生缺鐵性貧血就好了。
相比而言,吃純素的人就要特別注意安排膳食了,不僅貧血、缺鋅的危險較大,而且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也缺乏供應,必須配合營養素增補劑和營養強化食品。日常還要多吃發酵食品和菌類食品,儘管發酵食品中的維生素B12吸收率也偏低,但能補充一點算一點。
某女若有所思:是的,醫生對我說,血色素略微低於正常水平,血壓也略偏低一點,但還沒什麼大礙。看來,我要多吃些大棗桂圓山楂黑芝麻什麼的補補鐵了。
我說,沒錯。素食並不一定貧血,糧食、豆子、堅果等食品中的鐵含量也並不低,但這些食物中鐵是不溶性的狀態,吸收率遠比紅肉中的血紅素鐵低得多,特別是胃酸不足、消化液分泌少的人,從素食中吸收鐵的能力比較差,所以消化不良的素食者容易發生鐵營養不良的問題。想做個健康的素食者,就要把自己的腸胃功能調好才行呢,每年的體檢也是必須的。
相比而言,大棗、桂圓、葡萄乾等水果乾裡的鐵吸收率比較高,是不錯的選擇。各種堅果、種籽比如芝麻、榛子、西瓜子、葵花籽等也是鐵的密集來源,只不過種籽中含有較高的植酸,有些還含有較高的草酸,它們都會妨礙鐵吸收,所以還需要其他的水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幫忙才好。必要時,可以直接補充最普通的白色維生素C小藥片,雖然很便宜,但是對促進鐵吸收一樣有效。
某女又問:我最擔心的是骨骼會不會疏鬆。聽說吃素會缺鈣⋯⋯
我告訴她,國外研究發現,吃純素者骨密度的確略低於蛋奶素食者和其他雜食者,原因是鈣、維生素D、蛋白質的攝入量較低,而鉀、鎂元素充足,就能夠減少骨鈣的流失,所以吃純素的人應當服用鈣片、魚肝油來作為彌補,並多做室外活動,接觸陽光。但是,像你這樣吃蛋奶素,對骨密度並沒有不良影響,因為奶類、豆製品和綠葉蔬菜裡面鈣含量高,而且奶和蛋都含有少量維生素D。只要你把這些食品吃夠,再多曬太陽,就無需擔心啦。
某女開心之餘,又不解地問:我吃素之後是瘦了,可我有個同事為什麼吃素後發胖了呢?體質還不如從前了!
我說,素食也有健康不健康之分啊!很多營養差的食品,比如白糖、薯片、膨化食品、方便麵、油條、甜飲料、果脯蜜餞、人造奶油,都可以稱為「素食」。但它們不利健康。所以素食照樣可能發胖,照樣可能高血糖高膽固醇。只有遠離高油高糖食品,吃大量蔬菜水果、堅果豆類的素食,才是有利於預防慢性病的素食。國外的很多純素者都有營養專家的專業指導,而國內沒有諮詢營養師的風氣,以為只要簡單地不吃魚肉蛋奶就可以,只要是素食就能隨便吃,這就非常容易發生營養不良的現象。
我最後總結說,你現在的食譜還不錯,有了蛋和奶,再加豆製品和大量蔬菜,蛋白質充足,維生素B12和鈣也不缺⋯⋯
某女慶幸地笑道:看來我的健康素食很成功,加點水果乾,再多出去做點陽光下的運動,就夠完美了,我媽媽無需擔心!
最後,我想提示大家的是,除了少數有宗教情懷的人士,多數人更適合循序漸進地成為「部分素食者」。
首先,拋棄油膩厚味的菜,並在每頓飯中增加一道少油少鹽的綠葉菜,逐漸讓自己的口味清淡下來;接著可以嘗試將餐桌上的部分肉類改為豆製品,每餐吃多品種的蔬菜,體會天然植物食品的清香味道;正餐之間的加餐改為酸奶、水果、堅果等天然食品;然後,嘗試著每周只吃一兩次肉。
從營養平衡、預防多種疾病的角度來說,素多葷少、食物多樣的生活本來就是有益健康的,即便不追求素食,也應當做到「三素配一葷」的日常食材比例。特別是那些日常貪食魚肉油膩、血脂血壓已經過高的男士,「部分素食」的生活對他們更為有益。
範志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理事,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烹飪協會美食營養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食品科技協會高級會員,中央文明辦、衛生部開展的「全國相約健康社區行」活動巡講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