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牧馬人》為例,看懂影片背後的哲思和情感表現手法

2020-12-19 敘白的情感日常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牧馬人》上映於1982年,由導演謝晉執導拍攝、朱時茂主演的愛情電影。這部80年代初的電影從上映到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收穫了無數的好評。在離婚、出軌等影片的泛濫下,簡約並且帶有濃厚時代氣息的愛情片就顯得無比珍貴。

影片主要講述了在牧場做了半輩子牧馬人的許靈均一路跋涉來到北京,與3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許景由相聚。此時的父親是一名有著萬貫家財的商人,當年的他因為無法忍受與妻子錯誤的婚姻,便拋棄了自己的家庭去了美國。此次回國是為了帶兒子許靈均去繼承自己的事業。

而故事也以此為開端,許靈均陷入回憶之中,過去的往事也逐漸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在過往的幾十年裡,雖然許靈均幼年成為棄兒,青年又被冤枉流放到牧場,但在不堪的歲月中他體會到了最返璞歸真的美好和善良,也從不同人身上感受到了人間溫情。在艱難歲月中許靈均與四川苦命女李秀芝結為夫妻後,更是嘗到了苦盡甘來的親密與甜美。

從客觀角度來看,影片之所以時隔多年又重新火了起來,主要因素還是在於影片勾起了人民的家國情懷,對祖國的愛,對大自然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按當時的拍攝技術來看,雖然很多地方拍攝的不夠完美和震撼,但其蘊含的情感卻飽滿並充滿韻味。雖然影片被定位是悲劇,但從最終展現的效果來看,它帶給觀眾更多的是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有關這部電影情節的解讀有很多,但是單單從電影的內容解讀顯然不能突出本片的精髓所在。所以今天我就從社會階層之間的對比、人物內心的塑造和情感表現手法三個方面來深度挖掘本片的魅力。最後在第四部分我會根據自己的觀影體驗並結合影片的故事情節來談幾點對於真實世界的思考。

01、從社會階層的對比分析,映射出不同勞動層級相異的價值觀,強烈的比較增添了影片的哲理深度,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在開幕之後就來到了許靈均和父親見面的場景。30多年未見,兩人雖然是父子,卻在理念和價值觀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第一,以「金錢」為載體凸顯主人公與父親的觀念不同,宏觀上卻是階層的對比

故事中許靈均與父親的觀念上的對比非常明顯,這一點在金錢上尤為突出。父親從美國回到北京想要尋找自己三十年未見面的兒子,希望許靈均和自己一起過嶄新的生活。但他沒想到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倆人的思想已經是天差地別。

在秘書的尋找下兩人終於見面,而在交談之間許靈均得知父親此時已經是一名很有錢的商人。父親請許靈均吃一頓平常的午飯就要80塊,這在許靈均的眼裡是想都不敢想的,在許靈均回憶的一幕中,他拿出全部的家當才40塊錢。

這種金錢概念的對比把哲思上升到了階層的高度,在富人眼裡金錢如糞土,可以隨意揮霍。而對於半輩子都在牧場的許靈均來說,一頓飯錢可能就是自己要打拼幾個月才能有的收入。這種對比一方面是展現出平凡可貴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把兩個階層之間的溝壑從客觀角度展現出來。

在我看來,用對「金錢」的態度來將階層的觀念進行比較是非常巧妙的,簡單明了的突出導演想表達的思想內核,又在某種層面上展現出平凡人的可貴和對奢侈生活的嗤之以鼻。

第二,由於人生定義的不同,導致父子走向不一樣的道路,並以此對主人公的思想進行補充

父親許景由因為和母親是封建婚姻,所以兩人的關係一直不好。而許景由卻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時刻準備逃脫這個牢籠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終於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後,許景由離開了這個家。

在母親病重的時候,十一歲的許靈均去找過父親,但許景由並沒有因此而動容,反而下定決心拋棄他們母子。母親也在四天後病逝,留下許靈均一個人。而這也成為父子之間永遠的隔閡,雖然在影片中沒有著重刻畫,但隱約之間卻早已不言而喻。

這個過程展現出父親的價值取向和對自己人生的定義。在電影的一幕中,許景由說到:在外國講個人榮譽,講競爭。而許靈均卻有著不同的理念,說到:爸爸,你有你的榮譽感,我大概是在集體生活中習慣了,就很重視我們國家的榮譽感。

在我看來,這個橋段雖然在表面上是突出許靈均的愛國情懷,但本質上卻也沒有否定許景由的價值觀。對於到底哪條道路是對的,影片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反觀,影片表現出更多的是一種豁達,每個人都有選擇人生的權力,從哲思的角度來看並沒有高下之分。

02、對劇中人物內心的塑造,將生命的悲慘和美好交叉在一起,突出自我高於利益的價值取向,引起觀影人的共鳴

主人公許靈均和妻子李秀蓮是本片的主線人物,影片對於兩人性格和內心世界的塑造是非常細緻的。他們的人生因為彼此的到來而發生改變,生命的悲慘和美好縈繞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兩人的價值觀也得以展現,表達出導演的思想感悟。

1、對許靈均過往人生的展現,從側面烘託出人物在困境下的掙扎

導演謝晉用大部分的時間來展示許靈均過往的人生,目的是從他在生活中的轉變,側面烘託出許靈均的內心世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成為了一名老師,但好景不長,許靈均被批鬥為資產階級家庭出身,被發配到敕勒川成為一名牧羊人。他在那段時間裡感到深深的絕望,因為他犯下的是出身罪,自己可能一輩子都翻不了身。

在改造的日子裡,生活的孤寂和前途的渺茫讓許靈均一度陷入沮喪,甚至想要通過自殺來獲得解脫。然而許靈均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在牧場上他遇見了一群質樸善良的家人們。鄰居給了許靈均親生父母般的關懷。大爺給他的門上裝上帘子,怕許靈均凍著,而大娘則送來一大碗麵條給他吃。

許靈均覺得過去變成了一場模糊的夢,現在的他已經融入這溫暖的人群生活,而這也是導演埋下的心靈伏筆,為許靈均之後的決定做鋪墊。而劇情也來到了本片的一個高潮,一天,同事老郭發現了一位從四川逃荒過來的姑娘李秀芝,隨後便讓李秀蓮嫁給許靈均為妻,秀芝的到來讓許靈均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我看來,也許就是這種純潔的鄉土人情讓許靈均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釋然與平靜,讓他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而就是這樣的描寫讓主人公的心理歷程更加的生動,把許靈均內心的掙扎完全的展示出來,令人倍感心酸。

2、對妻子李秀芝的刻畫獨具匠心,從柔弱到堅韌的形象反轉讓情感線更加立體

影片中,李秀芝是一個非常具有風採的人物。作為許靈均的妻子,這位純真善良,又靦腆的四川女孩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柔弱不堪。然而在與許靈均結婚之後,李秀芝的勤勞能幹才展現出來,脫胚建房、種植、飼養等等農活都不在話下,更對生活充滿期待,這給許靈均原本枯燥的生活帶來了一絲生氣。

李秀芝的性格在出場時並不明顯,反而是在之後的情節中慢慢展現,讓人感官極佳。秀芝敢愛敢恨,並且做事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只聽從於自己的內心,一旦做了選擇就堅定不移。她剛到許靈均家的時候由於不熟,對老許簡單的生活只是簡單調侃了幾句,便迅速決定留了下來。

許靈均在回憶中說到,李秀蓮這個表面柔弱的姑娘,內心卻潛藏著巨大的能量,不免令人驚訝。秀芝砌磚用力之狠,養雞鴨鳥兔動作之從容,生孩子教之有方,這一切都看在許靈均的眼裡,鄉親們更是稱讚李秀芝「養什麼成什麼」。

在我看來,李秀芝這個角色有著為了實現自我的欲望而敢於努力的本性。在初入許家的時候,為了能長久的留在這裡,便不辭辛勞的拼命幹活,在言語之間展現出蓬勃的朝氣,而這也是她能感染眾人的原因。

03、從情感表達的手法分析,以主人公回憶的視角對各人物的生活進行展現,在感人肺腑的同時也使得電影充滿人生哲理

為了探究影片情感表達的手法,這部分我就從「敘事框架」和「對兩人婚姻的描寫」兩部分來進行剖析:

1、導演謝晉以線性的敘述框架為故事主體,使主人公的心酸歷程更加深入

謝晉無疑是國內傳統導演的代表,繼承了中國電影擅長敘述、講故事的特徵,並且在其中融入了五六十年代典型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雖然故事的一些片段有些瑕疵,但也的確讓人生的那份可貴和對於時代的思考和感悟得以彰顯。

而電影也是以這種手法,通過許靈均的回憶把過往的一生娓娓道來,把人物的心靈歷程、命運的轉變、和人情冷暖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像一把長矛直擊觀眾的內心。

在我看來,在那樣的時代能以這種手法展現出人性的美和個體存在的價值,訴說著我們國人獨有的光彩和人情味,不得不令人讚嘆。而這顯然是現代的影片所缺少的,一個沒有靈魂的影片,技術再好也拍不出真正的情感。

2、通過描寫許靈均和李秀芝的婚姻生活,讓平淡的愛情顯得可貴而偉大

影片中,對於許靈均和李秀芝的愛情描寫可以稱之為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在物質婚姻泛濫的今天,這種簡單,沒有任何雜質混淆的愛情讓人重新燃起了對愛情的嚮往。在我眼裡主人公和李秀芝的這段感情可以稱之為一絕,之後的影片也根本效仿不來,而這也正是影片最令人難忘的原因。

許靈均初見秀芝的時候,由陌生、慌張、同情,到結婚之後的喜出望外的情感變化,可以從側面烘託出兩人婚姻的成功。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的情感體現都非常的有層次感,既沒有大的事件作為推動,也沒有堂而皇之的親密鏡頭。一切溫情都是從平常的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讓人眼前一亮。

從導演對兩人的日常描寫來看,這種緩慢、不帶有波折的敘事流程就顯得非常真實可信,讓人無可挑剔。也許站在演員本人的角度,這部作品都可以稱之為演繹生涯的絕唱。純情、樸素的中國式愛情和親情,讓無數人徘徊在這種無雜質的情感中,流連忘返。

04、基於《牧馬人》這部電影,根據我自己的觀影體驗並結合故事情節,談談關於現實世界的幾點思考

①多去體驗外面的世界,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是成事的關鍵

雖然影片對於許景由的描寫不多,但卻可以看出許景由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影片中他只是主人公的一個對比,但放在現實中來,卻有很多可取之處。

毫無疑問,和許靈均比起來,父親簡直是一本百科全書。他不僅擁有先進的理念和知識,更有著頑強的意志力和雄厚的野心,這都是最後他成為成功人士的關鍵所在。站在人生成敗的立場考慮,許景由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並且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對現代年輕人來說是缺少的。

顯然這些閱歷和堅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磨鍊。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宅在家裡,足不出戶,在我看來這樣就荒廢了大好的青春,我們應該多去體驗外面的世界,這才是以後走向成功的基石。

②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標,回歸本心

在電影中,不論是許靈均還是李秀芝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對於許靈均來說,家庭和牧場就是自己一生的歸宿,反觀秀芝也是一樣。雖然最後許靈均沒有選擇和父親一起前往美國繼承遺產,但他遵循了自己的本心,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

影片中的人物生活在巨大的困境之中,但他們所展現的堅韌和毅力卻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何為生活的強者?我想應該是飽受生活之苦後,依然熱愛它。很多人都認為生活是殘酷的,甚至心生怨氣。

但在我看來,正是這種鋪滿荊棘的道路才能磨鍊我們的品格和思想,讓人成為真正的強者。所以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希望每個人都能頂著壓力前行,不輕易放棄,這樣才能成大事。而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要詢問自己最初的目標是什麼,重新拾起信心。

③拋棄以「物質」為主體的思想,找一個愛自己的人

無疑,影片中許靈均和李秀芝的愛情是人們嚮往本片最主要的原因,因為這種純淨的感情在現代已經很少見了。而如今的婚姻也越來越物質化,車子、房子、票子才是兩個人在一起的原因,而這種發展卻是錯誤的。

現代人早已忘記了什麼是最真實的情感,總是認為只要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就會迎來自己期望的愛情。但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種想法是荒誕可笑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外在條件並不是絕對因素。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放下物質的感情,去尋找一段純粹的親密關係。

總結一下:

時隔多年再次觀看《牧馬人》,依然會被人物流露出的情意所感染,這讓我忍不住想念那個年代的簡單和樸素。不可否認本片是影史上的一個佳作,時間不會讓它埋沒,反而會越發香醇。生命也許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美好,但在今後的道路上我們必須鼓足勇氣,我想這是影片傳達的另一個意義。

相關焦點

  • 從敘事結構、表現手法、情感表達解讀《野草莓》的藝術魅力
    這是一部以反思救贖為主線的電影,展現了伊薩克教授自我反省,從冷酷無情變得有情有愛的過程,也在這其中對人生的意義、上帝是否存在等問題進行探討,頗具哲學意味。今天,我將結合《野草莓》的故事情節,從其交錯又不顯凌亂的敘事結構、精妙的表現手法來解讀這部電影長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 以《南極大冒險》為例:分析蒙太奇的三種表現手法及實際應用
    文|Bree狗與人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感?看《忠犬八公》時,為八公等待離開人世的主人歸來而熱淚盈眶,看《多哥》時,被高齡多哥和主人的425公裡與死神賽跑送疫苗之路而感動。達爾文曾說:「對人的愛已經成為狗的本能,幾乎不容置疑」。
  • 也想當牧馬人 看影片《牧馬人》有感
    也想當牧馬人--看影片《牧馬人》有感 雖然自己不是「右派」許靈均,但我也想當牧馬人。說實話,我讚賞敕勒川魅力無窮的自然風光,我被許靈均和李秀芝的獨特的感情生活而感動不已,我更加敬佩牧民的質樸和熱情的高尚的品格。因此,多少次在酣夢中,我都成了在大草原上揚鞭馳騁的牧馬人。
  • 淺析「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在電影《天堂電影院》中的運用
    而這,要歸功於導演對鏡頭語言的運用,尤其是對「蒙太奇」的表達手法的運用,這種表現手法不僅使電影看起來連貫有序,並且在推進影片敘事、渲染影片情緒、詮釋影片主題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終讓這部電影成為人們心中的經典。
  • 以《重慶森林》為例,解讀影片中王家衛獨特的電影美學風格
    在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下影片屢獲大獎,1995年,這部影片獲得了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獎項。梁朝偉也憑藉該片於1994年獲得第3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接下來我將以《重慶森林》為例,從電影的敘事描述手法、人物獨白的運用、電影和背景音樂的結合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透過這部電影來了解王家衛式的獨特電影美學和藝術風格。
  • 8.9分電影《返老還童》:三重視角解讀人生逆旅背後的情感與哲思
    在我看來,本片的用意遠不止於此,本文將從情感維度、價值維度和實踐維度去解讀影片背後的情感與哲思。《返老還童》的故事源於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如果我生下來就是八十歲,而慢慢長到十八歲的話,人生會更加快樂無窮。
  • 以《龍貓》為例,從影片人物解讀宮崎駿的情感表達和現實思考
    「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影片一直都非常打動人,深入人心,他的影片沒有太過於血腥的內容,大多數都是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展現出無盡的驚喜和奇妙。尤其是《龍貓》這部電影,劇情裡面幾乎沒有一個反派的人物,這是宮崎駿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溫情的畫面,讓人的心感到很溫暖。
  • 以《梅子雞之味》為例,淺析敘事視角的3種分類以及表現手法
    下面就以《梅子雞之味》為例,分析一下導演,是如何運用3種敘事視角,搭建出一個完整故事的。023種敘事視角,共同呈現豐富多彩的人物畫卷電影《梅子雞之味》,在時間正軸上搭建了一個故事:音樂家納瑟用了八天時間自殺。
  • 以《跳出我天地》為例,解讀多情感交織影片的魅力及主題呈現方式
    這部影片乍一看是一部勵志片,因為比利從戰勝自己內心,初次嘗試芭蕾舞,到瞞著家人偷偷練習舞蹈,最後改變家人對芭蕾舞的認知,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夢想。但僅僅從勵志這個角度不足以將這部電影的魅力解讀出來。今天,我將從影片結構、影片多種情感交織入手,進一步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之處。
  • 《兩個人的房間》展現牧馬人今天的愛情(圖)
    《兩個人的房間》充滿了丟失愛情的懊悔和傷心        當年轟動亞洲的經典愛情影片《牧馬人》後,電影演員朱時茂、叢珊再度攜手,和「第六代」導演路學長推出了都市情感影片《兩個人的房間》。  影片設定故事發生在今天。當年那個右派成了心理醫師,當年的川妹子則成了瑜伽教練。然而,生活在大都市,有了房子、孩子、車子,卻發現危機悄無聲息地啃噬著他們曾經神仙般的愛情。  據主演朱時茂講,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是太多人希望我們再一次合作。
  • 電影牧馬人結局是什麼意思 電影牧馬人完整版在哪裡看
    看來,在這個「反常」的現象後面,一定撥動了某種跟當下社會貼合的價值觀和情緒的心弦。     1982年,謝晉執導,朱時茂[微博]和叢珊等主演的《牧馬人》公映後,很快紅遍大江南北。片中朱時茂飾演的許靈均斷然拒絕了從美國回來的億萬富翁父親要他去美國的請求,回到了「敕勒川」草原,跟叢珊飾演的妻子李秀芝和兒子生活在一起,感動了無數觀眾。
  • 《一個勺子》:從現實到荒誕的距離,聚焦現實的哲思是成功的
    原著胡學文的《奔跑的月光》因為有更多的情節與敘述條件,在反映一個「勺子"(河套地區方言"傻子")的種種奇遇與追問時,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和延展空間。遺憾的是,這一點在改編的劇本裡沒有被保留下來,影片《一個勺子》更多地繼承了荒誕派戲劇的表皮,而沒有呈現或觸發到荒誕喜劇的內裡。
  • 以《老男孩》為例,分析微電影的藝術形式:草根與精英文化的產物
    影片在2010年風靡網際網路,在短短7天時間內,網絡點擊率高達五千萬次。《老男孩》的迅速竄紅,離不開新媒體時代的全面來臨。自2010年開始,微電影已作為一種全新的敘事表現模式進入熒幕以及人們的生活。以《老男孩》為代表的微電影,展現了強大的傳播力。
  •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對於這部影片,很多人只從勵志角度來解讀,這未免會過於局限。在我看來,要想真正看懂導演的良苦用心,必須要從多維度來進行解讀。02、表現手法:在我看來,本片源於生活,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情感共鳴;本片又通過遞進式的表現手法,讓觀影者清楚地看到了人物成長的歷程,不知不覺中自己也跟著一同成長:《阿甘正傳》在選題上,講的是一個智商只有75的孩子自強不息的故事,這個故事隨便在網上一搜,就有一大堆,所以本片的選題似乎也沒有什麼獨到之處,卻那麼感人至深,原因在於導演採用了
  • 蒙大奇手法:幾種主要表現形式(表意蒙太奇)
    蒙太奇手法可以從敘事和表現兩個角度來區分:表現(表意)蒙太奇是以相連的或相疊的鏡頭、場面、段落在形式或內容上的互對照、衝擊,產生抒情、比喻、象徵的效果,引發觀眾的聯想,創造更為豐富的義。表現蒙太奇主要作用不是敘述情節,而是表達某種心理、思想、情感和情緒。從表現蒙太奇的角度來劃分,有幾種主要的形式1、抒情蒙太奇抒情蒙太奇是一種在保證敘事和描寫的連貫性的同時,表現超越劇情之上的情感和思想。抒情蒙太奇,往往是在一段敘事場面之後,恰當地切入象徵情緒情感的空鏡頭。
  • 以《驢得水》為例,從三個層次剖析影片中塑造的銅匠的人物形象
    影片於2016年10月28日公映,《驢得水》借驢諷人、借古諷今,以喜劇甚至略帶荒誕、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講述了民國時期一所偏遠學校中,校長和教師們將一頭驢虛報成老師冒領薪水而引發的一系列啼笑皆非卻又發人深省的故事。在這齣鬧劇中,人性陰暗一面的貪婪、懦弱、虛偽、無情暴露無遺 。電影延續了《夏洛特煩惱》的驚豔效果,讓觀眾在爆笑之餘留下更多思考空間。
  • 家庭與愛情融合,老電影《牧馬人》在時代印記下對幸福生活的定義
    該片改編自張賢亮的原著小說《靈與肉》,雖然在題材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性,但是謝晉導演排除萬難,挖掘原著作品中的富有內涵、對社會有積極意義的成分,通過改寫劇本,才讓這部《牧馬人》登上銀幕。拋開其他因素不談,這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純美愛情和樂觀的生活態度,給人以力量。
  • 探索當代人情感之謎的哲思之作 ——作家王斌《吟遊詩人咖啡館...
    《吟遊詩人咖啡館》是一部別開生面的小說,以坐落在北京的一個咖啡館中出現的幾位年輕人為敘述焦點。作品不是一個簡單的關於男人與女人的情感故事,而是為了透過男女之間的情感,去俯察當今生活中的人們所未知的某種情感之謎。
  • 電影牧馬人結局是什麼意思? 《牧馬人》在37年後意外大火獲網友追捧
    《牧馬人》在37年後意外大火獲網友追捧     誰也沒有想到,一部拍攝於37年前的老電影《牧馬人》最近突然在網上大火起來。刷爆了微博等社交平臺。更為難得的是,追著看這部電影的人都以年輕人為主,尤其是90後。看來,在這個「反常」的現象後面,一定撥動了某種跟當下社會貼合的價值觀和情緒的心弦。
  • 《色戒》,從視聽語言分析,影片情感的表達
    《色戒》是李安根據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影片根據三條線索平行展開,不僅在視聽語言的運用上遊刃有餘表達出其中細膩的情感轉換,還帶給觀眾自己想像的空間,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觀後感。從這場牌中也可以看出來,王佳芝假扮的麥太太和易太太一起與馬太太對立,李安導演通過這場戲把女人與女人間只可意會不可言談的情感描寫的十分巧妙,滿含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