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為: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作為「湖北客廳」展現大國文明風範的湖北省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首站。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湖北省博物館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淵藪殿堂,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稱,湖北省博物館三期工程預計明年全新開放,擴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8萬平方米,比現在擴大一倍。為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了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對原有四大「鎮館之寶」進行擴容。本次評選活動,自11月11日啟動,線上線下反響強烈,公眾通過博物館網站、微信,湖北日報微信為心儀的「鎮館之寶」投票。活動還走進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廣大學子踴躍投票。據統計,活動共吸引235萬餘人投出268萬餘票,投票頁面訪問總量達821萬餘次。
為保證評選的廣泛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本次評選活動公眾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佔50%,從20件候選「鎮館之寶」中,最終產生十大「鎮館之寶」。令人驚喜的是,網絡投票數據顯示的前十名與專家投票結果高度一致。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考古界泰鬥李伯謙認為,新當選的「鎮館之寶」,類型豐富、器物精美、意義重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既體現了館藏特色,也是長江文明的重點代表。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則稱「活動很有意義」,是博物館和媒體發揮公共教育功能、提升公眾文化自信的有益嘗試。(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溫靜、孫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