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6個「世界水日」,今天上午,上海市農業委員會與閔行區人民政府在閔行浦江郊野公園聯合舉辦2018年上海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活動由上海市漁政監督管理處和閔行區農業委員會共同承辦。
本次共放流各類魚苗20萬尾,包括鰱鱅魚、鯽魚、鯉魚、黃顙魚(俗稱「昂刺魚」)、花䱻(俗稱「雞骨郎」)、鯿魚、細鱗鯝等,均為一齡魚種。
通過放流不同品種的魚類,能夠改善生物種群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和生態環境。如本次放流的鰱魚、鱅魚、鯉魚、鯽魚等,能大量濾食和攝食藻類、浮遊生物和有機碎屑,從而達到淨化和改善水質的目的。
本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主要區域
此次放流活動在浦江郊野公園內的開放式河道和附近的黃浦江水域進行。放流前,漁業部門對放流水域水質情況進行了檢測,確保水域環境適合魚類生長,也對放流魚苗進行了種質鑑定、藥殘和疫病檢測,確保水域生態安全。
每年的2月16日—5月16日是上海市內陸水域和黃浦江為期三個月的禁漁期,選擇在此期間放流,將禁漁管理與增殖放流有機結合,可在保護的同時主動修復水生生物資源,並確保放流魚苗有充分的休養生息時間,野外存活率大大提高。
本年度,市漁政部門將繼續在黃浦江、澱山湖、長江和杭州灣等重要水域實施放流,計劃放流各類苗種超過1億尾,放流品種20餘種,除了有鰱魚、鱅魚、鯉魚、鯽魚等常見品種外,還有刀鱭(俗稱「長江刀魚」)、暗紋東方魨(俗稱「河豚」)、中華絨螯蟹等特色名貴品種。
此外,今年首次增加了黃姑魚、華鰁、似刺鯿鮈等品種的試驗性放流,以進一步提高水域生物多樣性水平。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增殖放流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然而近年來,隨著民間放流(「放生」)活動的逐漸增多,放生規模越來越大,其中一些不科學、不規範的放生行為,不僅沒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不適宜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
譬如巴西龜,食性兇猛,威脅其他物種生存並傳播疾病;
小龍蝦,擅長打洞,會破壞農田,威脅水庫或大壩;
清道夫,會大量吞噬魚卵和魚苗,現已對珠江生態造成不良影響;
淡水鯧魚,屬兇猛魚類,會破壞生物多樣性;
福壽螺,會汙染水體,傳播寄生蟲,引發腦膜炎。
雀鱔,被譽為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卵有劇毒,有「淡水魚殺手」之稱,會破壞原有的生物鏈,影響其他魚類的生存;
雜交種錦鯉、異育銀鯽,可能造成自然水域魚類基因混雜和本地種退化。
市農委提醒廣大市民,民間自行開展的放生行為,也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堅持科學放流、規範放流,合理選擇放流品種,嚴禁將外來種、轉基因種、雜交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如兇猛魚類)放入自然水域,防止對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系統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