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詠懷諸葛亮詩詞(四)——壯志吞鹹京(李白)

2020-12-17 騰訊網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詠懷諸葛亮詩詞(四)

壯志吞鹹京(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譽為繼屈原之後最具個性、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既善於抒情,表示對權貴的蔑視和對人民的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是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李白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至25歲離蜀。唐天寶初年(742年)供奉翰林,因受權貴饞毀,一年後便離開長安。然而,政治上的沉重打擊並未讓其就此消沉,他認為自己有像諸葛亮那般的胸襟和政治抱負,渴望能得到知遇,幹一番經時濟世的大事業因此,其詩曾多次提及諸葛亮。《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即為代表作之一: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餘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

託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少府,縣尉,崔叔封時任京兆府長安縣尉。昆季,兄弟的意思。詩題即點明了此詩是李白讀《諸葛亮傳》後,將自己的感懷寫下,贈給京兆府長安縣尉崔叔封兄弟的。此詩在贊述諸葛亮事跡的同時,抒發了詩人熱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薦舉而施展抱負的願望。

李白像(圖片來自網絡)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交代時間和背景:東漢末年,群雄紛起,龍爭虎鬥。「昔雲」「季」「群雄」「戰爭」等詞,喧染出亂世的氣氛,將讀者的思緒瞬間拉回戰爭不斷的漢代末世,讓人仿佛置身其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交代群雄割據的格局:生逢亂世,群雄都有稱霸天下的雄心,但是目標都未達成,只有各自割據稱雄。「霸圖」,指統治天下的雄心。這兩句從側面反映出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贊述諸葛亮的事跡:原為一介布農,躬耕於隴畝之中,得遇賞識後,君臣相合,建功立業。「赤伏」,即赤伏符,指預卜兇吉的書。《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東漢光武帝劉秀在長安的時候,一個叫疆華的人自關中奉赤伏符來,赤伏符中預言劉秀命中注定要當皇帝。這裡引用此典,表明劉備在與曹操、孫權爭雄過程中本處於不利地位,而得諸葛亮相助,命中注定要扭轉局面。「魚水」也喻指劉備得諸葛亮之助如魚得水一樣,《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劉備曾感慨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八句緊承上文,表明劉備得諸葛亮輔佐後,天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三國鼎立的新局面形成。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運用鋪敘的手法,明寫只有崔州平了解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實則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詩人的理想和才能。

「餘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表達詩人的理想抱負:雖為一介布衣,尚未得志,但仍舊保有報國憂民之情。詩人意在通過與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和當年的諸葛亮一樣,雖身在草野,但胸懷治理天下的大志。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託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暗訴詩人的懇求:自己和崔叔封有著如同兄弟般深厚的情義,希望崔叔封能了解、支持、薦舉自己,讓自己可以像諸葛亮一樣施展才華,實現「壯志吞鹹京」的政治抱負。「管與鮑」即管仲與鮑叔牙,二人有著知遇之恩。詩人借用先賢典故,在讚美先賢知人舉才的同時,也側面表露自己心跡。

全詩邏輯清晰而有層次,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音律和諧多變。內容上,善用比較,將自己與諸葛亮作比,表明自己雖不得志,但依舊有著廣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抱負;將崔叔封與善於識人的先賢作比,暗訴自己的肯求援引之意,語言流轉自然。南宋詩論家嚴羽云:「贈人適以自贈,見任達,然有望而無怨,亦見溫厚」。

前期回顧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