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破解植物光合作用 有望使作物產量提高40%

2020-12-19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首次證明,通過修復光合作用中的常見「故障」,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約40%。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表明,優化植物的光合效率可以顯著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力。

光合作用是植物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過程。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階段是使用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來吸收二氧化碳分子。然而,大約25%的時間RuBisCO錯誤地收集氧分子,產生植物毒性副產物,破壞整個光合作用過程。光呼吸是植物用於去除這些有問題的副產物的過程。

「光呼吸是抗光合作用,」新研究的第一作者Paul South解釋道。「它為植物帶來了寶貴的能源和資源,它可以投資於光合作用,以產生更多的生長和產量。」在大豆、水稻和小麥等糧食作物中,估計光呼吸可佔植物光合能量的20%至50%。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降低光呼吸能量成本的方法。

實現增加光合作用效率(RIPE)是一項成立於2012年的國際研究項目,其主要目標是通過設計更有效的光合作用技術來開發提高糧食作物產量的方法。該項目主要由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資助。今年早些時候,它揭示了一個令人興奮的簡單基因突破,導致作物需要減少25%的水來產生正常的產量。

為了對抗光呼吸的能量成本,一組科學家致力於設計更有效和更短的光呼吸途徑。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基本上在植物細胞內創造了替代途徑,因此可以使用更少的能量更有效地去除有毒副產物。

「就像巴拿馬運河是一項提高貿易效率的工程壯舉,這些光吸收捷徑是植物工程的一項壯舉,它證明了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RIPE項目主任Stephen Long表示。研究人員隨後使用菸草作物對新過程進行了測試,菸草作物由於其快速的生命周期和易於改造而成為作物研究的共同目標。

經過兩年多的實際測試,發現經過改造的作物比常規作物長得更高,速度更快,生物量高出40%。研究的下一階段將把這種技術應用於更常見的糧食作物,如大豆、水稻,馬鈴薯和西紅柿,希望它能提高作物的產量。研究人員懷疑,在這一突破可以應用於現實條件之前,將需要十多年時間。

在這種轉基因糧食作物廣泛種植之前,必然會出現監管鬥爭以建立安全性。儘管如此,RIPE的一項基本承諾是,這些食品工程創新將免費提供給小農戶,因此這些技術突破可以幫助養活第三世界國家不斷增長的人口。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未來地球上的能源來自植物?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奧秘,獲取新能源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光合作用十分著迷,因為無數植物藉此延續生命,為大自然的循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夠破解光合作用,人類的未來將變得更加美好。起初,科學家們認為光合作用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植物中的機制,藉助於先進的科學技術,人們才了解到這其中包含著大自然的奧秘,正是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才有了維持生命發展的重要元素。研究表明,植物可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和陽光轉化為自身需要的能量,這就和呼吸一樣自然,陽光是觸發相關反應的關鍵因素。
  • 我國科學家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
    光合作用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和氧氣,為利用不同環境下的光能,光合生物進化出了不同的色素分子和色素結合蛋白。硅藻是一種豐富和重要的水生光合真核生物,佔地球總原初生產力的20%。
  • 大棚產量上不去,原來是缺碳,如何補?雷射植物補光告訴您!
    有些蔬菜看起來非常好就是口感差,大部分都是光合作用出問題了,明明水肥管理得非常好,但產量就是上不去,有可能是缺碳。我們今天就聊聊碳在作物中的重要性。陸生植物光合作用是需要碳,這裡所說的碳是二氧化碳,主要是來自空氣,經過研究發現,如果將大棚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提升至0.1%,就能明顯提升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50%,並明顯增加產量。在生產上植物在生長茂盛、葉片密集的植物群體中,增加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果才更為顯著。
  • 碳(矽)量子點助力植物光合作用
    得益於非重金屬螢光量子點的光學特性,通過調控其發光特性,可以將其作為光捕獲劑應用於植物光合作用上。雷炳富、劉應亮團隊自2013年起嘗試將不同螢光性能的碳、矽量子點作為光捕獲劑,通過拓寬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效吸收光譜範圍,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至今取得一些初步結果,展現出此類螢光量子點在農業應用上的廣闊前景。
  • 中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消息,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對它的科學研究已持續了兩百多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記者21日從中科院獲悉,該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團隊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獲得重要突破,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高等植物(菠菜)光合作用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發表在最新出版(5月19日)的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
  • 如何讓作物根系爆發生長,實現壯根,提高產量呢?
    作物的根系,是植物重要的養分來源和儲存的器官,它是植物全部根系的總稱。植物根系有直根和鬚根兩類,大豆,石榴,雪松等,一般都有明顯的直根,水稻,小麥,苜蓿,百合等,它們都有鬚根,主要用來保持養分和水分,給植株生長提供必要的營養。那麼怎樣可以讓作物根系粗壯,提升產量呢?
  • 上海科學家破解百年難題
    上海科學家破解百年難題 2020-12-1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子刊:基因編輯使玉米光合作用更高效,對抗氣候變化
    由於動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因此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不僅供植物使用,動物也可以通過食用植物而得到有機物。這使得植物的光合生產力顯得極為重要。在澳大利亞,玉米是所有大田作物中地理分布最廣的作物,也是重要的糧食和生物燃料,但其產量與小麥或水稻相比卻並不大。由於Rubisco酶的轉換周期較長,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夠對此做出改進。而改變Rubisco酶催化特性的一種方法是增加其在四碳植物葉綠體中的豐度,這將會增強Rubisco酶活力,並獲得更高的碳同化率。
  •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科學家發現新奇生物:產生葉綠素但無光合作用,寄居七成珊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產生葉綠素但不參與光合作用的生物體——「corallicolid」,其存在於全球70%的珊瑚中
  • 地下塊莖作物,能否使用芸苔素和磷酸二氫鉀,改善品質提高產量?
    芸苔素就是農業生產上經常使用的芸苔素內酯,是一種植物生長素類藥劑,是作物體內甾體化合物中生物活性比較高的一種。芸苔素內酯在作物上使用濃度極低,而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主要作用是,①促進作物生長,增加營養體的產量;②促進作物開花結果,提高坐果率,促進果實肥大,增加千粒重,提高作物產量;③能夠增強作物的耐寒性,抗旱性,抗病性,減輕肥害藥害;④具有增強農作物的營養生長,促進細胞的分裂,促進作物的生殖生長,是作物良好的生長促進劑。
  • 深圳科學家破解番茄風味基因密碼
    原標題:深圳科學家破解番茄風味基因密碼   今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和蔬菜花卉所黃三文研究團隊「破解番茄風味基因密碼」的科研成果。該成果將在保持番茄產量、體量、色澤等商業價值的同時,恢復番茄的「傳統味道」。
  • 芸苔素用法最全科普,讓作物增產增收!農民記得收藏
    「中國農藥信息網」關於芸苔素標籤顯示:天然芸苔素「14-羥基芸苔素甾醇」與人工合成的芸苔素具有促使植物細胞分裂和延長雙重功效、促進作物根系發達、增強光合作用、提高作物葉綠素含量、促進作物新陳代謝、輔助作物劣勢部分良好生長、提高作物抗逆性、緩解藥害、促進植物生長、提高座果率和結實率、增加產量、改善品質的廣譜、高活性植物生長調節劑
  • 影響馬鈴薯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人為因素的影響是指哪些方面?
    例如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也讓田間水分利用效率成倍提升;調虧灌溉技術在水量有限的基礎上,探究作物不同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和敏感程度,從作物生長層面進一步節水並獲得較高產量。膜下滴灌是在播種時將滴灌帶鋪設於壟上,再對壟進行覆膜處理的一種農藝措施。
  • 專家認為:有機矽功能肥有望破解鹽鹼土壤大難題
    近年來,一種利用有機矽新材料自主研發的有機矽功能肥,在治理鹽鹼土壤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有望破解鹽鹼土壤大難題。  1月15日,有關專家對河北省矽谷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河北矽谷肥業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有機矽功能肥治理鹽鹼土壤技術」科技成果進行評價,來自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北京農林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出席了評價會。
  • 葉綠素含量與光合作用有密切關係,其理由是很明顯的
    葉綠素含量與光合作用有密切關係,其理由是很明顯的。但是當葉綠素含量超過一定限度之後,其含量對光合作用就沒有影響了。這是因為葉綠素已經有餘,與葉綠素密切相關的光化學反應,已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為了表示葉綠素含量與光合作用的關係,常用「同化數」的大小作為指標。
  • 【植物知識】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概念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在可見光的照射下 二氧化碳 CO2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的濃度高低影響了光合作用暗反應的進行。在一定範圍內提高CO2的濃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CO2濃度達到一定值之後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這是因為光反應的產物有限。
  • 中午晚上會睡覺,這些植物你見過幾種?
    「在熱帶地區多數植物都有午睡的習慣。只是有些看起來沒那麼明顯。」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院植物工程師張繼方告訴記者,植物葉片在晴天中午光照強烈時,其光合作用反而處於低谷,此時植物的新陳代謝減緩,植物為減少水分消耗會暫時把葉片閉合起來,這一現象被稱為光合作用的「午睡現象」。
  • 植物的碳氫氧營養現狀,功能重大,卻有名無實
    顯然不是,有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將大棚內空氣中的CO2的濃度提高至0.1%,就能明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強度(50%)並增加產量;但是當空氣CO2的濃度超過0.1%時,也會對植物產生澱粉累積、葉片捲曲等不良影響。
  • 植物免疫增產蛋白,對病毒病特效,還能促根、解藥害
    往期經典回顧 本欄目由 北京彼德普綠通科技有限公司 特約播出 普綠通是由中國蛋白質農藥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植保所邱德文研究員的研究團隊,針對植物病害發生特點及植物抗性機制,經過數十年潛心研究而成的植物免疫增產蛋白,作物疫苗。
  • 四季豆這種作物,種植起來不複雜,提高產量也不是難事
    對於種植戶來說怎麼樣種植可以更加的提高它的產量呢。所以要為它做好充足的光照供給,四季豆是一種比較喜歡溫暖,害怕寒冷的作物,所以它的種子發芽基本上是控制在20多度,如果是低於十度,那麼種子是很難得發芽的,如果說溫度過高超過40度,種子也是沒有辦法發芽,所以在培育種子的時候,要控制好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