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位於今天的哪裡?為什麼蘇軾又被人稱為蘇東坡?

2020-12-26 大宋蘇老泉

蘇軾,又被人們稱為「蘇東坡」。

蘇軾姓蘇,名軾,字子瞻。可見,"東坡"既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字。可是,當後人去稱呼他時,好像更愛把他叫做「蘇東坡」,而不是叫他本來的名字。

例如,林語堂為蘇軾寫傳記,就將書名定為了《蘇東坡傳》,而不是《蘇軾傳》。今天的我們非常熟悉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菜等等美食,也都與「東坡」有關。

那麼,「東坡」之名到底起源於何處?為什麼在後世如此的受到歡迎呢?

今天,小編就來講述一下「東坡」二字的來歷,以及其背後蘊藏的深刻文化價值。

一、黃州城下東坡路

蘇軾之所以又叫「蘇東坡」,其實是和一個地方有關,這個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東坡」。

「東坡」是哪裡?

南宋一位名叫趙廱的詩人,曾經寫過一句詩:黃州城下東坡路,月浸梅花正斷魂。

這裡的"東坡路「,就是指蘇軾曾經居住和耕種過的東坡,它的位置就處於宋代的黃州古城之下。

黃州古城地理位置

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市的黃州區。現在這裡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城市,但是在北宋時期,黃州城卻只是一個面積不足3平方公裡的小城。

從黃州古城的地圖來看,黃州城的西南方向就是滾滾東流的長江,西邊有一座臨江聳立、顏色赤紅的小山,名叫赤鼻山(也就是後來的赤壁)。而在黃州古城的最東側的東門之外,曾經有一塊廢棄已久的坡地。

黃州古城地圖

這塊坡地非常的普通,不過就是一座廢舊的營壘,由於廢棄已久,上面到處布滿了荊棘和瓦礫,走在上面,甚至會感覺有一些硌腳般的疼痛。

然而,就是這塊無人問津的坡地,卻因為蘇軾的到來而變得聞名遐邇。

北宋元豐二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入獄,後被貶官到黃州,擔任一個毫無實權的黃州團練副使。

從元豐四年到元豐七年,在整整三年多的時間裡,蘇軾都居住在這片坡地旁邊一個名叫「臨皋亭」的廢舊驛站裡。

他清理了坡地上遍地的瓦礫,割掉了叢生的荊棘,把這片無人問津的坡地開墾成了五十畝良田。從此之後,蘇軾日夜在這裡勞作,親自下地耕種,在坡地上種出了麥子和稻米,種出了蔬菜和花果。

蘇軾開墾東坡

蘇軾最崇拜的唐代詩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在被貶官的時候也曾經下地耕種,還因此寫過兩首名叫《東坡種花》的詩,其中有「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的詩句。

蘇軾仰慕白居易,也想效法白居易的達觀心態。於是,他便把這塊不起眼的坡地命名為「東坡」,而他也從此自號為「東坡居士」。

從此之後,這塊坡地便被賦予了一種偉大的靈性,變得天下聞名,人盡皆知。

二、東坡的具體位置

那麼,「東坡」到底在今天黃岡市的哪一個位置呢?

由於長江水路的變遷,以及黃州古城的毀壞,東坡的具體位置已經很難進行確切考證。

不過,根據蘇軾在文章中的描述,可以得知「東坡」就位於黃州古城的東門之外。時至今日,在黃州區仍然有一條名叫「東門路」的馬路。可以推測,這條東門路,應當就是連接黃州古城東門的一條道路。

「東坡」在今天黃崗市的大致位置

而從東門路向東,則有一條臨皋亭路,應該與蘇軾居住的臨皋亭位置相仿。所以我們可以推斷,「東坡」的大致位置,應當就位於今天黃岡市東門路以東,臨皋亭路和青磚湖附近的某個區域。

居住在黃州期間,蘇軾經常去赤壁江頭遊玩,還因此寫下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這說明東坡距離赤壁山應該並不遙遠。

而我們從地圖上看,可以發現從臨皋亭路到赤壁山僅有三四裡地,這符合蘇軾去往赤壁山遊玩的步行距離。

黃州東坡赤壁

三、東坡為何這麼受歡迎?

說到這裡,再回到文章一開始的話題:為什麼「東坡」如此的受歡迎,以至於人們喜歡把蘇軾稱呼為蘇東坡呢?

有人認為,「東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就像東坡肉、東坡酒、東坡菜、東坡魚一樣,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的生活,無法剝離。

事實上,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東坡」之所以出名,主要還是因為它為蘇軾提供了一個歷練心態的場所,使蘇軾的人生思想產生了質的升華。

或者說:正是由於「東坡耕種」的歷練,才造就了我們今天熟悉的那個蘇軾。

為什麼這麼說?這就需要看一看蘇軾被貶黃州前後的心態變化。

來到黃州之前,蘇軾是一個名滿天下的文壇才子,少年得志,仕途平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在這個時期,蘇軾的詩詞和文章大多都是充滿了生活的恬靜和平淡,並沒有任何滄桑之感。

來到黃州之後,蘇軾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心中充滿了巨大的落差和仿徨。

剛到黃州的他,臨時住在一座名叫定惠院的寺廟中。面對昔日同僚的冷眼,面對自身境遇的悽涼,蘇軾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他把自己比喻成一隻落單的孤鳥,在悽冷的月色沙洲上尋找棲身之所,藉此來抒發內心的憂鬱和仿徨。

到達黃州的第二年,蘇軾又舉家遷到了黃州城朝宗門外一個名叫臨皋亭的地方居住。臨皋亭,前文中我們已經提過,其實就是一個破舊的驛站,由於靠近長江,再加上年久失修,因此潮溼逼仄,極其苦悶。

住在臨皋亭的蘇軾仍然無法解脫和釋懷。他曾寫過一篇《夜歸臨皋》,其中寫道: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此時的他仍然還是無法忘記蠅營狗苟的功名利祿,無法忘記官場失意後的黯然心傷。以至於竟然萌生了遠走高飛,寄身江湖的想法。

除了內心的苦悶,蘇軾還遭受著經濟上的壓力。他雖然名為黃州團練副使,但手中並無實權。家中有十多口老小,而自己卻沒有足夠的薪俸養家。於是,生活越來越艱辛和拮据。

他曾在《黃州寒食詩帖》中描述,在黃州的前三年,他過著「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的辛酸生活,可以說是食不果腹,饑寒睏乏,這對於一個曾經錦衣玉食的文官來說,是極大的心理落差。

可見,這個階段的蘇軾,一直無法豁達的面對這一切。他的心中,始終都充滿了哀傷、孤寂、憤懣和仿徨。

《黃州寒食帖》

然而,自從蘇軾開墾了東坡,他的心態就發生了徹頭徹尾的變化。

元豐四年,剛上任的黃州太守徐君猷非常同情蘇軾的遭遇,於是就把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荒廢了的營地劃給了蘇軾,讓他耕種其中,以求溫飽。

於是,蘇軾親自開墾了這片荒地,並在其中耕種。這才有了東坡和「東坡居士」的誕生。

而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他仿佛從此找到了心靈上的寬慰,不再唉聲嘆氣,不再仿惶無措,而是開始變得樂觀和積極。那些官場上的起伏和人生上的風雨再也無法撼動他的心靈,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自耕自足,寄心田園的快意。

從定慧院,到臨皋亭,再到東坡,蘇軾一直在尋找解脫和釋然。他看起來是在東坡上種地,其實卻是在進行一場心靈上的修煉。而正是由於這種心態的變化,才使蘇軾可以繼續坦然的面對人生中的各種不幸。他後來被流放廣州和海南,卻自始至終沒有被打倒,依然可以笑對一切,無畏風雨。

這種心態上的變化,也體現在了他的詩文之中。

於是,蘇軾寫下了「人生如夢」的感慨,寫下了「大江東去」的豪情,還寫下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哲思......

這些傳唱千古,被後人膜拜的詩文,都是誕生在黃州東坡的耕種期間。

古人曾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的確,假如沒有東坡,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一個才高八鬥的詩賦高手。而正是因為東坡,才煉就了那個豪邁樂觀,手撫鐵板銅琶,高唱大江東去的蘇東坡,使他成為了後世所有人最喜愛的精神偶像。

「東坡」的意義和價值,正體現於此。

結束語:

蘇軾曾經專門為「東坡」寫過一首詩,詩的名字就叫《東坡》: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有人曾說,蘇軾是一個樂天派,即便面對風雨和荊棘,他也可以笑對一切,無所畏懼。就像這首詩裡寫的一樣,他把東坡上的崎嶇當成一種快樂,把竹杖撞擊瓦礫的聲音當作華麗的樂章。

在當下這個時代,同樣存在著焦慮和不安,同樣存在著風雨和挫折。或許,今天的年輕人應該多學習一下蘇東坡的這種精神,放寬心態,笑對人生。

相關焦點

  • 蘇軾為什麼叫蘇東坡?除「東坡肉」還創造了三種美食,你吃過嗎?
    今天的分享的內容是——蘇軾為什麼叫蘇東坡?除「東坡肉」還創造了三種美食,你吃過嗎?北宋大文豪蘇軾大家應該不陌生,從小到大讀了他很多的詩詞,每一首都膾炙人口,每個字每個詞都可以撼動人心。但是其實蘇軾不僅僅是文學家,還是一個美食家。
  • 蘇東坡自號東坡居士是因為前世是和尚嗎?蘇軾的字、號有什麼說法
    關於蘇東坡其人,歷史上對其的記載其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但是以上的這些只要知曉北宋歷史的人大概都會知道一二。除此之外,蘇東坡還對佛學頗有研究。從而還引發了一些了的疑問。
  • 蘇軾為何叫東坡?這首有趣的詞,道出東坡的來歷,最後6個字驚豔
    如果把「東坡」二字填入搜索欄,會得到哪些結果?你會得到60多種菜名,還有幾個地名,外加一個大宋最牛的詞人蘇東坡。或許有人不喜歡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覺得它太油膩;又或許有人不曾去過那幾個叫東坡的地方,覺得都是小沾了蘇軾的光而已,但卻沒有人不愛這個大才子蘇東坡。他的豪放,他的婉約,他的幽默,他的豁達,寫進了他的詞,更留在了他一生被貶的14 個州縣縣誌裡。余光中老先生曾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要和不負責任的李白玩,也不要和一生悲苦的杜甫玩,只要和這個有趣的蘇東坡玩。
  • 蘇軾何時成為了蘇東坡?東坡肉和蘇東坡又有什麼關係?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都叫他「蘇東坡」。蘇東坡祖籍欒城,出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北宋著名的官員、書畫家、詞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八位散文大家,蘇家就佔了三位。
  • 吃貨蘇東坡與他的東坡肉
    蘇東坡從上面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蘇軾自此,「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已三更」顯然,蘇東坡把「東坡」這塊「薄地」當作了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園」。影視作品中的蘇東坡形象那麼很顯然,「東坡」這個詞是在蘇東坡「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之後才有的,但是據《
  • 東坡肉:蘇東坡如何讓豬肉在中國復興
    央媒近日報導稱,蘇東坡的古宅三蘇祠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與此同時一批明清古籍也重新進行了整理。其中,一本《東坡全集》記載了烹製東坡肉的古法:白水慢燉豬肉。專家指出,東坡肉的做法古來有之,可能並非蘇東坡原創。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東坡肉為什麼如此有名呢?答案當然是「東坡」。
  • 關於五千年來活得最瀟灑的人蘇東坡「東坡」的由來
    蘇軾也叫蘇東坡。「東坡」一名是怎麼來的呢?宋徽宗年間,因蘇軾寫了「大量誣陷嘲諷朝廷的詩」,於是就有了喧囂一時的「烏臺詩案」,宣判的結果是蘇軾被判入獄,後又被釋放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期間,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活困窘,但是他有一個好上司閭丘孝。
  • 蘇東坡(蘇軾)與美食的那些趣事
    今天就曾個熱點。來分享一些蘇東坡與美食的趣事。1 "東坡肉"的來歷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
  • 蘇東坡與東坡肉:一個吃貨的人生哲學
    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蘇軾(1037.1.8-1101.8.24),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歷史治水名人。
  • 蘇軾現象經久不衰 如何評價「人人都愛蘇東坡」
    東坡路、東坡公園、東坡學院、蘇體字、士人畫、《蘇學士方》……仿佛只要他經過一地,做過一事,後人便趨之若鶩,頂禮膜拜。這地位,再往前一千年,可是得進聖人廟堂,陪吃冷豬肉的。這樣的大型追星行為持續千年,上到王公貴族,不讀蘇軾不上朝;下到平民百姓,東坡過處落生祠。從古至今,我們人人都愛蘇東坡。
  • 蘇東坡真的發明了那麼多「東坡」菜嗎?事實並非如此
    不過這時的東坡肉和現在的東坡肉又不大一樣,在東坡先生的本人記錄的《豬肉頌》中也只有說將豬肉洗淨,再配以相應的火候燉煮,它便自然會美味得很。而今的東坡肉,需加糖炒上色,再佐以醬油,加八角桂皮等香料,還需黃酒除腥味,最後還要進蒸屜蒸一蒸。若說當年蘇軾是買不起柴火才用小火燉豬肉,那麼現在的東坡肉則是物產豐富下的新產物了。
  • 蘇軾、蘇東坡、東坡肉,什麼關係?原來蘇軾才是真正的吃貨
    蘇軾本來是在朝上做官的,但是,因為他是文人性情,管不住自己的嘴,經常耿直進言。所以經常得罪自己的同僚和觸犯龍顏。最終,在陽光明媚的一天,皇帝對蘇軾說「外面那麼大, 你出去看看吧。」要是別的人,或許會鬱郁而不得志,但是蘇澤則完全看得開,也算與他「豪放派」的身份相符了。沒有了過多的政治壓力,蘇軾正式開始了他的「吃貨人生」。
  • 蘇東坡謫居黃州遺址何在?東坡文化源頭在哪?
    現為黃州東坡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以蘇軾文章記載、《黃州府志》地圖標識和實地調查考察三者為依據,考證蘇東坡黃州居住遺址分別是:黃泥坂在今八一路東端一段坡路上。東坡、雪堂在今黃州中學與黃岡日報社兩山之間。定惠院址即今之定花院處。臨皋亭在青磚湖社區薅兒咀。  蘇東坡的名字,承載著黃州人的一種特殊的歷史記憶和感情。蘇軾貶到黃州以後,一變成為蘇東坡。
  • 前半生,蘇軾;後半生,蘇東坡
    年少時,總以為蘇軾蘇東坡不是一個人,後來,越了解他越發現,前半生,是蘇軾;後半生,才是蘇東坡。 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參加考試的學生有蘇軾、蘇轍,還有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 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但他以為是自己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便將本應第一名的試卷定為了第二名。
  • 由大文學家蘇東坡興起的,川菜中的經典名菜,東坡肉
    東坡肉,應該不陌生吧,今天小編就具體為大家講講東坡肉背後的故事吧。東坡肉和蘇東坡肯定是有關係的,蘇東坡可以說是吃貨裡的文人,好吃好喝聞名天下,又寫得出好文章,也可以說蘇東坡是文人裡的吃貨,提筆有文章落筆有美食,想想古今中外有幾人能達到此境界。傳說是宋朝大文豪蘇軾蘇東坡所創造的一道特色菜餚(蘇東坡老家四川眉山)。後來蘇東坡出仕為官輾轉各地,這道名菜也隨之聞名海內外。
  • 蘇軾不是發明紅燒肉的人,就因為他做了這件事讓後人記住了東坡肉
    蘇軾不是發明紅燒肉的人,就因為他做了這件事讓後人記住了東坡肉論起中國史上的美食家特別多,首屈一指的就是蘇東坡,他關鍵就是心態好,即使是在人生坎坷之際他也能沉下心來在一道菜上去琢磨好久。蘇軾畫像在生活中蘇東坡是非常喜歡吃肉的,他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從來不會虧待自己。無論條件是多麼艱難他都會創造出條件,讓自己充分的享受美食,而著名的東坡肉是一個環境下被動的一個產物。
  • 國宴東坡肉與蘇東坡有什麼關係
    東坡肉是眾所周知的一道名菜,以豬肉為主料,口味鹹甜、香糯,軟而不爛,肥而不膩,是眉山和江南地區特色傳統名菜。這道菜既以「東坡」為名,那麼它與東坡先生有什麼淵源呢?蘇軾,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據考證,東坡肉是人們為紀念蘇東坡所做,而並非蘇東坡本人所創製。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他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後人將其稱之為「東坡四珍」。
  • 東坡肉,東坡肘子,那些年蘇東坡自創的美食你都知道嗎?
    基礎的蘇東坡入門,來自中小學教科書,來自林語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每個中國人,都能念出蘇軾的幾句詩詞。
  • 名人故事系列:蘇軾與贛州「炒東坡」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中國古代文人中,吃貨不少,但像蘇軾那般愛吃、精吃,並專門為美食寫詩賦詞的,而且數量之多,恐怕就難找出第二位了。從豬肉到河豚,從荔枝到蘆筍,蘇軾以上這些精美的詩句,完全可以看出他一生對美食的投入和鍾情。由於蘇軾一生遍遊各地,也飽嘗各地美食,據傳,以他命名的菜就有不少。
  • 蘇軾:一枚妥妥的「吃貨」和美食家,東坡肘子和東坡肉都源於他
    這樣一個全能的天才,確實讓人心生敬佩,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出這樣的主旨:蘇東坡很懂生活!二、東坡美食千古流芳「民以食為天」、「唯美食不可負」。蘇軾有個特別接地氣的身份,那就是美食家和吃貨,顛覆了人們對他的認知,原來他是這麼高雅又可愛的大文豪呀,一位相當接地氣的生活家。蘇東坡瞬間由高據神壇的傳奇人物,變成煙火氣十足的東坡大大,原來大文豪也是一枚典型的妥妥的「吃貨」呀,讓人們感到特別的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