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2020-12-19 莫遠憂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釋】

▲約:儉約、貧困。

▲樂:安樂、富貴。

▲安仁:安居仁道。 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

▲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譯文】

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仁者安居仁道,智者推行仁道。」

【學而思】

不仁者,個人修養境界還不夠,那麼窮困時只會想著索取,安樂時只會奢靡享受。仁者能安居仁道,才能久處約,做到「其心三月不違仁」。智者推行仁道,才能長處樂,做到「富而好禮」。

相關焦點

  • 《論語·裡仁篇》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尊老愛幼,識別小人
    《論語·裡仁篇》春秋·孔子及弟子《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共二十篇。《裡仁篇》為其第四篇,涉及到義利關係、道德修養、孝順長者及君子小人等。《論語》裡仁篇第四春秋·孔子及弟子子曰:「裡(住處。居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同「智」)?」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窮困),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全篇主要圍繞「仁」加以論述,講如何修德修身,也有關於父子及鄉裡關係的論述。接著上篇《八佾》,前者論禮,本篇論仁。「人而不仁,如禮何?」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註:裡,名詞-居住之地,動詞-居住;知,智慧;)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不處:指不能居於仁。▲知:同「智」。明智,通達事理,有遠見。「智」矢口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內義為,知日,知太陽也。知太陽之陰陽也。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經典誦讀】《論語》名句集錦之裡仁篇
    裡仁篇第四  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今譯】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經典賞析——《論語》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原文】4·1 子曰:「裡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注釋】(1)裡仁為美:裡,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2)處:居住。(3)知:音zhì,同智。
  • 論語裡仁第四4.4、4.5、4.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苟①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裡仁第四4.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一、造次顛沛(zào cì diān pèi)【典出】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論語》所體現的道家仁的思想
    (《論語·顏淵篇》當然,孔子承認君子中也有不仁之人,但是他認為小人中是不會有仁者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對於小人,孔子直接提出批評,他斥責花言巧語的人少有仁義,「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篇》)小人是不能安貧樂道的,「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只有君子才能安仁利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解讀」:功者人所貪,過者人所避,所以從人所犯的過錯上,尤能顯見真情真性。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鄭朝暉:讀《論語·裡仁》記
    4.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評析】裡仁,實際上是孔子期望建立的民間風尚。這種民間的道德共識,實際上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整體道德品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而且,這種觀念與中國的宗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影響巨大。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裡仁》篇第四(1)張恩恩/文「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凡二十六章,除五、六、十五三章外,皆為簡短語錄,較少涉及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為《論語》中通俗易懂之代表,擬四講完成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孔子說:「住在『仁』的環境中才算『美』。住在『不仁』的環境中,怎麼算得上『智』呢?」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談到住在什麼地方,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其本質是在講生活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學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論語:裡仁篇第六十八篇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翻譯:孔子說:一個沒有仁的人是不會安住在一個貧窮,周圍很糟糕的環境裡,同時不仁的人也不會很好的享受富裕,快樂。一個不仁的人內心是很容易被外在的物質,環境所影響。
  • 論語裡仁第四4.22、4.23、4.24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2、4.23、4.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子曰:「以約②失之者鮮③矣。」子曰:「君子欲訥④於言而敏⑤於行。」「注」:①逮:及,做到,趕上。②約:約束。③鮮:少。④訥:遲鈍,這裡指說話要謹慎。⑤敏:敏捷、快速。
  •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精品收藏)
    「裡仁為美」。邢疏:仁者之所居處,謂之裡仁。凡人之擇居,居於仁者之裡,是為美也。下面對其它字詞解釋一下:「擇」。九經古義:棟案釋名曰「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是宅有擇義,或古文作「宅」,訓為擇,亦通。孟子亦作「擇」,趙岐曰:「簡擇不處仁為不智」。
  • 論語裡仁第四4.19、4.20、4.21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有確定的處所、時間和去向。」「解讀」:在交通和科技都比較發達的今天,要做到「不遠遊」有些不現實,但是,不管走到哪裡,走出多遠,為人子女的都必須做到「遊必有方」,免得令父母掛念,而且無論工作多忙,都應常回家看看。
  • 論語·裡仁·注釋
    中國古代典籍注釋,以注帶解,圖文參照論語·裡仁·注釋(以注帶解,疑處存議,歡迎探討。)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1、約:形聲,從糸( mì),勺聲;糸是細絲,有纏束作用;本義:繩索。此為簡約,儉樸。
  • 裡仁篇第四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論語25:裡仁為美,絕大部分人都註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這樣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5篇。現在進入第四章《裡仁第四》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