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這句話要表達什麼思想呢?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究一下。
「裡」,指處所,居所,鄉裡,鄉裡鄉親。《周禮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裡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劉氏正義:爾雅釋詁「裡,邑也。」 說文:「裡,居也。」
為了了解「裡」的含義,我查了一些資料。
春秋後期,齊國郊內以五家為軌,軌十為裡,裡四為連,連十為鄉;郊外三十家為邑,邑十為卒,卒十為鄉,各設長正,以司其事。戰國時,秦用商鞅變法,五家為伍,設伍老;兩伍為什,立什長;十什為裡,置裡正。
人們對「鄉裡」這個名詞的理解,很多人認為「鄉」「裡」泛指鄉民聚居的基層單位,見於《吳子·治兵》:「鄉裡相比,什伍相保。」《管子·立政》:「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懷樂家室,重去鄉裡,鄉師之事也。」等多處古文當中。據《八閩通志》記載,宋代南安分為八鄉統三十二裡。
《史記孔子世家》記:「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從這記載也看出孔子墓冢周邊後來也聚居成了一個村叫孔裡。柳下惠所在的村名叫柳裡。我們現在常用的一個名詞「故裡」也是指家鄉。
上海方言中有「裡弄」,指胡同,如有名的石庫門裡弄。天津現在的地名有很多「裡」,例如「幸福裡」「美好裡」「東江南裡」「建設裡」等等。很多地方都有用「裡」來命名村落。可見,「裡」在古時是一種居住區域,可能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自然村。
「裡仁為美」。邢疏:仁者之所居處,謂之裡仁。凡人之擇居,居於仁者之裡,是為美也。
下面對其它字詞解釋一下:
「擇」。九經古義:棟案釋名曰「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是宅有擇義,或古文作「宅」,訓為擇,亦通。孟子亦作「擇」,趙岐曰:「簡擇不處仁為不智」。
「焉」,猶安也,怎麼,引出疑問詞。
「知」,通智。不居於仁者之處,不與仁者相交,怎麼能增長智慧,怎麼從身邊人身上學習仁德?
「擇不處仁,焉得知」。荀子勸學篇:「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皇疏:「中人易染,遇善則善,遇惡則惡。若求居而不擇仁裡而處之,則是無智之人。故云焉得智也。沈居士曰,言所居之裡,尚以仁地為美,況擇身所處,而不處仁道,安得智乎?」
反身錄:裡有仁風,則人皆知重禮義而尚廉恥。縱有一二頑梗,亦皆束於規矩,不至肆無忌憚,而資質之美者益薰陶漸染以成其德。居於此者不惟可以養德保家,亦且可以善後,子孫而賢且智固足以有成,即昏且愚亦不至被小人引人匪彝,辱宗敗家。故人或未有定居,擇裡而不居於是者,其為無識不待言。即或已有定居而其鄉實無仁風,卻貪戀苟安,不能舍互鄉而入康莊,亦為駑馬戀棧豆,智不能舍也。故古今推孟母之三遷,其智為千古之獨絕與。
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居於仁者所居之裡,是為美。不擇處仁者之裡,隨意而居,安得為有智者。古語,千金置宅,萬金買鄰,又如孟母三遷,皆是擇仁之意。廣義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須擇仁。
環境氛圍很重要。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修身處在仁者之中則耳濡目染,習氣自然受到薰陶。所以君子善於擇處,孟母三遷也是裡仁為美的闡釋。
如果以為自身抵抗力好,不管處在惡人堆裡還是什麼惡劣處境,自己都以潔身自好,出汙泥而不染,有如此自信當然好,然而也是給自己添累啊。如果以此當為磨練,也很可能自己陷進去而不自知。不得不說: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喜歡的讀者請關注我,我的號專門講解《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