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精品收藏)

2020-12-19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論語中這句話要表達什麼思想呢?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究一下。

「裡」,指處所,居所,鄉裡,鄉裡鄉親。《周禮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裡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劉氏正義:爾雅釋詁「裡,邑也。」 說文:「裡,居也。」

為了了解「裡」的含義,我查了一些資料。

春秋後期,齊國郊內以五家為軌,軌十為裡,裡四為連,連十為鄉;郊外三十家為邑,邑十為卒,卒十為鄉,各設長正,以司其事。戰國時,秦用商鞅變法,五家為伍,設伍老;兩伍為什,立什長;十什為裡,置裡正。

人們對「鄉裡」這個名詞的理解,很多人認為「鄉」「裡」泛指鄉民聚居的基層單位,見於《吳子·治兵》:「鄉裡相比,什伍相保。」《管子·立政》:「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懷樂家室,重去鄉裡,鄉師之事也。」等多處古文當中。據《八閩通志》記載,宋代南安分為八鄉統三十二裡。

《史記孔子世家》記:「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從這記載也看出孔子墓冢周邊後來也聚居成了一個村叫孔裡。柳下惠所在的村名叫柳裡。我們現在常用的一個名詞「故裡」也是指家鄉。

上海方言中有「裡弄」,指胡同,如有名的石庫門裡弄。天津現在的地名有很多「裡」,例如「幸福裡」「美好裡」「東江南裡」「建設裡」等等。很多地方都有用「裡」來命名村落。可見,「裡」在古時是一種居住區域,可能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自然村。

「裡仁為美」。邢疏:仁者之所居處,謂之裡仁。凡人之擇居,居於仁者之裡,是為美也。

下面對其它字詞解釋一下:

「擇」。九經古義:棟案釋名曰「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是宅有擇義,或古文作「宅」,訓為擇,亦通。孟子亦作「擇」,趙岐曰:「簡擇不處仁為不智」。

「焉」,猶安也,怎麼,引出疑問詞。

「知」,通智。不居於仁者之處,不與仁者相交,怎麼能增長智慧,怎麼從身邊人身上學習仁德?

「擇不處仁,焉得知」。荀子勸學篇:「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皇疏:「中人易染,遇善則善,遇惡則惡。若求居而不擇仁裡而處之,則是無智之人。故云焉得智也。沈居士曰,言所居之裡,尚以仁地為美,況擇身所處,而不處仁道,安得智乎?」

反身錄:裡有仁風,則人皆知重禮義而尚廉恥。縱有一二頑梗,亦皆束於規矩,不至肆無忌憚,而資質之美者益薰陶漸染以成其德。居於此者不惟可以養德保家,亦且可以善後,子孫而賢且智固足以有成,即昏且愚亦不至被小人引人匪彝,辱宗敗家。故人或未有定居,擇裡而不居於是者,其為無識不待言。即或已有定居而其鄉實無仁風,卻貪戀苟安,不能舍互鄉而入康莊,亦為駑馬戀棧豆,智不能舍也。故古今推孟母之三遷,其智為千古之獨絕與。

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居於仁者所居之裡,是為美。不擇處仁者之裡,隨意而居,安得為有智者。古語,千金置宅,萬金買鄰,又如孟母三遷,皆是擇仁之意。廣義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須擇仁。

環境氛圍很重要。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修身處在仁者之中則耳濡目染,習氣自然受到薰陶。所以君子善於擇處,孟母三遷也是裡仁為美的闡釋。

如果以為自身抵抗力好,不管處在惡人堆裡還是什麼惡劣處境,自己都以潔身自好,出汙泥而不染,有如此自信當然好,然而也是給自己添累啊。如果以此當為磨練,也很可能自己陷進去而不自知。不得不說: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喜歡的讀者請關注我,我的號專門講解《論語》)

相關焦點

  • 經典賞析——《論語》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原文】4·1 子曰:「裡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注釋】(1)裡仁為美:裡,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2)處:居住。(3)知:音zhì,同智。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擇:選擇,行事。▲不處:指不能居於仁。▲知:同「智」。明智,通達事理,有遠見。「智」矢口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內義為,知日,知太陽也。知太陽之陰陽也。
  • 換個角度讀《論語》: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 「居住在有仁德之風的地方才是美好的。選擇沒有仁德之風的地方居住,怎麼能算是明智的呢?」裡,居住、相處之意。處,居住、停留。知,同智。名家註解:朱熹註:「裡有仁厚之俗為美。擇裡而不居於是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張居正註:「若下居者,不能揀擇仁厚之裡而居處之,則不知美惡,不辨是非,起心昏昧而不明甚矣,豈得謂之智乎!
  • 「裡仁為美」在告訴我們什麼?
    裡仁為美出自論語中,原文為: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古代一種居民組織,先秦以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故有「鄰裡」之說。裡相當於現代的村莊、生產隊、居民點、社區。一裡二十五家,都是鄰居。楊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是這樣解釋的: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大家居住在一起,互相仁愛,豈不美哉?選擇朋友,不與仁德之人相處,怎麼能是明智的呢?按照這樣的理解,第一句的斷句應為——裡,仁為美。
  • 我讀《論語》62:裡仁為美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居住在充滿仁愛的裡(古時80戶為一裡)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在選擇居住的地方不考慮「仁」這一因素,那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孔子從正面與反面談了居住環境中「仁」的重要性。
  • 論語25:裡仁為美,絕大部分人都註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這樣
    現在進入第四章《裡仁第四》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朱子對「裡」的解析是鄉裡,鄉裡中有仁厚的風俗是為美,不選擇這樣的鄉裡居住,則丟失了是非之本心,不能稱之為明智。然而,如果熟讀論語,孔子對仁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孔門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也只有顏回一個人能夠「三月不違仁」,只有顏回一位弟子才真正做到仁,真正的好學,能達到孔子的要求。因而並非隨便找一個鄉裡,就能夠有仁人居住,甚至窮畢生的時間精力,找遍全世界的各個角度,都未必能找到真正的仁人。這樣還談什麼「裡仁為美」?
  • 裡仁為美,《論語》中的交友之道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是《論語·裡仁》的第一章,大體意思是人應該居住在仁德的地方,不然就不算聰明。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卻點透了儒家的交友之道。什麼樣的地方算仁德的地方?裡仁為美,最根本的意思是要我們多接近那些有良好品質的人們,遠離那些「不仁」的人。再說得透徹一點,就是交朋友要交那種品德高尚的人。很多人都覺得朋友越多越好,「多個朋友多條路」的說法大行其道。這樣的說法不能說不對,只是功利心太強了,也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
  • 環境改變人生,想要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很難,子曰:裡仁為美
    就連他自己也情不自禁地在小說裡發出「一個都市人」的哀嘆:「脫離了爵士舞、狐步舞、混合酒、秋季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車、埃及煙……我便成了沒有靈魂的人。」穆時英的經歷,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於這樣的道理,其實由來已由,也早已經深入眾人內心深處。
  • 論語·裡仁·注釋
    中國古代典籍注釋,以注帶解,圖文參照論語·裡仁·注釋(以注帶解,疑處存議,歡迎探討。)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1、約:形聲,從糸( mì),勺聲;糸是細絲,有纏束作用;本義:繩索。此為簡約,儉樸。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孔子說:「住在『仁』的環境中才算『美』。住在『不仁』的環境中,怎麼算得上『智』呢?」註解:裡:周制,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此處為動詞,居住的意思。 仁:常解為「仁德之人」,亦可解為「仁德之地」,我覺得可以兼之,故譯為「仁的環境」。 知:通「智」,明智,智慧。 擇不處仁:擇,選擇住處;處,相處;此句連起來完整翻譯就是,選擇住處時,不和「仁」相處,即住在不仁的環境裡。
  • 有一種美,叫「裡仁為美」
    汪焰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就是鄉裡,比鄰而居的街坊鄰居比什麼都重要,處雅得雅,處仁得仁,處善得善,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者是也。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裡仁之風,人文之土壤,人處其間一如種子之處土壤,溫潤肥沃,方能茁壯成長。裡仁之美,美在人文,即西人所謂人文環境。孔子似乎不太看重自然環境,而將人文環境列為首要條件,這正是儒家人倫至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