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粉」們醒醒,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高度歧視中國人

2020-12-21 騰訊網

中國的「元首粉」們如果讀過《我的奮鬥》,其實就應該了解,希特勒在書中唯一一次提及中國人,是充滿了歧視的。

「《我的奮鬥》進教材」風波

文 | 諶旭彬

一、《我的奮鬥》「進入日本教科書」事件始末

納粹領袖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長期被德國列為禁書。其書中部分內容進入日本教科書一事,近日引起了中國輿論很大的關注。據日本媒體的報導,該事件的始末如下:

1、日本媒體的相關報導

4月14日的內閣會議上,日本政府回復民進黨議員宮崎嶽志的質問稱:「在授課中,使用書中部分內容作為教材,讓學生了解書籍編寫時的歷史背景,這樣的例子是存在的」。同時也強調,選取的內容必須是符合教育基本法等法律的宗旨,必須是有益的適當內容,「如果內容的使用有助於助長以人種為區別的種族歧視,與教育法等不符合,是不恰當的。」

19日,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萩生田光一在回應記者提問時稱:「有關《我的奮鬥》,確有課程為考察希特勒執筆時的歷史背景,使用了此書的部分內容。但我要聲明的是,並沒有肯定評價這本書,是從否定的角度介紹的。」「如果在使用此書時,出現助長人種歧視的問題,那顯然不符合法律,是不妥當的。若有這種情況發生,管轄部門和教育機構必須嚴格應對。」

25日,文部科學大臣松野博一對記者稱:外界關於日本以希特勒《我的奮鬥》一書的內容為教學工具的說法,是一個誤解,「人種歧視和種族滅絕這樣的意識形態絕對不被允許納入到固定的教育內容之中。」

2、事件乃《教育敕語》風波的後續

此番《我的奮鬥》風波,其實只是之前的《教育敕語》風波的後續。在4月4日的一份關於森友學園讓兒童背誦《教育敕語》是否適當的答辯書中,政府亦聲稱:學校將《教育敕語》作為教育根本,這種指導行為是不恰當的。但只要不違反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政府也不會阻止學校使用《教育敕語》作為道德教材。宮崎嶽志的質問,即由此而來:如果《教育敕語》可以用作教材,《我的奮鬥》是否也可以?④

《教育敕語》是二戰前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文件,發布於1890年,適用於全日本所有學校(後亦擴及臺灣、朝鮮)。明治政府高層認為,當時的日本教育方針,太過偏重近代化知識(西來知識)的傳授,有必要強化日本所固有的道德教育,故出臺了該文件。其核心是十二德目:1、孝養父母。2、友愛兄弟。3、夫婦相合。4、朋友互信。5、恭儉持己。6、博愛眾人。7、修學習業。8、啟發智能。9、成就德器。10、公益世務。11、珍重國憲、遵守國法。12、一旦有事、義勇奉公。

該敕語在強調傳統倫理道德的同時,帶有很濃厚的國家中心主義色彩(如宣揚「忠良臣民」「義勇奉公」),缺乏近代民主、人權理念,故與軍國主義頗為合榫。二戰結束後,《教育敕語》被排斥於教育體系之外。

究竟該不該讓學生誦讀《教育敕語》,在今天的日本是存在爭議的。敕語全文不長,照錄於下,讀者諸君當可有自己的判斷: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而廣開公益,開展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應義勇奉公,以輔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不獨為朕忠良臣民,亦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所宜俱遵守焉。通之古今不謬,施之中外不悖。朕與爾臣民,拳拳服膺。庶幾鹹一其德。」⑤

二、中國有很多「元首粉」,他們不知道《我的奮鬥》高度歧視中國人

那麼,希特勒之《我的奮鬥》一書中的內容,究竟可不可以從否定的角度被教材引用,以展示希特勒本人的思想狀況和當日的時代背景呢?

1、《我的奮鬥》一書的「被禁史」回顧

截至1945年,《我的奮鬥》被譯為16種語言,原作與譯本共計發行了1000多萬冊。二戰結束後,鑑於希特勒的戶籍地和該書的出版社均在慕尼黑,美軍決定將包括《我的奮鬥》版權在內的希特勒遺產,交由巴伐利亞州管理。該書自此被禁止出版。巴伐利亞州政府專門設置了機構,來處理該書的盜版和翻譯事宜,以阻止其擴散。

但這種控制只能維繫到2015年——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作者去世70年後,其作品的版權將自然失效。為應對這一現實,巴伐利亞州政府在2016年推出了《我的奮鬥》的學者注釋版,「加入大量標註並放進當時的歷史背景」,對希特勒的言論進行批駁——有民意調查顯示,當時過半數的受訪德國人認為再版該書沒有問題。此外,因希特勒生前已將該書的部分世界版權售出——如美國的版權售給了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英國的版權售給了哈金森出版社——故在德國之外,該書的出版始終沒有中斷。近20年來,《我的奮鬥》在印度、土耳其、印尼,還曾一度成為暢銷書。⑥

《我的奮鬥》在民國也很暢銷,有多個中譯本。最早的中譯本,由上海黎明書局出版於1934年,譯自美國米夫林出版公司的英文節本。最重要的中譯本,由教育部下屬國立編譯館於1935年翻譯發行——德國由一戰的戰敗國迅速重新崛起為歐洲強國,其「經驗」對當時苦求救國良策的國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⑦

圖:1934年由上海黎明書局出版的第一個《我的奮鬥》中譯本的封面(左)和扉頁(右)

1949年後,《我的奮鬥》在中國也成為了禁書。1979年上映的電影《小花》中,葛存壯飾演的國民黨將領丁叔恆有一個在桌前看希特勒寫的《我的奮鬥》的特寫鏡頭。「北京圖書館拒絕外借,街上更買不到」,攝製組只好找關係請託以宋慶齡的名義去借,宋願意幫忙,但又告誡借書之人:「你可以給攝製組去借,但我現在必須講明,誰也不能看。你首先不能看。借來後直接拿到攝製組。從頭至尾要由你保管,不能轉手他人,拍完,立刻還到北圖去……」⑧至於90年代西藏自治區文藝出版社所出版的《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其實並未自巴伐利亞州政府獲得授權。

2、禁書能否阻擊謬論,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不讓學生接觸《我的奮鬥》,是否就能保證他們不受希特勒的「種族歧視」思想的影響呢?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客觀現實是:禁書會將書「神秘化」,增強書的吸引力。這種「神秘化」,無助於肅清希特勒的思想遺毒。

比如,在中國的「元首粉」群體中,長期流傳著各種「希特勒與中國人」的故事。這些故事稱:希特勒貧困潦倒時,曾受過一對中國夫婦的援助。所以他喜歡中國人,喜愛中國文化:「希特勒罵所有國家都是劣等民族,唯有稱讚中華民族是優秀民族。」「曾提出了『二分天下』的設想。……全世界由德國和中國共同管理。」「對於日本,希特勒則由當初鄙視升級為後來的痛恨。」

如果這些「元首粉」讀過《我的奮鬥》,其實就應該了解,希特勒在書中唯一一次提及中國人,是充滿了歧視的。希特勒說:

「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認知錯誤:認為黑人或者中國人可以變成德國人,因為他學會了德語,並願意在將來講德語,甚至為德國政黨投贊成票。我們的布爾喬亞主義者永遠不能清楚地看到:這種『德意志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去德意志化』。……這種過程不是『德意志化』,而是在摧毀德國的元氣。」⑨

在希特勒的思想中,人類被區分成了三大等級。第一等級是「文化的創造者」,即雅利安人;第二等級是「文化的佔有者」,可以依賴雅利安人創造的文化取得成功;第三等級是「文化的毀滅者」,這些人的存在會破壞雅利安文化,必須將其驅逐摧毀(如猶太人)。《我的奮鬥》一書將中國人與黑人並列,視為最末等級的「文化毀滅者」,曾引起中國駐德大使劉崇傑的不滿和抗議;德國政府一度承諾在再版時會刪掉這一段(並沒有付諸實施)。⑩

至於日本,在希特勒眼裡,可以列入第二等級。希特勒認為,日本人比雅利安人要低級,「就種族而言,是缺乏創造力的民族」;日本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應歸功於雅利安種族的創造;如果失去了雅利安種族給予的外部影響,日本文化必將逐漸僵化,失去生命力——比如19世紀之前,日本人曾長期陷入沉睡,直至雅利安人東來,將其喚醒。[11]

簡言之,希特勒當年歧視所有的東亞人:「首先,毫無問題,他對東亞人有某種惡感;這種惡感是在提及『黃禍』時表達出來的;……。第二,希特勒不贊成中國熱;在他那個時代,中國熱在德國是很流行的,作為對『黃禍』的一種抵消力量。第三,他對日本的感情稍見和善。」[12]

如果是《我的奮鬥》中類似上述這樣的內容,被選入教科書作為歷史資料,輔以相應的背景注釋,自當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希特勒的「種族主義」謬論的認知。這類的知識若能普及,當下的中國或許可以少很多「元首粉」。惟總體而言,禁書能否阻擊謬論,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圖:英國1938年出版的《我的奮鬥》中,希特勒對中國人的歧視性表述(該版本是節本,故文字略有不同)

注釋

①http://www.jiji.com/jc/article?k=2017041401032&g=pol。②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70419/k10010953741000.html?utm_int=nsearch_contents_search-items_002 ③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70425/k10010960341000.html?utm_int=nsearch_contents_search-items_001 ④相關日文網站新聞,可參見:http://www.jiji.com/jc/search?q=%E6%95%99%E8%82%B2%E5%8B%85%E8%AA%9E&fq=all&sort=desc ⑤此版本,系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官定譯文。轉引自:(日)島薗進/著、李建華/譯,《國家神道與日本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P034-037。⑥董鼎山,《出版自由與希特勒思想——對〈我的奮鬥〉仍在不斷再版的思考》,《博覽群書》1998年第11期;芮虎,《打開「20世紀最危險的書」》,《看歷史》2012年第9期。⑦陳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西斯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中譯本發行為例》,收錄於《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研究 第3輯》,2013。⑧朱玖琳,《宋慶齡與電影的不解之緣》,《世紀》2013年第1期。⑨http://www.hitler.org/writings/Mein_Kampf/mkv2ch02.html ⑩(美)柯偉林,《德國與中華民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P191-192。 [11] 王揚,《1894-1938年德國對華政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P98。[12](美)格哈特o溫伯格/著,何江、張炳傑/譯,《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政策》(上編),商務印書館,1992,P24。

相關焦點

  • 電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裡小女孩一家為什麼讓希特勒如此害怕?
    相比之下,《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則更像小女孩安娜的私人日記,影片文本處理更趨於克制和真實,再現了一個猶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因希特勒上臺而流亡的過程。這兩部電影都有各自改編的原著,《喬喬兔》的原著《囚禁的天空》(Caging Skies)是一本以希特勒青年團為背景的純虛構文學。
  • 一位德國木匠為何讓希特勒膽戰心驚?希特勒:此人敢刺殺元首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 希特勒為何對這位德國木匠如此懷恨在心呢?這事兒還得從1939年說起! 首先、德國木匠喬治.艾爾塞 在整個二戰的歷史資料中,幾乎沒有關於這個德國木匠喬治.艾爾塞的記載。 但是,在有關戰爭狂人希特勒發動二戰前夕的歷史資料中,人們會驚奇地發現,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德國木匠,竟然做過一件差點改變歷史的大事——刺殺希特勒!
  • 希特勒青年團:元首比生父重要 時有大義滅親
    這背後的基本理論在希特勒1927年的宣言《我的奮鬥》(MeinKampf)裡說得很清楚:「民意國家要調整其教育項目,不僅僅要重視知識的教化,首要的是徹底增強國民體質。與此相比智力水平的發展是第二位的。但是這裡要再次強調的是,必須優先發展剛強的意志和決心,另外要時刻準備著承擔責任。」
  • 當了12年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為何到死軍銜還只是個下士呢?
    德國元首希特勒,曾做了12年的德國元首,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到死讓他的軍銜還是只是一個下士。那麼,像他這樣的大佬只有一個下士軍銜,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一戰德國元首希特勒,早年就是一個屌絲,曾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1914年,希特勒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
  • 納粹元首希特勒:我一生中最害怕和最佩服的是他們三個人
    希特勒是前德國國家元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罪犯之一。他的德國軍隊橫掃整個歐洲大陸,所到之處都在焚燒和搶劫,並進行了瘋狂的種族滅絕,給世界帶來了災難。據說他在任期間殺了600多萬猶太人。但這樣一個戰爭狂和嗜血狂,在他的一生中也承認過他害怕一個人,佩服兩個人。
  • 出生在奧地利的希特勒是怎麼混上德國最高元首寶座的?
    阿道夫·希特勒可以說是世界史上名氣最大(壞)的德國人之一。但鮮為人知的是,希特勒其實出生在奧地利。有人說:奧利地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讓全世界相信「希特勒是德國人,貝多芬是奧地利人」。
  • 李公明︱一周書記:「心理傳記學」透視鏡中的……「元首」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還可以知道希特勒本人對「元首」這個頭銜的看法:「我從沒感覺到我是我的人民的獨裁者,而始終只是他們的元首」;「我並不是獨裁者或君主意義上的國家領袖。我現在是德國人民的元首」(同上頁)。在公開的言述中,既然以「人民」作為「元首」賴以產生的基礎,「元首」就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當然就不是「獨裁者」。
  • 希特勒的餐桌信息是怎麼報出來的,元首也不是這麼好當的!
    當然我這說的是好聽的,其實就是所謂的試毒員呢那就是先替希特勒是被有關這個事呢在中國的這個皇權歷史上大家也並不陌生,皇上不都是在吃飯之前都有太監拿銀筷子來夾菜吃,然後看看這個銀筷子中不中毒變不變色,傳說當中呢這個銀的筷子一旦接觸了什麼鶴頂紅啊砒霜一類的巨毒品就會變色,如果這個東西都是好了,以後沒毛病,皇上才能開始吃!
  • 元首也瘋狂 曝希特勒罕見豔照
    元首也瘋狂 曝希特勒罕見豔照
  • 希特勒是怎樣從一個街頭小混混成為德國元首的
    在一戰之前,阿道夫—希特勒,沒有什麼固定職業,過著靠小時工、施粥站填飽肚子的流浪生活。一戰爆發後,希特勒參加德軍並在戰鬥中受了傷。作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陸軍下士,希特勒躺在後方陸軍醫院的病床上,聽到了一個如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德國向協議國投降了。
  • 希特勒的「胡蘿蔔加大棒」:惡魔的興風作浪
    納粹宣傳畫《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德國納粹黨領袖,「第三帝國」元首。戰後他組建納粹黨,1923年發動政變,事敗入獄後撰寫了《我的奮鬥》,闡述其反動思想。出獄後他大力煽動民族復仇主義、民族沙文主義狂熱,擴大了勢力。1933年他被任命為總理,實行血腥法西斯恐怖統治,以後進一步大權獨攬,建立了「第三帝國」,並自任國家元首兼總理,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希特勒上臺後即撕毀《凡爾賽和約》,擴軍備戰,重佔萊茵非軍事區,武裝幹涉西班牙,同意、日結成法西斯集團。
  • 老照片:希特勒的德意志少女聯盟,被灌輸納粹思想的女孩們
    然後想像一下20年後的那個小女孩…… 「人民、帝國、元首」是黨的口號。然而,在廣告中,「元首」的部分似乎總是突出。 我是Ilse Hirsch。 德意志少女聯盟又名德國少女樂隊(Bund Deutscher Madel,或BDM)是希特勒青年團的一部分。
  • 身為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竟只有下士軍銜,為何他不用權力提一提?
    德國元首希特勒,雖然是個搞政治的獨裁者,但他並不像普通政客一樣,只專注於權術,他也很重視對軍權的把控,若非如此,他也不大可能發動二戰,還取得侵佔大半歐洲的顯著戰果。但令人詫異的是,雖然希特勒很倚重軍隊,但他卻從沒想過在軍中給自己安排個高職,也沒有為了好看,給自己提升過軍銜,到死也只是一個「下士」。在人們的印象中,高官一般都好面子,喜歡給自己扣上很多好聽的頭銜。那麼,作為元首的希特勒,為什麼就不給自己也提提軍銜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他覺得沒必要。
  • 希特勒真是素食主義者嗎?貼身廚師:你看下元首吃的啥,就明白了
    說起影響和改變世界的人物,那麼二戰時期的納粹元首希特勒絕對能夠算作一個,充公1938年到1945年,希特勒的頭像5次登上了時代周刊的版面,這還沒有人能打破他的記錄。最終在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的地下室當中飲彈自殺,這個讓世界為之恐懼的惡魔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 希特勒眼裡的二戰巨頭們:一生只想親近史達林
    對於希特勒,裡賓特洛甫相信他的判斷是正確無誤的。可是,說到底,他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他沒有什麼創意,只知道執行元首的命令,執行命令的同時不忘誇張地演出一番。希特勒聲稱自己在語速不快的情況下,可以用英語和法語交談,這一點我無法證實。
  • 二戰時,一位農夫扛著獵槍對準英法士兵高喊:希特勒元首,萬歲!
    希特勒這位「戰爭狂熱者」的種種事跡令人嘖嘖稱奇,但人們更加疑惑的是究竟是什麼東西讓這位曾經落魄到流浪街頭的畫家小子,搖身一變成為一國之統的德國元首?人們都說林肯是美國演講最厲害的總統,可世界上有個人比林肯還厲害,這個人就是希特勒。
  • 從畫家到屠夫,一國元首希特勒,拯救德國危難之中
    而德國籤的凡爾賽條約就不平等條約,希特勒開始上臺拯救德國,德國人民空前擁護希特勒,在希特勒眼裡世界都是殖民者惹的禍,希特勒專打最大殖民者英國。希特勒的蠱惑贏得了民心民意,得到了廣大人民、軍人、政客、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大力發展科技使國家變得很強大,國防建設維護了國家主權。假如希特勒不是野心勃勃,不是挑起世界大戰,也許德國會成為世界搖籃。
  • 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真正原因
    德國的政客們發現,面對當時的經濟衰退,把猶太人定為罪魁禍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對政權的聲浪。當時在德國內部,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原有 的宗教情緒在現實利益衝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緒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
  • 德國人到底恨不恨希特勒呢?
    希特勒曾是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的人,但是我卻比較欣賞他,倒不是欣賞他的戰爭狂魔的一面,而是欣賞他改變德國窘境和愛國的那一面。1919年開始擔任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前身)的主席團委員,這就是希特勒的正式生涯第一步,而在加入工人黨之後,希特勒也將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工人黨的工作中。1921年,他成為了德國工人黨的元首,享有指揮一切的權利,但是在1923年的暴動失敗之後,希特勒被抓,但是他在獄中寫的著作《我的奮鬥》,卻成為了當時的暢銷書籍。
  • 希特勒是個什麼樣的人
    &nbsp &nbsp &nbsp &nbsp希特勒,這個曾給整個歐洲大陸帶來幾乎是毀滅性災難的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卓別林演繹的那個留著兩撇兒小黑鬍子,經常歇斯底裡狂呼亂喊的瘋子,還是《我的奮鬥》裡那個對藝術充滿追求的青年,妄圖建立獨霸整個世界的第三帝國的領袖?抑或是一個瘋狂屠殺猶太人的戰爭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