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高原的大山深處,居住著一群「江南人」,一住便是六百年

2020-12-17 騰訊網

提起中國的高原,有西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等,每一個高原的地理地貌千差萬別,更別說民風民俗。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便是雲南和貴州兩大省,而貴州被稱為多彩貴州,雲南被稱為雲彩之南,兩個西南大省都有著各自的魅力和神秘。若是相比較旅遊資源,雲南自然要更勝一籌,因為雲南地理地貌囊括多種類型,少數民族比貴州多,而且是邊境省,這些因素自然更具有旅遊資源。

但是貴州這兩年的旅遊發展自然也不賴,雖然貴州地貌完全有山地支撐,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但是喀斯特地貌幫助了貴州很大的忙,讓貴州有著眾多秀麗的自然風光,隨著經濟建設,交通完善,很多景區逐漸被挖掘,貴州自然也會成為新興的山地旅遊大省。而且去雲南旅遊的遊客,自然要經過貴州,路過看到沿途的風景自然也是想要留下來領略一番。

既然通往雲南,要經過貴州,咱們這次就來說說古時候貴州通往雲南的一個咽喉要地,也就是安順的天龍屯堡。天龍屯堡古時候叫「飯籠驛」,是西南地區重要的軍事要塞。早在漢武帝時期,飯籠驛就設立了驛站,開始屯軍。從那個時候開始,此地一直是通往雲南的咽喉要塞。到了明朝建立,朱元璋為了鞏固明王朝在西南的統治,開始屯軍。所謂的屯軍,也就是讓軍人帶著家屬來到前線,永久的居住在此。

因為天龍屯堡居住的都是明朝時期的軍人後裔,所以他們所說的口音和周圍的鄉村自然是千差萬別,據考證,這些屯堡的祖先大多是來自江浙一帶的軍人,所以屯堡的口音有著一口江南口音,而有的歷史學家考究,認為大多數屯堡人,皆是南京人後裔,所以屯堡和南京有著極大的淵源。所以無論是民風民俗,都和南京本地居民極為相似。對于天龍屯堡景區,除了屯堡內部以外,還有天台山和龍眼山,屯堡便是位於喀斯特地貌的大山深處。

一直叫飯籠驛的天龍屯堡,也是近代才改名成功的。因為當地的儒士認為「飯籠驛」這個名字太俗氣,不雅觀,要改自己的家鄉改名。於是取「天龍山」的天,「龍眼山」的龍,從而得「天龍」二字,再加上此處是真命天龍朱元璋屯軍的地方,取這個名字會讓此地變得更有靈氣,更突顯其歷史。已經六百多年過去,大山深處的天龍屯堡有著一種見證歷史的厚重滄桑,是值得我們一睹它的風採。有機會去雲南,過貴州,屯堡會讓感受到不一樣的「江南」。

相關焦點

  • 雲貴高原也有「江南水鄉」,由中原移民興建,曾獲評中國最美古鎮
    牌坊祠堂、亭臺樓閣、粉牆黛瓦、青磚石板、小橋流水、荷塘楊柳…你一定覺得這些描述的都是江南水鄉的美景。沒錯!這的確是江南美景所具有模樣,不過我這篇文章要說的這處「江南水鄉」卻位於我國西南的雲貴高原之上!也許已經有人猜到,我所指的是雲南騰衝的和順古鎮。
  • 雲貴高原的一處佛教名山,國家5A級景區,位於銅仁境內
    這裡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景觀,這些自然景觀的不同之處,也為我國帶來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在這一不同的環境中孕育出的不同民族,也有其獨特的民族特色,這在雲貴地區尤為明顯。在雲貴高原,由於環境比較封閉,因此相互間沒有聯繫的各少數民族人數也很多,雖然總體上人數較少,但各民族間各有不同的民族習俗,各民族間的多樣性使這裡的文化競爭力也變得很強。貴州省是雲貴高原上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貴州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多是其他地區無法想像的,這樣各民族間爆發的火花也更加強烈,地方特色旅遊資源更具競爭力。
  • 詳解諸葛亮南徵時期雲貴高原的地緣結構
    這點在泯江上遊山地屬性的汶山郡,表現最為明顯,由於處在黃土高原及河湟谷地的羌人,可以順岷江而下,已經在西秦嶺山地分化獨立的氐人部落也可以就近南下。深入南部山地後,又因地緣環境變身為了「夷人」。為此在被漢武帝納入帝國版圖並建制汶山郡後,其民族結構有六夷、七羌、九氐之說。東漢時期汶山郡北部併入蜀郡,南部改稱「蜀郡屬國」。
  • 河南78歲老人留守大山深處住窯洞 上山砍藤條編筐一個賣五毛
    原標題:78歲老人留守大山深處住窯洞,上山砍藤條編筐一個賣五毛78歲的老人魏國恩和73歲的老伴兒李華珍就是這樣一戶留守在大山深處的人家。像他們這樣住在大山裡70歲以上單獨居住的留守老人有100多人,甚至有些沒有兒女的90多歲的老人一個人住山裡自給自足。魏國恩老人說,他們差不多已經四五個月沒出過山了,年紀越來越大,十幾裡地的山裡也是越來越走不動了。
  • 雲南和順古鎮,藏於高原邊地的「江南水鄉」,600年古韻歷久彌新
    青山擁抱,白牆青瓦,流水人家,這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的樣子,出現在雲貴高原上,騰衝位於雲南西南部,這裡是我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入口和節點, 歷史悠久,人文深厚,騰衝歷史悠久,人文深厚,是著名僑鄉和文獻之邦。
  • 濟南章丘石匣古村,大山深處的一顆明珠
    在這遠離塵世喧囂的大山腹地,石匣像一個嬰兒,沉睡在青山環抱之中。夏山如怒。六七月的大青山、九頂山正是血脈賁張,綠意洶湧。上有絕壁巉巖,如刀劈斧削,下有幽澗深潭,水尤清冽。清風笑綠水,白雲戀青山,石匣是大山深處的桃源。石匣的風景和石屋讓人一見鍾情,那種特殊的肌理早已傾倒了一群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家。他們擺出各種姿勢,只為石匣一俯仰。
  • 羊肚菌走進秦嶺大山深處
    隨著食用菌進入百姓餐桌,羊肚菌在全國,特別是秦嶺以南、秦巴山區,雲貴等省份得以長足性發展。秦嶺大山深處的商洛市商州區「金樵君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位於秦嶺大山更深處的金陵寺鎮房店村,距市區25公裡,交通十分方便,這裡平均年降水量800mm以上,森林植被覆蓋率較高,空氣溼潤,水質土壤非常適宜羊肚菌種植生產。
  • 神奇的「後府」:記者探訪井陘大山深處 百年老宅裡的神秘鳥鳴聲
    無線石家莊消息:(全媒體記者 高 航)在石家莊井陘縣的天長鎮,有一處藏在大山深處的古村落,叫做梁家村。梁家村建村至今已有600年歷史,數百年來,梁家村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梁家村村民稱,舊時梁家村村民有「六山九嘴繞山莊」的說法。「九嘴」指的就是九個山嘴,喻九隻鸚鵡,古時梁家村名叫鸚堖山莊,後更名為梁家村。在梁家村村北有一座上百年的宅院,被村民稱為「後府」,房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石磚木框架結構,門窗雕花,玲瓏剔透。
  • 【大山駐村見聞】百年藏寨
    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竹卡村海拔相對較低,數百年前,即有人在此依山傍水居住。村裡老人說,寨子一直存在,破破爛爛,夏不遮雨,冬不擋雪。如果有人想在這裡體驗原始生活,待不了三天會自動逃離。重慶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投入資金,規劃興建了這個寨子,民居錯落有致,內外均體現出濃鬱的民族風格。房間內的設施美觀、時尚、實用。
  • 從彩色村莊到絕美茶海,在「雲貴小江南」咬一口春天!
    一芽一葉一抹香,一人一簍採茶忙,又到了湄潭茶葉最得意的時光。雲蒸霞蔚、山水含笑、風情萬端,湄潭是雲貴高原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雲貴小江南」。今天,多彩妹就帶大家走進翠芽27°景區。漫步在濛濛細雨中,百年「夫妻樹」、千年紅豆杉,圈圈年輪仿佛鐫刻著專屬這片土地的滾滾紅塵。乾淨的小道連接著一棟棟彩色小屋,你可以在垂著帘子的遮陽棚下吹著涼風,喝上一杯新茶;可以在手作體驗館親自動手畫一幅農民畫,編上一雙草鞋;可以在路邊的小攤上買一個清明粑,嘗嘗春天的味道。
  • 陝西安康:大山裡的小路上走來了一群穿紅衣服的扶貧人
    大山裡的小路上走來了一群穿紅衣服的扶貧人——寧中暑期大家訪記實七月的夏日早晨迎著一輪朝霞,沐浴著陽光,開始了嶄新的一天。陝南大山裡的暑天天氣變幻莫測,剛才還豔陽高照藍藍的天空,轉眼間就傾盆大雨霧氣朦朧。
  • 告別帕米爾高原
    她回頭再看了一眼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坯房,深深對著這片大山鞠了一躬,道了聲謝謝和祝福。  現代文明行進到帕米爾高原深處時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世代生活在這裡的柯爾克孜族牧民直到2007年才點亮屋裡的第一盞電燈,水泥公路的修建還在一年之後。喀喇崑崙山的重重山脈,將不少柯爾克孜族牧民的居住點切割成碎片,撒在溝壑深谷間。它阻斷了交通,也阻斷了發展。
  • 全國「最美護林員」:大山深處護林人
    34年紮根大山,慶元吳曉青榮獲全國「最美護林員」稱號——大山深處護林人 34年來,慶元林場隆宮林區主任吳曉青堅守在大山深處,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只為守護好這片鬱鬱蔥蔥的山林。在不久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全國「最美護林員」名單中,吳曉青榜上有名,他也是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護林工作者。
  • 可別被這些大山嚇到!
    說到貴州,很多人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個印象便是「山多」,「山多」往往又和「閉塞」相聯繫,也導致了其他省份對貴州的誤會。苗嶺貴州影響範圍最廣的山脈苗嶺是雲貴高原南部的主要山脈,位於貴州中部,西起貴陽,東至雷公山,橫亙都勻和黔東南,對貴州影響範圍較廣,哺育人口較多,因此也常作為貴州的代稱。
  • 平壩:高原的江南_光明日報_光明網
    平壩縣委領導參加上安村紅十字健康新村修建奠基儀式 平壩縣是雲貴高原上的「山間壩子」,地多平曠、位處黔中腹地,是從貴陽通往龍宮、黃果樹、織金洞等國家級風景區的樞紐通道,素有「西部黃金通道、黔中文化走廊、雲貴高原江南」之稱,因有保存良好的「大明遺風」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屯堡文化之鄉」和「中國屯堡文化研究基地」。
  • 散文《大山深處》李勇
    散文 大山深處,人煙稀少,森林覆蓋面積也超過了百分之八十。山高林密,鴉雀無聲,自然比不了城市中人歡車鳴,也比不了鄉村中雞鳴狗叫。我跑到這大山中十餘載,過慣了獨來獨往的日子。聽慣了風蕭蕭,樹葉沙沙之聲。白天是抬頭看太陽,低頭看油井,晚上則是抬頭看明月,低頭思故鄉。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我也是獨居山頭,左右無一人,即是總司令,也是一小兵。既沒有威虎山的氣勢,更不是座山雕。
  • 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這個「家」已經安在這座大山裡60多年了。「崢嶸歲月鑄軍魂,人拉肩扛創偉業」。1960年冬,第一代圖庫人迎著刺骨寒風拉開了圖庫建設的序幕,把青春獻給了第一代圖庫建設事業。沒有住房住帳篷,沒有自來水就鑿冰化水,沒有電就點燈照明,沒有工具就人拉肩扛。
  • 山西長治「井底村」,與世隔絕近千年,人稱太行深處「小江南」
    近年來伴隨著古鎮熱的景象,古村也緊跟其後火了起來,大多數人們對於古村固有的印象都是一處年代較為久遠的,較為封閉的,相對落後的村莊;之前有人留言說我危人聳聽,古村有什麼好稀奇的,中國之大,遍地都是古村,如果真要去深究的話還都有個百十來年的歷史;但其實古村並不是大家印象之中固有的那種落後的,封閉的,留不住年輕人的固有印象;真正的古村是歷經歷史的摧殘文化不曾斷更
  • 雲貴兩省是如何納入中國版圖的?歷經1800年艱辛,國人都應該知道
    雲貴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也中國風景最美的地區之一。雲貴高原的範圍西到橫斷山,東到雪峰山、南到紅水河、北到長江,包含雲南和貴州的全部,以及湖南、廣西、重慶、四川、湖北的部分地區。而這裡主要說的是雲南和貴州兩省。雲貴地區納入中國的版圖並沒有其他內地一樣順利,在歷史上不斷反覆。本文就是大概介紹一下這段歷史。
  • 雲南大山深處的神仙羊肉,藏在百年老宅,一周只賣一天
    ,一直沒有空閒時間跑一趟,最近天冷正是吃羊肉火鍋的好時機,一群人圍著熱騰騰的鍋大快朵頤,想來是一本滿足~這座建了百年的老房子供養了至少六代人,奶奶現在已經是四世同堂了,房子從奶奶的爺爺輩就建起來了,即便現在已經蓋了新房,這座老房子也捨不得全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