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漸近,許多人家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一道菜:腊味。尤其是在老廣的飲食結構中,廣式腊味佔據了重要一席。在由湖南、四川、安徽等組成的腊味各大「門派」裡,廣式腊味為何能獨步江湖?
廣州是一座包容性極強的城市,所以對於在這裡打拼的人來說,每一份腊味都飽含媽媽的味道,更代表一種思念,仿佛腊味一入口,鄉愁就解了。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俊
家家曬腊味是南中國的盛景
《舌尖上的中國》這樣描述:「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腊味在南方更為多見。起初,交通不夠便捷、物質不夠豐富,製作腊味主要是為了讓新鮮肉類在潮溼陰冷的天氣裡更易保存,在春節可以拿來款待客人,過了年以後依然可以有肉吃……最後卻獲得了不同凡響的美味。到了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通勤條件大大改善,對腊味的愛卻絲毫未減。
大約在冬至到春節之間,南中國的家家戶戶,尤其是鄉村地區都忙著買肉、洗肉、醃肉、燻肉、曬肉,最後齊齊掛在自家院子的空曠地,或者家中高高的房梁上,這幾乎就成了一大盛景。如果誰家掛得更多,就會惹來羨慕的眼光。
在城市裡,人們雖然沒條件做,但也在專注著吃。
廣式腊味「甜潤」讓人難忘
毫無疑問,腊味在老廣們的飲食結構中佔據了重要位置,不僅在置辦年貨的時候可以饋贈親友,日常吃飯更是少不了臘腸的加持。
整體上,廣式腊味分為紅臘和白臘。珠三角地區以紅臘為主,最大標誌就是在醃製肉的過程中加入了醬油,這樣就有了醬香味,色澤偏深紅。
粵北地區更流行白臘,鴨、魚都可以入腊味,製作講究原汁原味,偏清香。
更有意思的是,老廣飲食喜歡溫潤,對味蕾的刺激並不熱衷,這和他們為人的踏實、不張揚的性格如出一轍,他們對腊味的要求也是一樣。
所以廣式腊味不同於其他腊味的最大特色是「偏甜潤」,這是因為肉在醃製調味時加入了酒,所以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酒香。 而在順德這些傳統魚米之鄉,人們則喜歡在北風起時曬魚乾,陽光充足時,魚乾滲出誘人的油脂,折射著光澤。
腊味煲仔飯最經典
腊味飯是廣式腊味最經典的吃法之一。它的主體是身段修長的廣式臘腸和絲苗米。這個影響力太大了,以至於倘若一個新廣州人沒有吃過腊味煲仔飯,那就是你自己的錯了。
「廣州的街巷裡,天氣一旦轉涼,腊味店就會排起『嗷嗷待哺』的長隊,店門口會擺著讓人看得見火的爐灶,每個灶眼上都坐著一個煲,桌椅布置得很簡單,充滿市井味,似乎隔著煲,我們都能聽見米飯被炙烤的聲音,那是令人食指大動的鑊氣。」
臘腸、臘肉、臘魚切成小片,加上幾根菜心,在蒸煮之後就出爐了,腊味的汁液滲入米飯裡,吃之前用勺子把米飯拌勻,面對濃香撲鼻的誘惑,人已經等不及了。
腸衣薄如紙,咬落臘腸的感覺是鮮爽香脆,鹹中帶甜,有陣陣酒香,頗有嚼勁,可口極了,直到把最後一粒飯吃下去,才算心滿意足。
除了街邊小店,在惠食佳之類的粵菜餐廳,會吃的老廣也多半會點上一份腊味煲仔飯。在秋之風、皇上皇這樣的腊味專賣店,買一包臘腸自己回家煮煲仔飯,或者和芥蘭等同炒,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