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回應
十年前,我們收到的網際網路公司的邀請函上,通常會有一句「我們希望成長為一家受人尊敬的網際網路企業」。因為這句話出現的過於高頻,以至於我們把這當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式和客套。
但十年後的這個午後,看著美團關於大數據殺熟的回應,我居然開始懷念起了那個追求理想在乎體面的年代。美團的回應,不僅不夠真誠,還在偷換概念。
事情的緣起是,近日,自媒體「漂移神父」的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文章引發熱議。大數據殺熟再次被搬上了臺面。文章講述作者發現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常點的一家店鋪,配送費由2元漲至了6元。在向客服投訴後,配送費降至4元,然而非會員的帳號顯示依然是2元。後續美團客服回電作者,表示補償十元紅包,並將帳號提交給技術查找原因,但截止原文作者發稿並沒接到任何處理結果。作者還發現,這種情況不是「個案」,幾乎所有外賣商戶,會員帳號的配送費超出非會員配送費1至5元不等。
網友態度
這件事在全網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微博熱搜都幹到了前十。我這裡找了一些網友的評論,其中不乏別的內容爆料,大家一起來看下。
美團平臺商家:
會員價格不同:
滿減活動不同:
平臺吃三方:
可見廣大網友也是深受「大數據殺熟」的毒害啊!
有時候還挺疑惑,程式設計師是不是正在成為新的崛起的力量,在統治這個世界。但不可否認,數據和算法成為更有力量的工具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羸弱也可能變得更加隱蔽。
1、大數據殺熟並不準確,大數據宰客更熨帖
其實大數據殺熟,是一個通俗的說法,並不準確,更貼切的應該叫「大數據宰客」。既然是宰客,就不會刻意區分什麼「生熟」,判斷的核心依據是用戶對價格敏感程度。對價格越敏感的用戶,越不容易被宰,反之,對價格越無感,越被平臺喜歡。
價格不同
為此有人專門採訪了資深的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在溝通中,大家普遍表示,大數據殺熟其實就是用戶畫像、用戶行為分析的一種隱蔽的、不道德的技術行為。現在我們都知道,網際網路公司手裡掌握著海量的用戶信息,這已經是個公開的秘密。而前面說的用戶畫像和行為分析,也已經是大數據分析領域非常成熟的分支了,只要有足夠多的數據和適當的挖掘方法(並且根本不用很高深的算法),就很容易將用戶界定為「熟客」還是「生客」,然後決定要不要「宰」。
換言之,之所以會出現大數據殺熟這種現象,根本原因是網際網路公司能夠得知我們在網絡上的一舉一動,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1、通過在H5頁面、App、小程序內埋點收集用戶的點擊流;
2、採集我們註冊時填寫的基礎用戶信息、手機機型信息、精確定位信息等;
3、採集所有的交易數據(訂單、優惠券、會員等);
4、甚至可以獲取到其他來源的信息,如瀏覽器歷史和Cookies等;
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通過企業內部預先設定好的維度和算法,將用戶抽象成定性或者定量的標籤集合,形成的就是技術領域的用戶畫像(profile)。一套成功的用戶畫像系統可以勾勒出用戶高層次的方方面面的屬性,以電商領域為例,一個用戶的畫像中除了包含基礎人口統計學標籤之外,還會包含消費品牌偏好、品類偏好、下單時間特徵、消費檔次、優惠券/積分使用偏好、活躍度/流失傾向、黃牛傾向等等數十到數百個維度的標籤。用戶在企業的後臺是絕對數據化的,因此非常方便網際網路巨頭們對每個用戶都自動化地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決策。
用戶畫像
並且隨著實時處理技術在近幾年的突飛猛進,用戶畫像在網際網路巨頭的後臺裡是可以隨著我們的一舉一動而在亞秒級別內發生變化的,也就是說殺熟動作是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用「緩存」來應付是說不過去的。美團之所以這麼措辭和回應,是因為他們覺得大部分用戶不懂技術,可以輕易地被搪塞過去。
2、為什麼說美團宰VIP用戶的產品策略很短視?
但具體到美團對VIP會員殺熟這件事上,反應出的還是美團產品策略的短視和愚蠢。既然用戶都已經購買了VIP會員,就表明他想長期使用這個服務,並且願意為這個「便宜」付費。也就是說,這樣的用戶,已經是粘性極高的用戶了,平臺應該對他們表達更高的善意,又何必對他們再砍一刀呢?
美團產品策略的失心瘋在於,他們認為購買了VIP會員的用戶既然付費意願更高,那麼就可能更容易被宰。但產品經理和技術可能忘了一點——會買VIP會員的大多其實也是價格敏感用戶,希望買了之後得到的優惠更多,平臺方是篤定利用用戶信任這一點來宰客的。但同時,用戶只需要用最簡單的交叉驗證就能讓平臺露出馬腳。這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而我們日常聽到的智能推薦,和大數據殺熟的技術基礎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利用用戶畫像——智能推薦會綜合考慮用戶的各類偏好,給用戶呈現Ta可能感興趣的商品,提高用戶購買慾;大數據殺熟是挖掘用戶對平臺的依賴程度和消費習慣,試圖在定價層面從用戶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動機不純。
殺會員
3、面對大數據宰客,作為消費者我們如何反擊
面對網際網路公司的大數據宰客,我們是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呢?當然不是。
核心思路就一點,既然網際網路公司大數據宰客是以用戶畫像和行為分析為基礎的,那麼如果反殺熟,很簡單,那就儘量讓網際網路公司拿到假的用戶畫像。
還是以電商類平臺為例,可以不定期地在購物車、收藏夾內加入一些自己實際並不感興趣的條目,讓用戶畫像後臺無法精準地判斷在哪個方面下手宰你。另外,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集中使用優惠券下單,如果沒有優惠券,則不下單,就是構造一個自己是極度價格敏感用戶的畫像,這樣平臺為了增加轉化率,不僅不會自動提價來殺熟,還會把補貼更多地發送給你。
大數據殺熟
算法主導下的平臺,往往就像「渣男」,你對它越好,它越是宰你。但你越是對它愛答不理,它就會為了活躍度、留存率這些數據和指標,想盡辦法討好你。這到底是人性在算法下的扭曲,還是道德在利益前的淪喪,我們不得而知。
還有一個更簡單粗暴的粗暴,就是在不使用時直接卸載APP,並且不保留任何用戶數據,等需要時再重新裝回,用完再繼續卸載掉。說白了,就是將自己偽裝成流失傾向非常大的用戶,平臺一般都會非常顧及留存率,會加大優惠力度來挽留你。比如陰陽師,就是個「殺熟」的典型,如果每天都氪688,肯定越氪越非,但是卸載十天半個月之後十抽出SSR概率甚大。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被大數據宰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找其他人用同樣的APP進行同樣的操作,來驗證。
現在,關於網際網路壟斷的討論很多,作為普通用戶,我們希望網際網路公司能有好的發展,在提供好的服務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的隱私。但在這種風口浪尖,美團提供了一個很惡劣的樣本。在用戶對美團的行為發出質疑後,美團給該用戶退了錢,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那些沒發聲的用戶呢,美團既然能測算出一個用戶的損失,其實就有能力測算出更多用戶的損失,因為這背後都有算法和數據支撐。
對此你們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