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大寧劇院舉行了一場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廈門閩南大戲院力推的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裡情》將通過中演院線進行全國巡演的消息,而演出的首站即為上海灘。
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盧凱望、中演演出院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廈門閩南大戲院總經理張利、上海中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麗清女士、上海中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倚天先生、上海市福建商會秘書長黃仁輝先生等出席見證。
該作品由中國首個專業民間舞藝術表演團體,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集體創作,圍繞閩南人的「厝」,即「老屋」、「家」的概念,將閩南風土人情嵌入舞蹈詩中,將地方藝術特色與舞蹈、音樂和舞美相融合,展現出一幅親切美好的閩南民俗風情畫。此番演出開啟了閩南大戲院、上海大寧劇院所屬的「中演院線」與地方協作推廣優秀民間藝術走向市場的合作新模式,8月25-26日將在上海大寧劇院登臺獻演兩場的消息一出,吸引了眾媒體及嘉賓的極大關注。
央地合作推出新模式:中演院線領航「走出去」,廈門「小白鷺」成首批受益者
作為國內演出龍頭企業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的精英團隊,中演院線在各地劇院經營管理方面堅持嘗試各種體制和手段的創新,以央地合作的模式進行品牌化、產業化管理,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為各地引進國內外一流演出項目、打造國際化的精品劇院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運用自身渠道優勢,將地方藝術輸送出去,發揚光大。
隨著廈門市乃至福建省功能最全、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演出場館——閩南大戲院的開幕,紮根閩南多年的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找到了一個新舞臺。在小白鷺新劇《沉沉的厝裡情》問世伊始,閩南大戲院便開始和「校團合一」的廈門藝術學校、廈門「小白鷺」探索新的深度合作模式,而不僅僅是提供場地安排演出。最後,藉助閩南大戲院所屬的「中演院線」的平臺,《沉沉的厝裡情》得以推向全國巡演,將閩南文化之精粹推廣至全國大江南北。經過高效的接洽,「小白鷺」北行的第一站選在了傳統與現代深度融合、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大上海,棲息地則為與閩南大戲院屬同一院線的大寧劇院。此次合作開拓了央企利用自身硬體平臺推廣地方藝術的先河,而福建商會等民間力量的加盟更擴大了演出的社會影響力。中演院線副總經理盧凱望在發布會上對這一模式表示了肯定與讚賞;廈門市委宣傳部及廈門市文廣新局的相關領導出席新聞發布會,會上熱情致辭,對「央地合作」新模式推動地方文化走出來表示了支持和認可,對「小白鷺」帶動閩南地區文化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表示讚賞。
地方藝術發展與交流開啟新篇章:風情舞蹈打出情感牌,小白鷺舞出大未來
(1)月是故鄉明,《沉沉的厝裡情》呼出遊子心聲
《沉沉的厝裡情》由序和四個場次構成,分別是:海的子民、青梅往事、良辰錦時、海岸人家、故鄉月明,故事由「畫外音」娓娓講述,女主角是「我的阿嬤」阿月:從小愛看木偶戲的阿月,與木偶戲班的演員阿明相識了,情竇初開的兩人,懵懂地相戀。成親的那天,村民們為新人送上了吉祥的祝福。後來,出海去的阿明一直沒再回來,阿月獨自持家,養育兒女。每逢月圓,阿月都會去碼頭邊等候,盼望親人再團圓……舞臺上,女主角阿月一生的各個階段,從少年、初戀、新嫁、持家及至老去,正是無數閩南女子勤勞、隱忍的一生的縮影。
當舞臺上喊出「回家吧」,觀眾席上便出現「催淚彈」效應,喚起了人們心中那份最本真的情感。全劇沉浸在對「回家」、「團聚」的渴盼之中,撩撥起每個人心中的鄉愁,隱含著對海峽兩岸血脈親情的呼喚。
這部作品曾在北京舞蹈界引發了「精神地震」,被稱為近年來舞蹈界不可多得的一部「講人話、述人情、接地氣的好作品」。
(2)閩南味、「古早風」,舞蹈詩再現海峽風情畫卷
作為一部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裡情》對「風情」的展示,主要通過兩個手段來完成,一是通過舞蹈創新,直接呈現眾多的閩南地區鄉土風情和民間藝術形式,如婚俗、布袋戲、掌中木偶、高甲醜、南音、閩南民謠、閩南功夫茶等等。《沉沉的厝裡情》的編導巧妙地運用了眾多寶貴的傳統藝術,使得該劇舞蹈有了創新型的突破。第一場《觀戲》觀的是福建省著名的布袋木偶戲。舞蹈詩沒有簡單地再現木偶戲,男女主人公都是戲迷,兩人對木偶的共同愛好,讓他們情竇初開,編導進而讓木偶變成人形,讓人形以高甲戲的動態穿插於兩人中間,最後成為他們愛情的牽線人。
風情展示的另一個手段是通過充滿濃鬱的當地風格的舞蹈語言,對閩南地區兩大傳統民間舞,拍胸舞和錢鼓舞,進行了創新性的發揮和升華。生動而鮮活的民間舞蹈語言,不僅具有相當強的「民間」意味,同時也在編排中努力凸現審美性,讓本來已經脫離原生意味而高度抽象了的舞蹈語彙又具有了強悍的表現張力。《沉沉的厝裡情》把「拍胸舞」當作全戲的主題動作,從序中就開始出現,到第二場阿月與阿明成親時,「拍胸舞」再次出現,形成了歡舞的熱烈場面。加上匯總在這一場面中各種民俗象徵物:甘蔗的「甜甜蜜蜜」、豬腳的「順順利利」,以及讚美勤勞的「火鼎公婆」、「鋪紅氈」、「過火盆」等,讓婚慶充滿歡樂與吉祥。如此歡舞,風情萬種,次次公演皆能贏得滿堂喝彩。
發布會上,「小白鷺」的崔勇校長攜主演李鑫(阿明扮演者)、吳雨薇(少年阿月扮演者)、卓然(老年阿月扮演者)亮相,並當堂展示了演出的部分精彩片段,包括朝花、網織、船歌、拾海等。
(3)藝術需要堅守,「小白鷺」舞向大未來
《沉沉的厝裡情》是建國以來,廈門乃至閩南地區唯一一臺圍繞閩南文化和閩南風俗,以閩南人情感為根基原創的舞蹈詩。該劇的創作者,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前身是1993年建立的我國第一個專業民間舞藝術表演團——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該團以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濃鬱表演風格和獨特的閩南地方特色頗受好評,曾34次出訪國外,獲得無數讚譽。
在一些歌舞團忙著炫技、忙著打造越來越華美的服裝和舞美時,「小白鷺」的樸實無華卻如同一股清風撲面而來,喚醒了人們心中那份最本真的情感。據介紹,《沉沉的厝裡情》自2012年10月首登臺至今,已出演將近八十場,其舞蹈「情感牌」打出了水平,次次公演,次次皆是滿堂喝彩,已獲得第五屆福建省藝術節音舞類金獎,並將在本次巡演的同時,衝刺文華大獎及荷花杯。
劇院聯盟合作啟發新探索:海峽風情與海派文化熱情交杯,舞出新時代火花
作為這次《沉沉的厝裡情》全國巡演的首站,「小白鷺」飛舞上海灘演出意義非凡。該劇以濃濃的閩南風情、海峽特色,接受上海市民的藝術檢驗,海峽風情與海派文化將因此熱情交杯、交融輝映。此外,《沉沉的厝裡情》在大寧劇院的演出更加深了劇院間的交流與合作,對劇院聯盟合作、輸送當地藝術啟發了新的探索方向。
中演院線副總經理盧凱望在發布會上向記者透露,此次將《沉沉的厝裡情》送到上海演出是中演院線與廈門地方合作的大膽嘗試,也是院線為地方演出文化精品向外推廣的新突破,開啟了中演院線作為文化央企與地方合作的新模式。
中演院線副總經理、閩南大戲院總經理張利對這一新模式充滿了信心,表示今後還將探索更多院線與演出團體、劇院與演出團體之間以及劇院與劇院之間的藝術推廣合作新模式。上海中演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大寧劇院負責人在發布會上向記者表示,此次《沉沉的厝裡情》與中演院線的合作也為大寧劇院打開推廣節目的新思路。大寧劇院立足當地,一直致力於推廣本地優秀藝術院團的演出「走出去」,在這次與閩南大戲院及「小白鷺」成功合作後,今後也將根據這一成功案例,藉助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中演院線的渠道優勢,採取「央地合作」的模式,將上海本土文藝演出精品推往全國,在豐富上海觀眾的文化藝術生活的同時,更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最終達到推動民間、民族文化走出國門,推動文化發展、繁榮與共享的目的。
在主辦單位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以及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運籌帷幄下,廈門藝術學校、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廈門閩南大戲院、上海中演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大寧劇院等承辦單位將《沉沉的厝裡情》發布會辦得有聲有色,閩南的文化藝術有著顯著的地域特色,與惠安女、拍胸舞等經典元素相關的精彩內容在發布會上均一一展示,引起現場連連驚嘆聲。中演院線引領地方院團「走出去」獲得一致讚賞,中演院線旗下閩南大戲院與大寧劇院這次的聯手合作,促進了「海峽風情」和「海派文化」的熱情交杯,相信今後全國各地將有更多同類合作陸續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