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的一位巨匠,和其胞兄魯迅一起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說是不亞於魯迅。
但是,周氏二兄弟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魯迅在逝世後,尤其是解放後,其地位簡直被神化了,而周作人卻由於在抗日戰爭時期附敵當了漢奸而遭世人唾棄,晚年生活也是在「窮、病、鬧」中悲慘度過的。
周作人為什麼能夠成為漢奸?除了本人性格外,其實還和一個女人有關!
1885年1月,周作人出生在浙江紹興都昌房口周家。與魯迅一樣,周作人在家鄉的私立學校書店(三威書店)接受傳統國學教育。
1901年,受中國新學思潮的影響,周作人赴南京就讀於江南海軍學院。他負責輪班工作(海洋工程;海洋工程)六年。那時,專業科目都是英語,所以他在英語方面有相當的基礎。後來,他被政府資助的學生錄取,並與哥哥魯迅、朋友徐守上(紀夫)等在日本留學。
1906年,周作人到日本後,先學日語,後學海軍技術,最後學外語。他出國學習「建房」(土木工程)。抵達日本後,他先學習日本政法大學的預備課程,然後在東京教育大學學習希臘語,學習探險等文學經典(蘇格拉底學生色諾芬的作品)。下課後,他還去神學院學習希臘福音書原文。下課後,他與魯迅一起翻譯出版了著名的外國小說集《一》和《二》,這兩部翻譯的作品主要是關於東歐弱勢民族的文學,包括王爾德等著名學者的名著,但第一版只賣了20多冊。
1911年,周作人從日本回到中國。1912年,任浙江省教育廳督學半年,後調到浙江省第五高級中學教英語四年。
周作人一生研究日本文化50多年,獲得了日本文學思想的精華。錢立群指出,周作人的散文有一種「情」(調)、「味」或「境界」,這種「情」(調)、「味」或「境界」只能是意味深長而難以傳達,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藝術生命。它與日本文化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周作人的散文更接近日本。而這種難以表達的情感或境界就是「物質的悲哀」。
周作人的文章,字裡行間,深淺不一的感情總是充滿著淡淡的「物哀」思想。日本文藝中的「悲之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悲之美」。哀傷只是「物質哀傷」中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所蘊含的同情意味著對他人哀傷乃至世界哀傷的共鳴。在不同層次上,「物質悲哀」可能是對悲哀的消化、超越或深化。正如葉維渠所指出的,這種變化無常的哀傷和變化無常的美,是日本「物哀美」的精髓。
周作人在情感處理、反諷修辭運用、語言風格等方面都受到日本美學經驗的一定影響。與此相關,他形成了一種類似日本傳統文學的風格,以平淡的方式書寫著個人的閒適、孤獨和不公,玩弄著人生的苦味。其實,他似乎有閒無時,不僅從閒到輕愁,還藏在閒的背後無限憂傷;他不是為了體驗生活的靜謐,甚至是為了享受靜謐,而是經常通過創作來解決孤獨、憂傷,這與日式不同。
如果周作人不做漢奸,他就會像他的哥哥魯迅一樣成功,受到世人的尊敬。但這畢竟是一個假設。
1937年,北平淪陷前後,文人墨客開始南下,北大、清華也宣布南下。但周作人從未在南下的隊伍中露面。當時,周作人是北京大學教授。許多關心中國文化前途的朋友和有識之士寫信或在報紙上撰文,希望周作人南下。不過,周作人並沒有南下,為下半場的羞辱埋下了伏筆。
1941年10月起,周作人兼任東亞文化協定主席。1943年6月起任華北綜合調查研究所副所長。1944年5月起任華北新聞社經理、報導協會理事、中日文化協會理事。
1945年12月,抗日戰爭結束後,周作人在北平被蔣介石國民政府以叛國罪逮捕,押解到南京受審,被關進虎橋監獄。1946年11月6日,高等法院判處他14年監禁,1947年12月9日,他被減為10年監禁。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接任中華民國總統,在共和國會談中下令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