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無論衣食住行還是教育娛樂,都會得到方方面面很多的幫助。所以,人生在世,應當心懷感恩,回報社會。那麼,一個真正懂得感恩的人,到底應該怎樣做呢?朱柏廬《治家格言》裡有句話,說到了點子上,值得大家好好領悟。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對人施了恩惠,不要記在心裡,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記在心。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前半段的意思是:如果幫助過他人或給過他人好處,不要老是念叨,更不能要求回報;後半段的意思是: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湧泉相報,不要飲水忘源,更不能過河拆橋。
為什麼說要「施惠勿念」?首先,一個人在人世間得到的恩惠要遠遠大於所施之惠,所施之惠不足掛齒,不值得念記。
一個人從襁褓嬰兒到成家立業,一路走來,會得到親朋好友的很多關愛。立身社會,為他人做一點好事,哪裡值得津津樂道呢?
其次,施人恩惠而常常提及,要麼是沽名釣譽,要麼是以圖回報,這都是人生格局低下的表現,是不可取的。
《菜根譚》有言:「為善而急人知,善知即是惡根。」
一個人做了一點善事就急著讓人知道,證明他做善事只是為了貪圖虛名的讚譽,這種懷著個人目的才去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的同時就種下了偽善的禍根。
清代詩人馮班在《鈍吟雜錄·家戒》一書中也說:「為惠而望報,不如勿為,此結怨之道也」。
給予別人恩惠卻又希望得到別人報答,還不如什麼都不給,這樣反而會因此與別人結下怨恨。
其三,如果一個人做了一點好事就希望別人感恩戴德,倘若別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達成自己的願望,那勢必會導致自己內心的失落,會感到憤憤不平。這無異於沒事找事,自尋煩惱。
相反,如果認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就不會有吃虧的感覺,就會越付出,越充實;越付出,越快樂。
總之,一個人要塑造自己「為善不欲人知」、「有德不必望感」的品格,這是道義的要求,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為什麼說要「受恩莫忘」?中華傳統美德一直強調「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可以說,「受恩莫忘」、「知恩圖報」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是人生最大的擁有。每個人都要常懷感恩之心,常行施惠之善。
父母之恩不能忘。「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養育之恩情深似海。一個人一定要及時盡孝,不能「子欲養而親不待」。
特別是父母年邁的時候,一定要履行好養老的職責和義務。「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對父母沒有感恩之心、不盡撫養之責的人,連禽獸都不如。
夫妻之恩不能忘。家和萬事興,沒有一個和睦的家庭,什麼事情都辦不成。每一個人都應該對家庭感恩,成功人士更不能例外。因為成功人士的背後,都站著他的另一半。
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做人千萬不能做「陳世美」,不能做「白眼狼」。昔日的山盟海誓,言猶在耳,豈能說忘就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豈能如一塊抹布,用完就丟?
師長之恩不能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沒有老師領進門,哪有知識和技能?
推而廣之,對一切關愛過自己的人要感恩,而努力像他們一樣去關愛他人。
可以說,知恩感恩、報恩施恩是傳遞人間真愛最樸素的方式。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不僅是智謀出眾的名相,更是知恩圖報、言而有信的君子。
如今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給每個人都創造了大為可為的廣闊天地。一個人生活在這樣的太平時代是何等幸運,理應對祖祖輩輩感恩,對偉大時代感恩。
感恩無處不在。如果我們身材健康,沒有疾病,我們應該對生活感恩;如果我們從未嘗過戰鬥的危險、逃亡的苦難,我們應該對社會感恩;如果我們銀行裡有存款,錢包裡有票子,我們應該對政府感恩;如果我們父母雙全,孩子長進,我們應該對家庭感恩;如果我們所在的單位效益好福利好人際關係好,我們應該對單位感恩……
在感恩的同時,更應該盡己所能回報社會。這樣就會讓全社會凝聚起更多的正能量,讓人世間充滿更多的歡樂和歡笑。
結束語:「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一個真正懂得感恩的人,都擁有這種智慧。他們總是長存感恩之心,總是保持感恩心態,積極樂觀,豁達大度。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自己的所得總會感到滿足,不會動不動就挑剔;對自己的所失也會處之泰然,不會動不動就失落;對自己的任何付出也會感到應該如此,不會動不動就就期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