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進入口腔,作用於身體。茶有百味,飲茶者總有自己喜歡的味道。俗話說「茶,適口者珍」,就是這個道理。
白茶,六大茶類中的一種。不揉不炒,製作步驟簡單,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的本味與營養物質。
對於它,有人愛之深,飲白茶藏白茶;有人則不懂欣賞它的美,認為白茶味道清淡,無高揚的香,無特殊的韻。
我是愛白茶的,新茶口感清甜,老茶醇厚順滑。在新與老的轉化中,可以感受到時間的變化,歲月的積累,感嘆自然的神奇魔力。
白茶的滋味雖沒有其他茶那般特點突出,但在平淡中展示著內含的強大力量,當你喝懂這杯白茶,就會被它吸引。
01
白茶起源於何時,如何而來。關於白茶起源的考究從白茶市場逐漸走高開始就從未停止過。
茶,在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從樹種到製作,都在發生著極大的改變。古籍中的文字雖然可考,但也要經過一番細緻鑑別。
① 陸羽《茶經》引用《永嘉圖經》中記載:永嘉東三百裡有白茶山。有人認為此山指太姥山,但是因為缺乏考證資料,並沒有太多參考價值。
②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寫道: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
此處,提到「白茶」一詞,但從後面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此「白茶」並非我們現在所說的白茶,這與蘇軾所說的「峨眉雪芽」一樣,更像是偶爾變異的白化樹種。
③ 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中稱: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這是目前比較認可的關於白茶起源的記載,描述已與現在的白茶製作相似。但是,田藝蘅為浙江人,他所說的這種茶是否是現在福鼎、政和的白茶,也無從考證。
④ 「福寧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綠雪芽」,這是在萬曆年間《廣輿記》中的記載。綠雪芽是太姥山鴻雪洞的一棵百年古樹,是白毫銀針的始祖。但是「綠雪芽」白茶還是綠茶工藝製作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白茶的起源,至今沒有明確的說法。甚至有學者認為白茶才是最早的茶類,因為它的製作方式和存儲方式更適合人類始祖文明時期。這種白茶,更多的是指一種晾曬工藝,對產地和樹種沒有特殊要求。
02
簡單梳理現代白茶概況。
① 分類:白毫銀針(白芽茶)、白牡丹、貢眉、壽眉(白葉茶)
白毫銀針:單芽;白牡丹:一芽一葉或一芽兩葉;貢眉:一芽兩三葉,菜茶製作;壽眉:一芽兩三葉。
② 產地:福鼎、政和、建陽、建甌、松溪、浦城。
有專家認為,只有此6地出產的白茶可以稱之為白茶,因為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胺基酸物質,其他產區未發現。
③ 品種: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菜茶(小白)。
以前,常用菜茶的芽頭製作白毫銀針,如今大多用大白茶製作白毫銀針及白牡丹,用菜茶製作貢眉了。
④ 白茶製作工藝:鮮葉採摘、萎凋、烘焙。
福鼎白茶為日光萎凋,政和白茶為陰乾工藝,這也是兩種白茶最大的區別。但是為了適應現代化生產,白茶的製作工藝也在發生改變,使用室內自然萎凋、室內+日光萎凋、加溫萎凋等多種方式。
現代工藝並非完全不如傳統工藝,現代工藝是在技術發展變化的情況下制茶工藝的革新。就如同曾經幾千年中國茶製作工藝的改變,歷史的車輪永遠在滾滾向前。
⑤ 白茶製作過程中,萎凋尤為關鍵。通過萎凋,促進內含物質發生水解和氧化作用,揮發鮮葉的青氣,增加茶的香氣。
高溫烘焙,破壞掉酶的活性,終止氧化作用。同時,促使內含物質進一步發生化學反應,增加芳香物質,減少茶湯的苦澀。
因為白茶工藝不似其他五大茶類,因此茶的香味相對淡一些,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工幹預對茶的影響變小,保留了鮮葉中本身的營養物質和口感。
⑥ 白茶採摘以春季為最佳,春季採摘的鮮葉芽頭肥壯、葉質柔軟,湯水濃厚爽口。白毫銀針與白牡丹只在春季採摘,而貢眉和壽眉則在春秋兩季均可採摘,夏茶品質不佳,也會影響茶樹生長,很少採摘。
⑦ 新工藝白茶:在白茶製作工藝中加入「輕揉捻」步驟,使葉片表面破碎,加強酶促氧化,提升白茶的香氣。
新白茶工藝的出現,與白茶的出口史有關,上世紀70年代,新工藝白茶在港澳地區風靡一時。
⑧ 歐美研究認為:白茶的保健價值高,有抗癌、抗氧化、抑制細菌等作用。許多大牌化妝品都推出了「白茶系列產品」。
via:百味茶集——用心尋找口糧茶。歡迎加入「關乎於茶」茶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