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梭而逝,下周我們即將迎來冬至節。冬至大如年,在農村,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還被作為重要的節日。冬至之後,天地漸寒,人們進入「數九」的寒冬世界;同時,晝夜長短漸變,冬至節當天成為了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
由於冬至的特殊地位,以及溫度、晝夜轉換劇烈,所以,農村諺語認為,冬至節的天氣能夠影響未來的冷暖旱澇,甚至影響到來年的收成。下面,咱就看看農村諺語中怎樣通過觀察冬至的天氣狀況,來判斷明年的旱澇收成。
一: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由於冬至節正是嚴寒時節,落雪是順應了季節和應景,而冬至的當天下雪具有特別意義。老話說得好,瑞雪兆豐年。下雪為生長的作物提供水分支持,充沛的降雪還能將水分保持,供來年灌溉使用。
農諺中認為,下雪為冬至的好天氣。經驗還認為冬至下雪,可能接下來會有頻繁降雪,素有「冬至有雪,九九有雪」的說法。
二:冬至有降雨,夏至發大水。
假設冬至節的當天不下雪卻下了下雨呢,而這會有什麼說法?
在某種程度上,冬至下雨與正常的嚴寒有些違逆,容易形成暖冬。每個人都知其危害,蒸發了土壤中的水分,造成旱情,讓病蟲害越冬,造成來年泛濫,對莊稼收成會有很大的影響。而農諺中認為,「冬至有雨,正月有雨;冬至下雨,夏至發水」,使得來年雨水豐沛,甚至夏季出現暴雨成災。
三:冬至有風冷半冬,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
冬季颳風本來為正常的自然現象,但在冬至節,颳風卻並非什麼好現象。農村諺語認為冬至有風,整個冬天會比較寒冷,當然冷冬不足為奇,也未必是壞事,但是「冬至西北風,來年會幹一春」。
冬至的當天刮西北風,預示著寒冷乾燥的西北風很強大,將溫暖溼潤的東南季風壓制住,很可能造成來年春天乾旱的不利狀況。
四:冬至的晴天與陰天,意義的區別大。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晴,來年陰雨多」,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冬至當天是晴天,則正月裡下雨會比較多,明年的陰雨天氣會也比較多;如果冬至的當天為陰天,則來春可能出現旱情。
由此可見,冬至當天不同的陰晴雨雪,會對未來的旱澇造成影響,其中,天氣晴朗與下雪,可能會導致來年雨水充沛,而西北風呼呼刮以及陰沉沉的天,容易造成來年的旱情。
實際上,這些農村諺語中的所謂經驗,是古代農民在科技不發達年代,對千百年以來氣候與農事的總結,屬於概率判斷,準確性並不是百分百,所以並不過過於相信。而且,這些農村諺語多發源於古黃河流域的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而中國地域遼闊,其它地方並不適合,要清楚其中的適用性。
朋友們,你相信流傳千年的農村諺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