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設備廣泛的應用於生活,「低頭族」「老定族」越來越多,這些人消耗最多的不是電費和時間,而是我們的小頸椎。長時間的不良體態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頸椎的生理曲度發生改變,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這個詞也越來越被人們熟識。
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
擁有比較大的可動性是我們頸椎的特徵,整體頸椎呈輕度前凸,如同一個大大的「C」字型。
人體頸椎的曲度進化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選擇,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是為了適應人體直立行走的需要,彎曲的頸椎,就如同一個減震器,當我們奔跑、跳躍的時候,頸椎的生理曲度會大大的減少頭顱重量對頸椎的衝擊力。
牽拉頸椎的肌肉,就像橡皮筋一樣牢牢的維持著我們頸椎的生理曲度,但因為我們現在工作、娛樂、出行的方式發生了轉變,我們低頭的時間越來越長,所以,我們頸椎後側的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的拉伸狀態,而頸椎前側的肌肉長期處於攣縮狀態,日久天長,頸椎後側的肌群超出了被拉長的極限,出現損傷或彈性降低,頸後肌肉的力量減低,頸椎骨後側在缺乏肌肉拉力的情況下,慢慢出現了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問題。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容易對人體造成的危害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並不可怕,一般多為暫時的形態的改變,真正可怕的是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後從頸椎功能出發對人體帶來的危害。
頸部疼痛。頸椎前後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導致部分頸部肌肉被過度拉伸,從而出現肌肉勞損或撕裂,導致頸部疼痛。手部症狀。頸椎的生理曲度變直,頭部的重量得不到頸椎的緩衝,將加劇椎間盤的磨損,當突出的椎間盤刺激壓迫神經時,很容易引起手麻或手部無力等症狀。頭痛、頭暈等症狀。大腦供血的血管需要從頸椎間孔穿過,當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後,從椎間孔穿過的血管就會被壓迫,導致血管直徑變小,從而產生大腦供血不足、頭痛、頭暈等症狀。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
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為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康復訓練只能暫時的糾正頸椎的生理曲度問題,如果想要從根本上治癒,不再復發,則需要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糾正不良體態。
有效緩解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方法
兩個簡單的方法,從頸椎的生理結構出發,有效的調動頸椎的7個椎體,6個椎間盤,和8個椎間關節。通過康復鍛鍊,可以恢復頸椎前後肌肉的力量平衡,防止頸椎的曲度進一步出現反弓。
收下頜法
坐位、立位、平臥位均可,但要保持頭部處在中立位,不要低頭也不要仰頭,然後下巴用力貼近頸椎。做到極限,堅持6秒,放鬆,此為一次動作。一組為20-30次,每天練習3組。
彈力帶法
坐位或站立位,將彈力帶放在頭後,雙手向前拉伸彈力帶的兩端,頭部處在中立位,不要低頭也不要仰頭,做到極限,堅持6秒,放鬆,一組為20-30次,每天3組。沒有彈力帶可以用雙手代替。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是當下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如果您現在存在這個問題,想要做到科學保頸,不僅需要從自身出發,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正確的體態,同時建議您到德爾康尼醫院康復科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