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事帶3歲的娃來診所看牙。
嚯!這小盆友三顆門牙都齲齒了!
(被逼無奈來看牙的小盆友,弱小又無助......)
檢查後發現,導致他齲齒的「真兇」竟然是——奶嘴奶瓶。
原來小盆友雖然3歲了,但奶瓶癮還是特別大,一直用奶嘴奶瓶喝配方粉、果汁、飲料等液體,結果小小的乳牙就遭了殃......
如果你家寶貝也有「奶瓶癮」,可得注意了!
01
—
戒不掉的「奶瓶癮」,對寶寶危害太大
大人們總覺得寶寶用奶瓶,沒啥大不了的,等長大了,自己就不用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
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寶寶6個月之後就該學習使用杯子,1歲時要停止使用奶瓶。
我國CDC《兒童口腔保健指導技術規範》建議:兒童18個月後停止使用奶瓶,最晚不超過2歲。
所以,不管怎麼說,最晚2歲,寶寶們也要徹底跟奶嘴奶瓶say bye bye啦~
太晚戒奶瓶,真的對寶寶危害特別大!
誘發奶瓶齲齒
「奶瓶齲」是寶寶常見的牙齒疾病,多出現在長期使用奶瓶的寶寶身上,表現為寶寶上排門牙靠近嘴唇面、牙齒與牙齒相鄰面出現大面積齲壞。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因為寶寶過度依賴奶瓶,用奶瓶喝奶、果汁等液體,或者含著奶瓶入睡,會讓奶嘴緊緊貼附於上頜乳牙,再加上長期清潔不到位,發酵的液體滯留在口腔內,環繞在牙齒周圍。
而乳牙的牙釉質比較薄、礦化程度低,表面結構不成熟,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大面積齲壞。
(奶瓶齲齒形成過程)
顏值變醜
寶寶作出吮吸奶嘴這個動作時,他的上頜和舌頭會因為嘴部用力而受到擠壓。
此時,上下排牙齒是無法對齊的,上排乳牙會被向前推、下排乳牙會被向後推;如果寶寶喜歡躺著喝奶,那情況就會相反,下排乳牙就會被向前推。
時間一長,寶寶的嘴唇、牙齒和上下頜骨發育都會受到影響。
對於嘴唇來說,可能會出現上唇上翹、下唇懸掛、外眥下拉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奶瓶嘴」。
對於牙齒來說,可能會影響到牙齒的正常咬合,出現我們俗稱的「齙牙」、「突嘴」「地包天」等情況。
對於整個頜面部骨骼的發育來說,如果上頜骨外凸,會對鼻腔空間形成壓迫,寶寶的呼吸就會受到影響,為了呼吸更加順暢就只好張開嘴,變成我們常說的「口呼吸」,這會讓孩子的顏值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
影響語言發育
說話需要調動面部、口腔的肌肉群。
使用奶嘴奶瓶的寶寶,喝奶時奶嘴長期頂著上顎,會壓住舌尖,阻礙舌尖上抬;而且吸吮方式單一,讓舌頭、口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鍛鍊,時間久了可能會出現說話晚、吐字不清等問題。
容易產生心理依賴
其實,很多寶寶有「奶瓶癮」、「奶睡」等習慣,大部分是我們家長的「不忍心」造成的。
每次寶寶一用奶瓶,就會安靜、心情就好,我們大人就會妥協。
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對奶嘴奶瓶產生一種很強烈的心理依賴感,想再斷掉就會比較難。
02
—
如何戒掉「奶瓶癮」
我們前面提到,從寶寶6個月左右開始,我們就可以慢慢地改變寶寶們使用奶瓶的習慣,最晚不超過2歲就要徹底戒掉奶嘴奶瓶了。
那我們怎麼才能讓寶寶更容易接受這件事呢?
不如試試這幾種辦法。
1 挑個寶寶喜歡的過渡奶瓶
別看寶寶小,他們可都有自己的「審美觀」。
我們在給寶寶挑選過渡型奶瓶的時候,讓寶寶參與到這個過程中。
例如喜不喜歡這個小動物,喜不喜歡這個顏色等等,這樣寶寶對接下來要接受的「小夥伴」好感度也會暴增哦~
2 替換安撫物
大多數寶寶戒不掉「奶瓶癮」,多半是對現在的奶嘴產生了一種極大的依賴感。
我們可以嘗試給寶寶選一個喜歡的安撫巾、安撫玩偶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在更換安撫物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輕拍、擁抱、交流等形式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3 循序漸進地戒
不管是戒什麼,都需要給孩子一個接受和適應的過程,「一刀切」反而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髮育,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來。
例如,寶寶6個月以後,逐漸地加強用鴨嘴奶瓶或吸管奶瓶喝水、喝奶,逐漸地簡化或減少對奶嘴奶瓶餵養的時間和方式的依賴。這種雙重方式的介入,才能有效地戒掉「奶瓶癮」,減少寶寶對奶嘴的依賴。
那不同的年齡段,應該如何循序漸進地戒掉奶嘴奶瓶呢?
大家可以參考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