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除了地域廣闊,民族分布廣,美食的種類也是眾多。簡單的食物在不同的地方就有著不同的叫法,也有著不同的味道,時不時還會引起一些爭議。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餛飩,抄手,扁食,雲吞的區別吧。
紅油抄手
是四川和重慶著名的特色小吃。
此種小吃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抄手在全國各地均有製作,紅油抄手是最為著名的品種之一。
抄手的主料是抄手皮和豬絞肉。以麵皮包肉餡,煮熟後加清湯、紅油和其它調料即可食用。除了芝麻紅油抄手之外還有清湯抄手、蒜蓉抄手(蒜蓉抄手是沒有湯汁的)等。
四川餛飩的包法,與四川人天冷時把兩隻手「抄」在大褂袖籠中取暖之動作十分相似,故四川人慣稱餛飩為抄手。
雲吞
雲吞又稱扁食,是兩廣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的一種,屬於粵菜系。
不同於大部分南方地區的「餛飩」,初期被歸類為餅類之中。 之所以叫雲吞, 是因為粵語中餛飩的發音類似於雲吞。
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雲吞也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外皮以及裡頭的餡料都跟餛飩不同。大小一般以「一口吞」為標準,按照老廣記的標準,一碗標準碗雲吞數量為6顆到8顆。
雲吞是粵菜小吃的一種,初期被歸類為餅類之中。再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南方的「雲吞」亦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跟北方地區的餛飩有一定區別。雲吞與四川人叫的「抄手」、福建人叫的「扁食」相類似,不過用料、外形略有不同。雲吞與蛋面一起煮成的雲吞麵是地道的廣東小吃之一。
雲吞的製法是以雲吞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雲吞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常見為豬肉、菜(如香菜、芹菜)和蔥花混合剁碎並調味而成,也有加入蝦仁、大地魚碎、蛋黃、香菇、馬碲製作的雲吞餡。
廣東雲吞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折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準。雲吞多數是以開水灼熟,加入面和湯成為雲吞麵。亦有隻吃淨雲吞。在香港,亦有部份餐館把雲吞放在熱油內炸至金黃香脆奉客,是為「炸雲吞」,此做法亦在外國流行。
大雲吞皮子,將肉餡放中間,在餡的外圍皮子上用食指沾清水畫個圓,然後將皮子的下沿往上折,使兩個半圓重合,用兩食指沿水跡壓在上面掃一下,使其粘合,再將皮子折合後的底邊兩角在肉餡的下面粘合(一角可以沾一點水,另一角壓在上面捏緊),這樣雲吞就站起來了。
要好吃,需要在每個大雲吞裡加一個蝦仁(用活的河蝦,自己出蝦仁,用一點點鹽和胡椒少許醃一下,出蝦仁剩下的蝦頭、蝦殼可以煮水後撈出,那水用來做雲吞的湯,加鹽、胡椒、無沙紫菜、味精、好榨菜丁、油、小蔥末)。
大雲吞皮子,一般呈等邊梯形,短邊面對自己。小雲吞皮子,左手抓皮子,右手拿筷子或寬冰淇淋棍沾點肉餡,刮在皮子中間,然後捏緊,即可。
餛飩
餛飩是一道中國美食,漢語拼音是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輕聲;粵語:wn3 tn1,音同「雲吞」;山東話:hún dùn;英文名:Wonton、Huntun [1] )是起源於中國的一道民間傳統麵食,用薄麵皮包肉餡兒,下鍋後煮熟,食用時一般帶湯。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越國,生俘越王勾踐,得到許多金銀財寶,特別是得到了絕代美女西施後,更加得意忘形,終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問國事。這年冬至節到了,吳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宮廷內外歌舞昇平。不料飲宴之中,吃膩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悅,擱箸不食。
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裡,她趁機跑進御廚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種新式點心來,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幾個花樣後,終於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放入滾水裡一氽,點心便一隻只泛上水面。她盛進碗裡,加進鮮湯,撒上蔥、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獻給吳王。
吳王一嘗,鮮美至極,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這為何種點心?」西施暗中好笑:這個無道昏君,成天渾渾噩噩,真是混沌不開。聽到問話,她便隨口應道:「餛飩。」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吳越人家不但平日愛吃餛飩,而且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釐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釐米,底邊長約7釐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釐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扁食
扁食是古代對餃子稱呼,江蘇中北部(秦淮河)和福建地區因古文化區域一直保留著叫扁食,也是該地區一直常見小吃。
扁食的俗稱有很多,中國北方和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大部分地區通常稱為餛飩,南方各地區不同叫法居多,四川的抄手,湖北的包面,皖南的包袱,福建,江蘇俗稱扁食、或扁肉,廣東地區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故俗寫作同音的「雲吞」(粵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
但是扁食一詞在河南,山西,江蘇一帶,是對水餃的一種別稱,是餃子最早在河南山西一帶的稱呼。與本文介紹的扁食屬於不同小吃。相傳是藥神張仲景製作,包裹藥材,具有醫療效果。形狀常見月牙等形狀。
扁食(扁肉)為福建和江蘇中北部地區的傳統小吃,北方和長江流域,江蘇南部浙一帶一般稱為餛飩。
扁食又稱為餛飩,各地叫法不同,形狀也不盡相同。
福建霞浦的扁食與福州肉燕做法及其相似,區別主要在皮的原料上,霞浦扁食的皮是麵粉加番薯澱粉,福州肉燕的皮是豬肉加番薯澱粉,皮的傳統純手工做法都是撒上一層澱粉摺疊擀一次,反覆多次,把皮擀得很薄,這樣做出的皮薄而韌,包餡也和福州肉燕一樣,只用薄竹片抹一點餡在皮上,單手攥緊即可,因此霞浦扁食吃的是皮和湯。
總結
【北京】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抄手」有「牽起你的手」之意)
【重慶】重慶稱抄手,重慶東北部的開州區、萬州、雲陽等地稱包面。 [3-4]
【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武漢地區稱呼)、包面(湖北其他地區稱呼)。
【安徽】皖南稱為「包袱」。
【江南】上海、蘇南、浙江等地的吳方言「餛飩」,與粵語發音頗為近似。上海餛飩一般用白開水煮熟,隨後放入雞湯、肉湯或者骨頭湯做成的湯料中,食用時還會根據個人喜好滴入香油或者醬油。在上海餛飩中有時還會裹入香菜或者芹菜。
【江西】俗稱清湯,也有地方稱為包面和雲吞。
【廣東】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故俗寫作同音的「雲吞」(粵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
以餛飩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廣東餛飩的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廣東餛飩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折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準。
【福建】俗稱扁食、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麵皮。
【貴州】俗稱「餛飩」讀KúEN TUEN,白開水煮熟之後,沾辣椒水(辣椒,醬油,蒜,醋,香油,黃豆等)
【臺灣】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臺灣,因此在臺灣餛飩、雲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
【日本】此稱呼傳自中國廣東,沿用廣州話發音稱「ワンタン(wantan)」,寫作「雲呑」。
結語
看似像是一種食物,可是裡頭的文章卻大有名堂。我想,這就是美食的魅力吧。簡單的食材卻有各自的特色,那麼大家快去嘗試一下吧。
省點,使人們花對每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