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區竹園村:大莢豆拓寬群眾增收路

2020-12-27 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掌上曲靖訊(曲靖日報特約記者 尹路倉)馬龍區納章鎮竹園村以助農增收為主線,在發展好烤菸、玉米等傳統產業的同時,結合土地、水利、氣候等資源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探索致富新路子,積極發展甜脆大莢豆等為主的蔬菜產業,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路。

時下,納章鎮竹園村的田間地頭鬱鬱蔥蔥,隨處可見一片片翠綠的大莢豆,足足有2米多高的豌豆藤蔓上掛滿了鮮嫩的豆莢,群眾正忙著採摘豆莢。「從2017年我家就開始種植豌豆,當年種了四五畝,毛收入有三四萬元,已經種了四個年頭,到現在已積累了一些種植經驗。今年我家又種了16畝大莢豆,現在已經賣了3萬多元,賣十多萬元沒有問題。種植豌豆每畝的成本在5000元左右,除去成本、人工費等每畝的純收入可以到四五千元,種植豌豆要比種烤菸好,投入小,省工,效益還可以。」納章鎮竹園村村民陳水英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據了解,以前外地種植大戶到竹園村裡發展大莢豆種植,陳水英就到基地打工,她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種植技術,在學到技術後,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種植大莢豆,沒想到第一年種植就取得了不錯的收成。然後,逐年擴大種植面積,從原來的三四畝擴大到了十幾畝,每年僅靠大莢豆種植就能收入好幾萬元的收入,她家靠種植大莢豆走上了致富路。近年來,甜脆大莢豆等蔬菜種植已逐步發展成為竹園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產業之一。為確保種植戶增收、農業增效,該鎮加大農業技術服務指導,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進行指導。同時,積極引進種植大戶建立基地發展甜脆大莢豆種植,群眾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學到了種植技術,並通過基地帶動群眾發展甜脆大莢豆種植,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全村引進種植大戶近10戶,發展以甜脆大莢豆、花卉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動村內發展大莢豆種植200餘畝,預計每畝產量800公斤至1000公斤,預計可實現年產值近200萬元。

竹園村在不斷擴大以豌豆為主的特色產業同時,也幫助了更多的群眾就地就業,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我們都是這個村的,從開始種植到採摘,我們都在這裡做活,種植豌豆每天有80元的固定工資,採摘一公斤豌豆有1塊5角,每天都可以採摘八九十公斤,多的時間可以採摘100多公斤,一天下來可以掙100多元。我們年紀大,有時候要帶小孩,還要照顧家裡,外出打工也不方便,只要這有活我都來做,既方便照顧家裡,收入還可以,一個月可掙2000多元。」正在採摘大莢豆的竹園村村民秦留花高興地說。據種植大戶陳水英介紹,她家今年種植了16畝甜脆大莢豆,從播種到掛線,每天需要僱傭七八個工人,採摘期每天需要工人10多個,每人每天80元,工錢都是當天結算,村裡的群眾都喜歡到她家的基地做活。如今,僅甜脆大莢豆種植就解決當地群眾60餘人就近就地就業,每年實現勞務總收入70餘萬元。

經過多年的努力,納章鎮竹園村的豌豆種植已積累了成功經驗,並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種植,群眾的種植水平和積極性逐年提升,目前全村2000餘畝豌豆已經陸續採收上市,大莢豆銷往曲靖、昆明等地,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同時,該村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有效盤活閒置土地,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在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的帶動下,以投入少、見效快的甜脆大莢豆等為代表的蔬菜產業正帶動該村廣大群眾和貧困戶迅速增收致富,「綠豌豆」真正變成了致富「黃金豆」,鼓起了種植戶的「錢袋子」,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

相關焦點

  • 竹園莢豆「直奔」北上廣
    大莢豆豐收在望。時下,走近馬龍區納章鎮竹園村,一片片碧綠的大莢豆映入眼帘,近兩米高的枝蔓迎風搖曳,一個個飽滿的大莢豆點綴其間,豐收在望。竹園村村民秦自元是該鎮的一名種植大戶,他承包了50多畝土地種植大莢豆,不管颳風下雨,他總要到地裡轉一轉,「種的時候我要找上10來個人幫忙,收的時候差不多也要10多個人。」竹園村村民楊玉紅每年都種植大莢豆,今年種了近20畝。
  • 雙孢菇拓寬郭莊鄉群眾致富路
    雙孢菇拓寬郭莊鄉群眾致富路 2020-11-30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宕昌下付村:小小樹莓果拓寬農民增收路
    &nbsp&nbsp&nbsp&nbsp南陽鎮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效益高、市場前景好、適宜當地種植的樹莓產業,拓寬了群眾增收新路子。&nbsp&nbsp&nbsp&nbsp陳淑紅是下付村二社社長,入秋以來,她一直帶領村上的十多名婦女參加果園採摘。
  • 甘肅宕昌:生態小樹莓拓寬群眾增收路
    來源:經濟日報甘肅宕昌縣南陽鎮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效益高、市場前景好、適宜當地種植的樹莓產業,拓寬了群眾增收新路子。樹莓果品批量投產後,貧困戶可通過多種途徑增收。樹莓果品為綠色無公害食品,營養價值高。在抓好樹莓園建設的同時,鎮村黨組織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積極開發樹莓特色產品,解決部分農戶務工就業問題,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一年來,合作社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發出樹莓鮮果、果漿、果酒、樹莓罐頭、樹莓飲料等系列產品,開闢了樹莓產業市場空間,帶動農戶走上一條特色可持續、可複製、可發展的致富之路 。
  • 昆明晉寧莢豆喜迎豐收
    莢豆豐收仲春時節,陽光暖人。走進昆明市晉寧區六街鎮,一畦畦、一茬茬,綠油油的莢豆漫過山腰,令人心生喜悅。田間地頭,農戶們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勞作,一派豐收景象。莢豆豐收採摘豐收的莢豆從種植到銷售,從農戶到市場,晉寧區六街鎮已經形成全省莢豆銷售的集散地,一年四季供不應求。目前,六街鎮轄區內的莢豆正值開花掛果階段,陸陸續續的已經有少量成品可以上市交易了。
  • 隆林:17萬餘畝油茶拓寬群眾脫貧致富路
    隆林:17萬餘畝油茶拓寬群眾脫貧致富路 www.gxbszx.gov.cn  2020-12-11 10:02  閱讀:1031次  作者:羅明海 楊文安等  編輯:盧曉麗  來源:右江日報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大塘鎮竹園村:火山粉葛讓日子「火紅」起來
    大塘鎮位於韶關市東郊,是曲江區的一個農業大鎮,山清水秀,資源豐富。竹園村位於曲江區大塘鎮政府駐地東北面,是韶關市曲江區幾個省定貧困村之一。竹園村有「火山粉葛之鄉」的美譽,村民以種植水稻、粉葛、花生和家庭式養殖業以及勞務輸出為主。
  • 黔江區鵝池鎮:推進辣椒產業發展 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華龍網11月30日13時10分訊 為進一步推進辣椒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鵝池鎮於11月29日組織召開2018年辣椒種植動員大會,企業代表及100餘名農戶參加了此次動員大會。  據了解,鵝池鎮以脫貧攻堅為統攬,著力提升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大力流轉閒置土地,念好「山」字經,打好「綠色牌」,因地制宜辦起了辣椒、核桃、黃花等為代表的特色產業,讓農戶有1至2個穩定增收產業,此次與企業合作的辣椒種植動員大會,將更好地實現「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產業發展目標。(通訊員田陽陽)
  • 貞豐縣對門山村:抓好蔬菜秋冬種植 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時令初冬,正值秋冬種的關鍵時節,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結合壩區優勢及產業規劃,引進企業大力推進1100畝蔬菜示範種植基地建設,利用冬季閒田發展秋冬季蔬菜種植,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持續鞏固脫貧成效。今年,對門山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入駐,通過「公司 合作社 農戶」的發展模式,重點發展小白菜、油菜等蔬菜種植,以「強龍頭、提質量、擴規模、促增收」為目標,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 雙孢菇拓寬鎮平縣郭莊鄉群眾致富路
    實現增收脫貧,產業是基礎支撐。近年來,鎮平縣郭莊鄉著眼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雙孢菇種植業,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村貧困勞動力和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有力助推鄉村產業發展。雙孢菇好似搖錢樹,種了雙孢菇能致富,成為當地群眾的一句口頭禪,像李正恩這樣的例子在孫樓村共有32戶。今年3月份,郭莊鄉因地制宜,引進先進技術,建起了孫樓村雙孢菇種植基地,基地總投資720萬,共40個大棚,佔地33畝 。在產業的帶動下,農戶可以加入合作社,承包大棚種植雙孢菇;周邊群眾還能在該基地實現就業務工,獲得穩定收入。
  • 鐘山區:小草莓種成大產業 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近年來,鐘山區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積極探索高山草莓育苗和農旅結合發展新模式,努力讓草莓種植產業真正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 新聞視頻 眼下,正是草莓採摘上市的季節,在鐘山區保華鎮海螺涼都紅星草莓種植基地大棚裡,農戶們正忙著給草莓除草。
  • 視頻│紫雲牛場村:荷蘭豆變身農民增收「黃金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發展壯大蔬菜經濟是我縣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之一,按照產業發展「八要素」,松山街道牛場村結合500畝以上壩區建設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在全村發展荷蘭豆種植並首批採收外銷到北上廣等沿海城市
  • 湯河鄉:皇菊種植鋪就金色增收路
    為持續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助推全域旅遊發展,盧氏縣湯河鄉穩中求進大力發展集經濟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體的皇菊產業,為群眾鋪就一條金色致富路。在菊花種植過程中,各行政村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發動村組幹部、駐村工作人員、黨員志願者成立生產小組,帶動貧困戶參與皇菊種植工作以此助力經濟增加,通過種植皇菊不僅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而且待到金秋十月滿山遍野的菊花競相綻放,既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又是扮靚美麗鄉村的最好載體。
  • 岑鞏:發展林下茶樹菇 拓寬群眾致富路
    今年,岑鞏縣緊扣產業革命「八要素」,大力推進林下茶樹菇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新路子,並積極探索做大產業發展模式,帶動更多農戶參與,讓茶樹菇產業成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法寶」。入秋過後,經過幾天連續降雨,大有鎮臘恰畈村林下茶樹菇基地的茶樹菇開始瘋狂生長,迎來採收的高峰期,每天都要進行兩次採摘。基地裡,工人們穿梭於林下擺放的茶樹菇菌棒之間,有序進行著採摘、搬運等工作。
  • 「黃金莢」助農奔小康——記誠實守信「甘孜好人」蔣朝林
    為請農業專家到村授課,蔣朝林多次往返於縣城和八科村之間,在他的誠意感動下,黃金莢產業得到了丹巴縣委書記何文才的大力支持,多次派農牧農村和科技局高級農藝師劉新麗等專家,到八科村給當地幹部群眾傳授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並無償提供肥料等農資。同時,蔣朝林還主動和其它地區聯繫,帶領村組幹部及部分群眾代表到各地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參觀學習,交流經驗。
  • 德化鎮:象腿芭蕉拓寬群眾增收
    象腿芭蕉種植是德化鎮積極探索發展多樣化產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針對轄區產業發展滯後、產業模式單一的實際,德化鎮堅持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方向,牢牢抓住脫貧攻堅產業政策機遇,結合產業基礎和群眾意願等實際情況,加快各項產業落地生根見效。解決產業結構單一和小、散、弱問題,為一村一品發展奠定基礎。
  • 遠安:小竹筍鋪就群眾增收致富路
    遠安:小竹筍鋪就群眾增收致富路 2020-04-09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阿壩縣人工種植川貝母 拓寬藏區群眾致富路
    6月10日,阿壩縣神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若柯河牧場舉行工資發放儀式,為該場100多名參與川貝母種植的務工人員發放了5月份的30多萬元勞務工資,讓當地群眾嘗到了在家門口掙錢的甜頭。儘管已是盛夏,但川西北高原的阿壩縣,最高氣溫只有20℃上下。3000多米的海拔、夏無酷熱的氣候條件、良好的生態系統,都很適宜川貝母生長。
  • 旬邑:培育致富產業 拓寬增收渠道
    今年以來,旬邑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搶抓省市實施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機遇,緊緊圍繞「保供給、保增收、保小康」目標,優化產業結構,補齊發展短板,扶持引導群眾種植中藥材、養殖中蜂等,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培育鄉村富民產業。 抓好試驗田,規模種植中藥材。
  • 四川廣元菸農種植皇菊拓寬增收路
    四川廣元菸農種植皇菊拓寬增收路 2018-11-02 11:38:近年來,隨著國家菸草局「雙控」政策實施,昭化區烤菸種植規模逐年下滑,菸農持續增收面臨嚴峻考驗。  為了保證當地菸農收益,當地積極探索、利用閒置育苗大棚,開展金絲皇菊種植、加工、銷售,拓寬了菸農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條依託菸草設施設備、開展多元化經營、實現菸農增收的新路子,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