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曲靖訊(曲靖日報特約記者 尹路倉)馬龍區納章鎮竹園村以助農增收為主線,在發展好烤菸、玉米等傳統產業的同時,結合土地、水利、氣候等資源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探索致富新路子,積極發展甜脆大莢豆等為主的蔬菜產業,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路。
時下,納章鎮竹園村的田間地頭鬱鬱蔥蔥,隨處可見一片片翠綠的大莢豆,足足有2米多高的豌豆藤蔓上掛滿了鮮嫩的豆莢,群眾正忙著採摘豆莢。「從2017年我家就開始種植豌豆,當年種了四五畝,毛收入有三四萬元,已經種了四個年頭,到現在已積累了一些種植經驗。今年我家又種了16畝大莢豆,現在已經賣了3萬多元,賣十多萬元沒有問題。種植豌豆每畝的成本在5000元左右,除去成本、人工費等每畝的純收入可以到四五千元,種植豌豆要比種烤菸好,投入小,省工,效益還可以。」納章鎮竹園村村民陳水英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據了解,以前外地種植大戶到竹園村裡發展大莢豆種植,陳水英就到基地打工,她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種植技術,在學到技術後,她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種植大莢豆,沒想到第一年種植就取得了不錯的收成。然後,逐年擴大種植面積,從原來的三四畝擴大到了十幾畝,每年僅靠大莢豆種植就能收入好幾萬元的收入,她家靠種植大莢豆走上了致富路。近年來,甜脆大莢豆等蔬菜種植已逐步發展成為竹園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產業之一。為確保種植戶增收、農業增效,該鎮加大農業技術服務指導,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進行指導。同時,積極引進種植大戶建立基地發展甜脆大莢豆種植,群眾到基地務工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學到了種植技術,並通過基地帶動群眾發展甜脆大莢豆種植,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全村引進種植大戶近10戶,發展以甜脆大莢豆、花卉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動村內發展大莢豆種植200餘畝,預計每畝產量800公斤至1000公斤,預計可實現年產值近200萬元。
竹園村在不斷擴大以豌豆為主的特色產業同時,也幫助了更多的群眾就地就業,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我們都是這個村的,從開始種植到採摘,我們都在這裡做活,種植豌豆每天有80元的固定工資,採摘一公斤豌豆有1塊5角,每天都可以採摘八九十公斤,多的時間可以採摘100多公斤,一天下來可以掙100多元。我們年紀大,有時候要帶小孩,還要照顧家裡,外出打工也不方便,只要這有活我都來做,既方便照顧家裡,收入還可以,一個月可掙2000多元。」正在採摘大莢豆的竹園村村民秦留花高興地說。據種植大戶陳水英介紹,她家今年種植了16畝甜脆大莢豆,從播種到掛線,每天需要僱傭七八個工人,採摘期每天需要工人10多個,每人每天80元,工錢都是當天結算,村裡的群眾都喜歡到她家的基地做活。如今,僅甜脆大莢豆種植就解決當地群眾60餘人就近就地就業,每年實現勞務總收入70餘萬元。
經過多年的努力,納章鎮竹園村的豌豆種植已積累了成功經驗,並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種植,群眾的種植水平和積極性逐年提升,目前全村2000餘畝豌豆已經陸續採收上市,大莢豆銷往曲靖、昆明等地,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同時,該村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有效盤活閒置土地,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在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的帶動下,以投入少、見效快的甜脆大莢豆等為代表的蔬菜產業正帶動該村廣大群眾和貧困戶迅速增收致富,「綠豌豆」真正變成了致富「黃金豆」,鼓起了種植戶的「錢袋子」,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