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有一首十分著名的詞——《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寫的是閨中少婦的傷春之情,最後一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寫得十分傳神,也成為後世廣為流傳的經典,但其實許多人都很喜歡開頭那句「庭院深深深幾許 」,三個「深」字,景深、情深、意境深,這深深的庭院,埋藏的是一個女子無盡的落寞。或許正是如此,李清照才會如此偏愛這一句,那深深地庭院,埋藏的或許還有李清照晚年無盡的悲傷吧,所以她引用這句話開頭,作《臨江仙》,其中敘述的何嘗不是她自己的悲嘆唏噓呢?
臨江仙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庭院很深很深,甚至不知道有多少層的深,雲霧繚繞的樓閣門窗經常關閉,這周圍只有柳枝返青和梅花吐蕊的景象漸漸分明。秣陵城的樹綠了,宣示著春天的回歸,可李清照卻已經無法回到故土了,無家可歸的她只能在建康城裡慢慢老去。
想起曾經無數次感月吟風,那是一段多麼歡快的時光啊,然而隨著人漸漸老去,卻有許多事都做不了了。有誰會憐惜你的憔悴與衰敗呢?如今的李清照對元宵試燈也失去了興趣,踏雪也沒了心情,百無聊奈,仿佛失去了對生命的的熱情。
李清照寫這首詞的時候,不再年輕,跟隨著南宋皇室南渡已有三個年頭,這些年來,隨著金兵入侵,北宋滅亡,李清照也經歷了太多的波折。她早已從一個有著賭書潑茶興致的小女兒長成了「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的成熟婦人,遠離故土,李清照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也沒有了外出的心情,故整日閉門不出,幽居庭院之內,這深深深幾許的庭院困住早已不是她這個人,而是那顆憤懣而滄桑的心了。
然而,春歸大地,儘管詞人將自己困於那雲霧繚繞的門窗裡,卻依然讓她看到了柳梢吐綠,春梅綻放之景,這意味著大地復甦,春光明媚的日子很快就要來了。一般人見此景定是歡心的,可李清照似乎不願見此景,何故?「人老建康城」。即使春天來了,這看似是人生新的希望的日子,可只有李清照自己知道,這春光有多明媚,時局就有多殘酷,朝廷偏安一隅,自己也青春不再,那逝去的光陰與這早春對比,越發將自己顯得悽涼,因為無論再有多少個春天,李清照都是回不去故土的那個人,只能在自己並不熟悉的建康城終老,落葉不能歸根,這是多令人痛苦的一件事呢?
如果說上闕還在寫景,到了下闕,詞人就基本在抒情了。困於庭院之內的李清照,每日做何事呢?無所事事,只能回憶曾經青春年少的美好日子,那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光陰吧,曾經和丈夫多恩愛啊,賭書潑茶、吟詩作對、感月吟風,甚至放縱自己喝喝酒,溪亭日暮之時,也曾「沉醉不知歸路」、「誤入藕花深處」,那時可以做的事情何其多,每件事情都能讓人感到開心,尋找到特有的樂趣,可如今漸漸老去,發現許多事情都做不了了,一無所成,著實可悲。
可李清照真的是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了嗎?她寫這首詞的時候也不過五十不到的年紀,之所以說「如今老去無成」,難道是沒有什麼娛樂消遣的方式了嗎?只是曾經做什麼都興致勃勃的人,在歷經世事之後,儼然滄桑了許多,這時的她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是力有餘而心不足。她早已沒有到處嬉戲的閒情逸緻,也沒有了賭書潑茶的雅興,連那個可以和自己談天說地的丈夫似乎都變成了另一個模樣,像是從未認識的樣子。
心裡都是悲痛的,所以以前覺得幸福美好的事情也失去了意味,年少時最愛和丈夫趙明誠在汴京城試燈踏雪,如今人到中年,從汴京到建康,不同年紀、不同地點,自然也是不同的心情,以至於曾經最愛的事情也變得索然無味,激不起詞人的半分興致了。而心灰意冷之下,滿滿的都是她對過去的懷念。
人漸漸老去,容貌日漸憔悴,衰敗之後沒有人會去憐惜你,這不是單純指自己了,李清照隱射的是整個南宋王朝 ,畢竟這日漸衰落的不正是這個被金人打擊的不斷避讓的朝廷嗎?可國破家亡、奸人當道,這個中愁苦,如李清照這般血性的女子怎能忍受得了呢?倒不如眼不見心不煩,困於深深的庭院之中,奈何春光太過清明,有些事、有些愁,不是逃避就不存在的。
中年家財散盡,半生悽涼,李清照的愁緒是不斷的,她縱然生為女兒身,可卻比大多數男子更為有氣性,於是對身處的這個朝廷失望,但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在閨閣之中了此殘生,虛度年華,這樣的無奈怎能不讓人悲痛倦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