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東營,總會給人帶來特別的期待。
在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在望的歷史性時刻,駐足回望,在波瀾壯闊的減貧篇章中,「東營篇章」精彩繪就:
一條條高標準柏油路直通農家,一片片特色農業園區喜迎豐收,一個個專業農民合作社生意紅火……在東營大地,處處有扶貧幹部進村入戶的足跡,處處有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身影,鄉村更俏了,條件更好了,腰包更鼓了……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越到收官越需攻堅,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挑戰更大、任務更重。對此,市委、市政府始終扛牢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咬定總攻目標,發起決勝攻堅,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推動、親自落實,形成了各級齊抓、各方共抓脫貧攻堅的良好局面,為東營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堅實基礎。
若春雨之聽雷,若長河之觀天地。
聽脫貧攻堅「足音」,觀脫貧攻堅「答卷」,老百姓說了算——目前,我市共有脫貧享受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萬餘人。今年脫貧攻堅自查評估期間,「兩代表一委員」共抽查我市1291戶、44戶即時幫扶戶,滿意度100%;我市委託第三方暗訪了全市750戶貧困戶,滿意度100%。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奮力書寫脫貧攻堅的「收官答卷」,東營一往無前、全力衝刺!
站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這一節點,更深刻感受到,脫貧攻堅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也是「兩個維護」的生動實踐。更深刻感受到,貧困不是命運,只要肯奮鬥就一定能戰勝貧困。更深刻感受到,脫貧致富奔小康要靠喚起幹部群眾千百萬、同心幹。
值得堅信,東營在脫貧攻堅中實現的突破與超越,取得的經驗與成果,磨礪的精神與作風,必將融入這座城市的「精神航道」,推動東營在高質量發展路上行穩致遠!
高度重視頂格推動:市委書記、市長掛帥,每到基層調研必看脫貧攻堅,「四級書記」共抓扶貧成效顯著,在全省脫貧攻堅年中督查中處於前列
貧困村、貧困戶的生產生活狀況,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掛的心頭事。
翻看市委書記李寬端,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必昌的調研記錄,脫貧攻堅是重中之重。今年以來,市委書記李寬端帶頭,市級領導遍訪脫貧任務比較重的鄉鎮,縣區委書記帶頭遍訪扶貧任務比較重的村,鎮村兩級書記遍訪脫貧享受政策戶。
來到利津縣汀羅鎮陳家屋子村,只見瓜果樹木成方連片,農戶正在高標準農業產業園裡忙碌,特色農產品展示體驗館、房車主題營地、休閒垂釣等引人關注……得益於脫貧攻堅,陳家屋子村不僅摘了窮帽,而且成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
貧困村的變化,是幹群齊心、團結奮進的結果,更凝聚著各級領導的關注與心血。
2019年1月份,市委書記李寬端到汀羅鎮調研精準脫貧時,來到陳家屋子村,走訪慰問了困難群眾王芝蘭、趙向美。期間,在察看「漁汀灣」漁業公園項目時,李寬端邊看邊詢問種植養殖收益情況和農民增收情況,當聽說村民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時,他高興地說,實現精準脫貧就要堅持以項目為抓手,靠項目推動農業提檔升級,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業效益最大化。
按照市委書記李寬端囑託,在各方協力推進下,一年多時間裡,村裡有了喜人變化。「只要肯奮鬥,就有好日子!」陳家屋子村黨支部書記滿棟說,如今,「跑道魚」項目被授予省級健康養殖示範場,年產量增加2萬多斤。村裡還新建了四座果蔬大棚,引進種植火龍果,並取得成功。此外,青島農業大學在村裡試種耐鹽鹼花生,也大獲豐收。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市委、市政府將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抓牢抓實。市委書記李寬端,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必昌把脫貧攻堅作為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對待,每到基層必看脫貧攻堅,經常進行暗訪調研。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經常性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工作,多次組織召開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等,高標準、嚴要求、快節奏推動脫貧攻堅深入開展。
金黃的玉米棒子、漂亮的牆體彩繪、氣派的房臺襯砌、寬敞明亮的房屋……如今的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美、心氣兒也順了!
「不僅住得敞亮了,而且大傢伙兒勤勞致富,手裡也寬鬆了!」高家村村民高志強美滋滋地告訴記者,他家經營著四個大棚,每個棚年收益五六萬元。像高志強家一樣,全村人不僅告別了「三年攢錢、三年築臺、三年建房、三年還帳」的日子,而且正在致富奔小康路上大步疾行。
脫貧攻堅的顯著變化,關鍵在於高位推動、主動作為。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必昌到利津工作的第二天,就調研了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2018年,利津19個村的灘區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啟動,對原村臺進行加固修繕,村子統一規劃,硬化了巷道,鋪了排汙管道,裝了路燈,天然氣管道通進了家家戶戶。
近年來,利津縣抓住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機遇,按照「一村一品、一臺一韻」理念,對灘區村莊總體布局及建築、環境、設施等進行規劃設計,將舊村臺改造提升與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黃河灘區美麗鄉村示範標杆。
立下愚公之志,扛起使命擔當。
在前兩年脫貧攻堅工作基礎上,201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明確2018—2020年脫貧攻堅的任務書、行軍表、路線圖,各部門編制形成了44個任務分解落實專項方案。脫貧攻堅以來,行業部門制定出臺扶貧配套政策文件70多個,涵蓋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助殘等各個扶貧領域,構建起了脫貧攻堅保障性政策體系。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將脫貧攻堅納入全市「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大競賽、大比武範圍,對成效突出的評先樹優,表彰先進,激勵後進,整體提升。
聚焦問題整改,提升脫貧質量。我市全面落實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和省委專項巡視「回頭看」發現問題整改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以發現問題為導向,以整改問題為目的,以高質量脫貧為目標,深入開展「拉網式」排查整改。
強化項目管理,發揮帶動效益。從4月份開始,我市組織開展產業扶貧項目排查整改規範提升「四大」攻堅行動,對已實施產業項目集中攻堅抓問題整改,對新實施產業項目抓推進落實,全面規範提升產業扶貧項目管理運營水平。
此外,我市深入組織開展市委脫貧攻堅巡察、縣鄉黨委政府和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成效考核、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精準監督檢查工作、脫貧攻堅專項巡查、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及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審計等工作,層層壓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
領導重視、盡銳出戰、凝聚合力,讓我市脫貧攻堅蹄疾步穩。在7月份全省脫貧攻堅年中督查中,我市成績處於前列。
交出精準扶貧「東營答案」:我市堅持政策聯動、資源整合,探索建立諸多長效機制,推動扶貧開發提質增效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脫貧攻堅,下的是「硬功夫」「細功夫」。今年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交帳之年、決戰決勝之年,「成績單」如何,回頭再看,每道題都有了「東營答案」。
「執行習近平總書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總攻令』,我市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咬定總攻目標,發起決勝衝鋒。今年深入開展『責任落實、問題整改、項目規範、政策保障』再攻堅,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市扶貧開發辦主任王英明表示。
按照《中共東營市委東營市人民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2018年至2020年間,我市依舊堅持精準方略,堅持標準質量,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健全完善脫貧長效機制,推動扶貧開發工作不斷提質增效。
政策是寶,精準是金。
「每一位扶貧幹部、幫扶責任人想的都是不能讓自己聯繫的貧困戶落下任何一項應享有的政策。」墾利區扶貧辦副主任隋小勇說。
「各級對扶貧政策的落實一直強調的是『精準』二字,切實要把國家省市的扶貧政策傳導到、惠及每一位貧困戶身上,發揮出既有政策的最大效益,一方面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一方面要推進資金等政策整合、堅持政策聯動。」市扶貧開發辦政策規劃組負責人王宏偉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去年年底動態調整後,我市老弱病殘等特殊貧困群體共有19021人,佔脫貧享受政策人口的83.2%,這部分群體對政府幫扶救助依賴程度非常高,脫貧基礎脆弱,主要靠政策兜底保障。在醫保扶貧方面,我市綜合構建了醫療機構減免、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商業補充保險、重特大疾病再救助等「六重保障」體系,一攬子政策為因病致貧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
精準施策還來自於政策根植於實際本身。例如,針對調研中發現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門診慢性病患者存在鑑定難、就醫難、取藥難的痛點、堵點問題,2019年4月,東營區醫療保障局開始在全區試點門診慢性病醫保延伸服務工作,去年全區共設置延伸服務點16個,且甲類藥報銷比例由75%增加到90%。經測算,醫保延伸為患者個人年節支藥費360元左右,為424名貧困人口慢性病人年節支15.3萬元,為8893名普通門診慢性病患者節支320餘萬元。
扶貧項目是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促進貧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重要銜接點。
「目前,這裡有一萬多頭奶牛、日產鮮奶182噸。」9月的一天,在墾利區董集鎮,山東華澳大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裡項目負責人孫寧向記者介紹,公司為國內最大的單體A2奶源基地之一,在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同時,公司積極參與當地扶貧開發,帶動周邊近5萬畝耕地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帶動土地流轉率達到83%。董集鎮大清戶村黨支部書記張光峰說:「華澳大地項目入駐後,村裡的土地全部流轉,不但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包括貧困戶在內,村民每年每人能增加收入2200元,還解決了村裡百十口人的就業問題。」
堅持一盤棋、一條心、一股勁,河口區將扶貧產業項目與全區產業規劃統籌考慮、整體推進。2016年,河口區在全市範圍內率先提出脫貧攻堅連片開發、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該區實施了「錦繡河口·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示範園項目和「綠野仙蹤」鄉村主題公園項目,輻射帶動周邊包含12個省、市扶貧工作重點村在內的近40個村連片發展致富。
項目落地後,如何保障項目長期穩定產生效益、確保其在促進穩定脫貧中持續發揮作用,這是今年我市扶貧開發重點破題的方向。項目管理組工作人員吳小兵介紹:「從4月份開始,全市組織開展了產業扶貧項目排查整改規範提升攻堅行動,制訂《產業扶貧項目操作手冊》,組成市縣兩級6個產業扶貧項目專班,全面規範提升項目管理運營水平。」
光伏、種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電商;平原、沿黃、沿海、鹽鹼地;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示範區……東營大地上,不同類型、方式各樣的產業項目已漸漸繪成各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圖」。截至9月底,我市今年實施的總投資2211萬元的21個產業扶貧項目已全部完工。截至目前,全市共實施總投資1.7億元的產業項目286個,累計實現收益3457萬元,補助救助貧困戶和困難群眾1.6餘萬人、1948.57萬元,分配村集體847.5萬元,促進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服務無止境,「穩」、「長」在路上。
市委、市政府多次會議強調,「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和貧困戶動態監測機制」,「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完善即時發現即時幫扶機制,切實防止因疫因災返貧致貧」,「推動扶貧工作重心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方式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統籌考慮、統籌謀劃,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資料庫裡主要有兩部分大數據,一部分是脫貧後享受政策的人群,一部分是即時幫扶人群。即時發現即時幫扶機制,既是鞏固脫貧成果的制度保障,也是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去年,我市通過對即時幫扶對象的即時幫扶,有效防止了返貧和新致貧。」市扶貧辦信息統計組副科長王海燕介紹。
除了即時幫扶機制,我市許多前期探索亮點紛呈,比如開展了市定標準脫貧,將市定標準貧困人口和部分困難人口全部納入扶貧特惠保險,實施了「十有八達標」標準化幫扶、「差異化」政策落實等。再如,廣饒縣探索實行了「六個一、五個幫、四個包」的「654」工作法。其中,「六個一」,即給貧困群眾過一次生日、做一次飯、洗一次衣服、打掃一次衛生、幹一次農活、開展一次代辦服務;「五個幫」,即幫增收、幫就醫、幫就學、幫扶志、幫改善生活條件;「四個包」,即縣級包鎮街、鎮街包扶貧幹部、扶貧幹部包貧困戶、村幹部包貧困戶。廣饒縣扶貧辦副主任王春民表示:「像是『六個一』這樣看似很小的事情,深深感動了幫扶對象,很多貧困戶稱讚幫扶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今年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排查整改,確保脫貧攻堅成效。我市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排查全覆蓋,「兩不愁三保障」等全部落實到位。市縣兩級分別從民政、住建、衛健、殘聯、醫保等部門抽調精幹人員,組成政策推進落實工作專班6個,建立扶貧保障政策和調度推進落實「兩本臺帳」,做到政策明、底數清、措施準,對各項扶貧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核查,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初心不改傾情扶貧: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全市各級扶貧幹部、5000餘名幫扶責任人撲下身子服務群眾,演繹「葉對根的情誼」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脫貧攻堅的火車頭就是基層黨支部。黨支部堅強有力,基層黨建有聲有色,群眾就跟得緊,基層黨建有聲有色,脫貧攻堅就有了硬核底氣。
「吃虧是福」,是墾利區黃河口鎮於林村黨支部書記郭孝名的座右銘。前幾年,為改變村子落後局面,郭孝名提出走水稻規模化種植路子,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著全體貧困戶入股,大力發展水稻種植。幾年下來,該村「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有力助推了集體經濟發展,於林村水稻種植從2015年的1000畝地到2019年的12000畝地,人均入股分紅從700多元到1000多元,村集體收入從2014年的空殼到2019年的21萬元。在村「兩委」帶領下,村合作社打造了「於林家」水稻品牌,輻射帶動了周邊10多個村加入合作社,於林村從也從省扶貧工作重點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像於林村這樣的村子還有許多,在脫貧攻堅中,我市注重配強「兩委」班子,全面夯實黨組織工作基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村組幹部的組織帶動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有的定期舉辦黨日活動,組織黨員承諾踐諾,在帶頭脫貧致富的同時「結對子」幫扶貧困戶。有的經常組織村幹部和村民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經驗,發展富民產業,實現產業振興。有的注重發揮老黨員老幹部作用,組建各類調解組,投身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工作,維護了農村和諧……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我市廣大基層黨員幹部把職責扛在肩上,把任務抓在手上,奮力拼搏,戰鬥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帶領群眾向貧困開戰。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以來,東營農業更強了,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方方面面的拼搏努力。
「不拋棄每一戶貧困戶,不放棄每一個貧困村」,這是墾利區勝坨鎮扶貧辦主任張欣的口頭禪。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張欣義無反顧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丈夫單位實施封閉式管理,根本顧不上家裡,父母身體不好,孩子年幼,一時間家裡大事小情基本上都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雖然裡裡外外全靠她,但懷有身孕的她依然堅守在扶貧一線。
繁忙的工作中,她一忙起來就是整一天,認真審核一戶一檔,仔細和幫扶責任人講解,忙的顧不上喝口水,也忘記把孕後期水腫的腳稍墊高一點,甚至把必要的產檢項目一推再推,直到臨產的前幾天,還陪同檢查人員入戶核查、檢查產業項目運轉情況。
東營區牛莊鎮陳橋村張明遠、孫榮葉老人患有高血壓,多年來,由於心疼錢,不敢去大醫院拿藥,只是從附近診所買藥。了解該情況後,幫扶聯繫人、東營區文化活動中心主任隋紅霞積極協調醫院專家到張明遠家中完成了上門入戶鑑定,幫老人辦理了慢性病保障卡,幫老人解決了實際困難。從2018年4月份開始,按照組織安排,張明遠、孫榮葉夫婦成為隋紅霞的精準幫扶聯繫對象。從那時起,兩位老人的煩心事就成了隋紅霞的心頭事,隋紅霞用真情付出贏得了老人的認可。
「媽媽去哪裡了,我要找媽媽。」一天晚上,廣饒縣陳官鎮扶貧幹部高小寧的女兒發高燒,一直喊著找媽媽。但高小寧因緊急通知無法抽身陪伴,沒辦法只能抱著孩子在辦公室裡加班,等工作完成已是凌晨。看著懷中的孩子小臉燒得通紅,高小寧內心充滿了愧疚。
「小李,我包的韭菜水餃,中午忙完了到家裡來吃水餃吧。」河口區六合街道後畢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馬炳信給河口區幹部李仁霞打電話說。一盤水餃,洋溢著濃濃扶貧情。馬炳信的老伴患有腦出血後遺症,長期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了解該情況後,李仁霞主動幫馬炳信申請了長期照護保險,減輕了家庭負擔。
四年的扶貧路,讓利津縣陳莊鎮扶貧辦負責人魏春霞脫掉了高跟鞋,扶貧日誌成了不離手的行頭。風雨來襲,她擔心的是貧困戶的住房安全;節日節慶,她將生活物資送到貧困戶手中;寒來暑往,她把2332名貧困戶的名字刻在心中。
陳莊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75戶2332人,扶貧項目18個,攤子大任務重。從2017年3月紮根扶貧工作以後,白加黑,五加二成了魏春霞的工作常態,即便懷孕9個月依然奮鬥在扶貧一線。
像這樣例子還有許多。在脫貧攻堅中,扶貧幹部、幫扶聯繫人掛念著百姓冷暖,紮根在田間地頭,堅守在抗災現場,奔波在發展路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基層群眾的「幸福指數」,贏得了廣大基層群眾的廣泛讚譽。
扶貧工作有百味。有甜味,最甜的莫過於大娘在雨天送來的那碗麵條,莫過於大爺遞上的熱騰騰的大碗茶;有苦味,是遠離城市生活的不適應,是家人生病時的「缺席」;有辣味,村民遇到麻煩事最焦急的是你,村裡項目手續批不下來時急得嘴上起了泡;有鹹味,是村裡鹹菜疙瘩的味道,是離別時鄉親們不舍的淚水……
把握「輸血」與「造血」的「辯證法」:上下聯動合力攻堅,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大扶貧格局,以扶志與扶智塑信心,讓「折翼者」展翅高飛,讓自強者勇於追夢
攻城拔寨,合力而為。社會各界幫一把、拉一把,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大愛從來不會缺席。
「一個切身感受就是,我市各行業部門對扶貧工作都十分重視、參與度非常高。像東營區婦聯開展的『爭創和美之家,助力鄉村振興』活動幫助貧困戶樹立了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東營區扶貧辦副主任商海峰說。又如,為落實市政府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今年9月3日,市商務局、市扶貧開發辦共同舉辦「東營市消費扶貧產品產銷對接會」,各縣區組織認定了以蔬菜、米麵、海鮮等農副產品為主的131個扶貧產品,涉及了藍海集團、半球麵粉、華譽集團等29家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消費扶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近年來,全市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大扶貧格局——專項扶貧方面,市縣兩級不斷加大扶貧財政投入,實施了一批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扶貧項目,為扶貧政策落實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行業扶貧方面,各行業部門壓實行業扶貧職責,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扶貧政策,紮實開展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住房安全保障、兜底保障等重點工作,精準落實到貧困人口;全方位加強扶貧工作重點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等工作,重點村發展後勁持續增強。社會扶貧方面,持續深入推進「油地攜手脫貧攻堅」「百企幫百村」「青春扶貧•益暖東營」等行動。同時,深化「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推動下派幫扶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派駐「第一書記」。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市推行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對有意願有條件的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全覆蓋。2016年以來,累計培訓貧困人口7257人次,通過培訓實現就業3271人。積極開發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鼓勵設立扶貧公益專崗,有效促進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和轉移就業,累計設置扶貧公益專崗1133個。
「為鼓勵貧困戶創業創新,我市出臺了『農戶貸』政策,在脫貧攻堅期內,貧困戶可享受政府全額貼息、免擔保免抵押等優惠,目前已幫助3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還有針對企業的『富民生產貸』,企業每帶動一個貧困戶就業增收就給企業一定額度的利率優惠。」吳小兵說。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如果說「輸血」對一部分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起到必要必需的支撐作用,那麼對於另一部分貧困戶來說,「造血」更是長久之計。近年來,我市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培養貧困人口自尊自愛自強精神,激發勞動脫貧、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在多方的鼓勵支持與幫助下,貧困群體中湧現了一批令人肅然起敬的自強不息者——
利津縣鹽窩鎮肖家村村民周永軍是一位高位截癱的殘疾人。家裡接二連三的變故使他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在困境面前,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在磨難中砥礪前行、打破困局。在群眾的呵護下,在政府精準扶貧政策的幫助下,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致富夢想,繼續從事養豬,擴大了養豬規模,並結合現代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提出了一種環保、安全、有效的生態養豬法。目前,周永軍家的養豬場由之前的4頭母豬增加到10頭,商品豬年出欄量達到200頭。
廣饒街道西北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永海因進行過腎移植手術,無法外出務工,對生活造成影響。村幹部、幫扶幹部了解李永海的情況後,積極為他出主意、想辦法。了解到李永海有會裁剪衣服的手藝後,有關負責同志一方面幫他協調聯繫了本村愛心企業家,出資1.5萬元為李永海購置了5臺縫紉機,另一方面聯繫了服裝廠,提供了生產訂單。目前,李永海的加工廠已初具規模,讓一家人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河口區義和鎮壽光村村民劉振菊,在義和鎮精準扶貧關照中心扶貧公益專崗工作。近5年來,劉振菊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之愛,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像照顧自己的父母一樣悉心照顧近30名貧困、失能老人,老人們親切地叫她「菊兒」,誇她就像「親閨女」。
……
「小康路上一個不落。」社會的關愛與自身的奮力拼搏,讓東營貧困人口中誕生了更多的職業農民、創業者。他們滿懷希望走上了致富路,讓追夢人生與鄉村振興同向融合、同頻共振。
走上脫貧路,今昔兩重天。背後是牢記使命、盡銳出戰,是擔當實幹、奮鬥不止,是東營幹群同心、砥礪奮進,合力奏響的鏗鏘時代樂章!
(記者 劉冬輝 王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