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詩山鎮鵬峰村的西溪河畔邊,佇立著一座風格迥異的百年古建築——調志樓。
調志樓始建於1921年冬季,建築坐北朝南,臨山近水,木石結構的兩層建築與周圍的古厝形成鮮明對比,閩南地區把這種具有南洋風格的建築叫作「番仔樓」。
「調志樓」的前世今生
詩山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來是閩南著名僑鄉和南安五大古集鎮之一。近日,《走遍南安》欄目組來到了著名華僑陳宏潮和地方名人陳宏志兄弟倆的故居——調志樓,並邀請到了陳宏潮先生的後人陳謙木先生,來為我們講述這座百年古建築的「時間故事」。
那麼,這座番仔樓為什麼會叫調志樓呢?
「我曾祖父叫陳宏潮,我曾祖父的弟弟叫陳宏志,這棟樓的名字是各取其中一個字,那按道理應該是潮志樓,但是按我們本地的語言發音的話,潮志樓跟調志樓是同一個音,所以就叫調志樓。」陳謙木說。
陳宏潮又名創廠,幼時家貧,作為家中老二的陳宏潮少時便南渡菲律賓呂宋島投靠親友謀生,因其吃苦耐勞,艱苦創業,在菲律賓創出了一片天地,而後又加入同盟會,在辛亥革命中貢獻突出,曾獲政府授勳表彰,是知名的菲律賓僑領。陳宏潮時刻不忘關心家鄉親人,時常回國為家鄉建設出謀出力。其弟陳宏志自幼聰慧,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1921年,兄弟倆在鵬峰村蓋起了這座兩層方形番仔樓。
調志樓建築面積為700多平方米,佔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推門而入,天井內布局新穎的中庭設計令人眼前一亮,兩排磚石結構將中庭一分為三,彎拱門、六角池更是給這裡添上一抹異域風採。
陳謙木回憶說:「我從小是在這邊長大的,以前都是跟兄弟姐妹在樓上樓下、大廳、走廊等到處玩,鄰居小孩也喜歡來這,因為我們這邊地方大,比較好玩,這邊有花有魚,這裡還有六個拱門,我們小時候都是在這裡穿來穿去的。」
調志樓共有33間房,其中一樓12間,二樓14間,廚房雜物房7間。且每個房間都有設置窗戶和通風格,這樣的設計風格,在百年前並不多見。
從樓內兩側的樓道往上,來到二樓,迴廊四周的彩繪瓶裝欄杆依舊精美,木質房門同樣堅固如初。
「我曾祖父在建造的時候花了不少心血,是用菲律賓的圖紙來建的,是他自己設計的,本來我曾祖父建這個房子不是給他的兒子住的,是要做教育的,建了第二年就辦了南安第一家進化幼兒園。」陳謙木說。
根據《南安縣誌》記載:「1922年,詩山鎮霞宅村陳宏潮在『宏潮樓』(即調志樓)開辦南安第一家幼兒園。」
泉州市僑史學會副秘書長洪順興介紹到:「這棟樓建好了第2年,1922年,開辦了進化幼兒園,這是南安縣第一所幼兒園。當時這邊開辦的時候,聘請了一位福州的知識女性,叫作高麗華,在當年這種知識女性是很少見的,很多人都是文盲,更不用說什麼教育,所以她來辦幼兒園,也肯定會用先進的理念去教育孩子。」
洪順興是詩山本地人,同時也是一位歷史研究工作者,這些年,他時刻關注著這座番仔樓的動態。最近,他正在整理這棟老房子的故事,希望「調志樓」的前世今生能讓更多人知道。
「這座樓有四個門,這四個門分別是命名為,孔子門、孟子門、大舜門、大禹門。可見陳氏家族他們是很重視這種傳統的儒家教育,所以後來,他們子女有這種家國思想,跟這個家庭的薰陶是非常有關係的,這個叫做家風傳承。陳宏潮大概有6個兒子,其中就有一個是參加黃埔第3期,叫陳靖遠,林彪是第4期的,他是第3期的,他是步兵連的。我們看到牆壁上那些文字就知道,很了不起。男兒欲達平生志,埋骨沙場是善終。這個就是黃埔精神,男人要為國捐軀,英勇殺敵,這種情懷其實是陳宏潮陳宏志教育出來的結果,是相當了不起的。」洪順興說。
百年光陰流逝,「調志樓」人去樓空,日漸荒涼。而陳氏後裔大多四處移居,遍布海內外,以至「調志樓」長期處於無人看管的窘境。
好在如今,為保護老宅,也為傳承家族歷史文脈和華僑精神,陳氏後裔基本達成共識,決定將調志樓移交給當地鎮政府,讓百年番仔樓能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記者:陳婧文、侯偉平、洪銘偉、林楠】
編輯:南安市融媒體中心
綠竹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媒體求助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