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鯊魚,除了拒食魚翅,我們更要做什麼?

2020-12-06 騰訊網

密密麻麻晾曬的鯊魚鰭丨圖源:央視新聞

文章:陳驍丨排版:CAN丨審核: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魚翅算是中餐裡的傳統高檔食材,號稱最貴的海鮮,沒有之一。

我曾經去浙江樂清調查過鯊魚加工廠,當時有個老闆娘給我們展示了一把像米粉幹粗高級魚翅。陪同的一個當地官員很好奇,想要一根做留念,可是老闆娘糾結半天,最後也沒捨得給。

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魚翅在古代會成為高檔食材並延續至今?

魚翅這東西既沒有營養也不好吃更不能治病。不過傳統文化裡想不通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魚翅在華人文化圈流行至今也只能歸於一種文化傳統吧。

不好吃,沒營養,不治病的魚翅,卻是鯊魚遊泳的重要的「武器」丨圖源:pixabay丨4bplusme

▍魚翅與鯊魚

近年來,隨著影視作品的宣傳以及人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大家重視鯊魚保護。但是該如何保護鯊魚,吃瓜群眾們卻無從下手。

於是,中華傳統智商稅——魚翅,成了過街老鼠,網上隨處可見的血淋淋的鯊魚鰭照片以及碼頭晾曬的成噸的鯊魚鰭幹給大家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各路環保組織和明星也不斷宣傳拒吃魚翅保護鯊魚

那麼魚翅和鯊魚數量減少之間到底是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拒吃魚翅能夠有效保護鯊魚嗎?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得看看鯊魚數量為什麼會減少。

人們捕撈和消費鯊魚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直到最近幾十年,需求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的各種力量共同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全球市場

與硬骨魚相比,包括鯊魚,鰩和鱝在內的軟骨魚生長速度更慢,繁殖周期更長,繁殖率更低(很多是卵胎生或者胎生,一次最多十幾尾仔魚),因此更容易受到捕撈壓力的影響,種群更難恢復。

泰國漁碼頭待售的軟骨魚丨攝影:藏狐君

因此,鯊魚和它的軟骨魚親戚們數量減少主要是過度捕撈造成的。

▍鯊魚來源

那麼過度捕撈鯊魚就是為了獲取魚翅嗎?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鯊魚的漁獲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來源。一是專門針對鯊魚的捕撈作業(這部分的比例並不高),二是來源於兼捕

利用網具針對某一類魚進行專門的捕撈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效率非常低,往往是落後地區漁民的捕撈方式。

漁民劃個小船捕上鯊魚後,由於漁船太小,沒有冷藏設備,沒法保存鯊魚肉;而且鯊魚肉不好吃、經濟價值低,因此漁民只能留下高價值易保存的鯊魚鰭而把鯊魚身體丟掉了。

越南漁民用簡陋的小漁船出海丨圖源:pixabay丨Quangpraha

這種割鰭棄肉的做法符合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但是由於非常殘忍,對人們心理衝擊非常大,讓大家覺得這種專門捕撈鯊魚的作業是造成鯊魚數量急劇減少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鯊魚大多來源兼捕。所謂兼捕,意思是鯊魚並不是漁業作業的目標對象,只是捎帶著被捕撈上來的。

海洋漁業捕撈的主要方式有拖網、流刺網、圍網、延繩釣等。而這些捕撈方式都可能捕捉到大量的鯊魚和鰩鱝等軟骨魚類

從這鯊魚的這種來源可以清楚的看到,兼捕獲得鯊魚的捕撈方式主要驅動力並不是魚翅,而是所有的海洋經濟動物,不管有沒有捕到鯊魚,這種漁業捕撈方式都會進行。

▍針對兼捕採取的措施

那我們能不能想想辦法防止鯊魚被捕撈上來呢?很遺憾,目前的漁業捕撈模式無法做到對捕撈對象的有效篩選區分。鯊魚也是魚,它們的活動範圍、生活習性和其他魚類差不多。

不過,為了制止割鰭棄肉的行為,各大主要漁業國家在2010年左右都出臺相關法規,禁止割鰭棄肉,要求鯊魚整體上岸,並且規定了上岸的魚鰭重量不能超過魚肉重量的5%。

鯊魚整條上岸丨攝影:藏狐君

▍鯊魚及其製品的市場現狀

那麼現在鯊魚及其製品的市場情況如何呢?喜憂參半

的是現在中國對魚翅的消費大幅減少,特別是2012年以後國際市場上的魚翅價格下跌了40%。這應該歸功於國內對魚翅消費的抵制以及十八大的召開。於是泰國取代中國成為了魚翅最大的消費市場。

的是鯊魚肉貿易量穩步增長,2011年的魚肉貿易量比2000年增加了42%,價格也是不斷攀升。

這主要是由於全球野生海魚的需求缺口太大,鯊魚等軟骨魚肉作為替代品,量價齊升。目前全球最大的鯊魚肉消費者位於南美和歐洲,最重要的進口商是義大利,巴西,烏拉圭和西班牙。另外,韓國目前是鰩鱝類的主要進口國。

2008-2011年魚翅及鯊魚製品的全球貿易情況丨圖源:藏狐君

今年8月在日本長崎召開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軟骨魚保護會議上,我們發現在西太平洋區域(中、日、韓海域),不僅大型鯊魚數量持續減少,連經濟價值很低的中小型鯊魚和鰩魚的數量都劇減,因此專家們把許多鯊魚和鰩鱝類的保護等級上調了1-2級,希望以此提醒各國政府加強對軟骨魚類的保護。

因此,目前全球鯊魚數量的減少主要原因不在於魚翅貿易,而是全球漁業捕撈的強度太大了

▍結語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對漁業資源的管控休漁政策越來越嚴格,越來越科學,對非法漁船的打擊越來越徹底

今年我國農業部還出臺最嚴格的限制底拖網作業的文件,將有效控制底拖網這種對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破壞最大的漁業作業模式。

此外,我國的漁業早已轉變觀念,從向海捕撈變成人工養殖為主。從1988年開始,我國水產養殖產量就已經超過了捕撈產量,此後水產養殖產量持續增加。

2018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佔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

從科學角度看,養殖水產品的食品安全性遠超野生種類,所以不要盲目追求「野味」。

總而言之,要保護鯊魚,僅僅拒吃魚翅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降低漁業捕撈強度,對海洋生態系統進行整體的保護,任重而道遠。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聯繫刪除

本文為轉載文章

如需轉載請與原作者聯繫

感謝SEE基金會、勁草同行計劃

愛佑慈善基金會對智漁提供支持

相關焦點

  • 拒食魚翅是種浪費
    廣告中,姚明推開擺在他面前的一碗魚翅,拒吃。然而,吃魚翅,還是不吃魚翅,卻在業界和環保組織之間引發了很大的爭論。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的觀點,讓人為之一驚。白皮書:飲食文化被誤讀,食魚翅其實是有效利用廢棄資源有關方面將為此專門出臺《中國鯊魚產業白皮書》,力圖反駁「拒食魚翅」的立論。
  •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拒食魚翅是極大浪費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個「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的觀點,讓人為之一驚。有關方面將為此專門出臺《中國鯊魚產業白皮書》,力圖反駁「拒食魚翅」的立論。兩種觀點,兩股力量,圍繞著這個話題展開了一場交鋒。
  • 「拒食魚翅」在中國艱難前行
    參考消息網2月2日報導 美國《洛杉磯時報》2月1日發表題為《在中國,禁食魚翅是一場艱難的鬥爭》一文,作者喬納森·凱曼稱,過去幾十年,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興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商業宴請和婚宴中對魚翅湯的需求不斷上升。魚翅湯曾經是皇帝的一道御膳。
  • 「我與魚翅說再見「 護鯊活動落幕 36萬人承諾拒食魚翅
    」活動現場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任沁沁)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協會與湖南衛視「快樂家族」共同發起的大型在線公益活動「我與魚翅說再見」日前在京圓滿落幕。「我與魚翅說再見」活動旨在加強公眾對鯊魚困境的認識,改變對食用魚翅的錯誤認識以減少魚翅消費。自9月19日於上海啟幕以來,百位明星在各自微博發布護鯊宣言。新浪微博作為獨家合作媒體全程記錄了明星與公眾參與護鯊承諾的盛況。
  • 姚明宣言拒食魚翅 已成魚翅行業「眼中釘」
    姚明宣言拒食魚翅 已成魚翅行業「眼中釘」  」的宣言成為整個魚翅行業的「眼中釘」。「畢竟姚明是我們國家出色的籃球選手,而且現在他正為男籃世錦賽努力備戰。」雖然抗議信的遞交計劃失敗,但這位負責人並沒有放棄希望姚明就拒食魚翅問題改口的努力,「我們會和其他魚翅生產、加工行業的組織聯合起來,一同表達我們的抗議。」照此看來,「魚翅聯盟」已經煞有其事地達成了某種協議,希冀的當然是借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緊逼姚明。
  • 素食護生:指責姚明保護鯊魚 中國人要鬧哪樣?
    「必須立即採取措施來停止對鯊魚的捕殺,否則未來鯊魚數量的前景將是很可怕的。」聯合國相關官員對此在網上發出了警告。姚明出席了由美國野生動物救援協會組織的「護鯊行動從我做起」活動。姚明在宣言中鄭重地聲明:「今後,我本人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拒絕食用魚翅。為了我們的未來,請和我一起來保護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時代在發展,面對『金錢動力』和『口腹之慾』,我們應該反省。」
  •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拒食魚翅請從今天開始
    想想似乎並不奇怪,有些公務接待向來只吃貴的,什麼稀罕吃什麼,以顯示接待的檔次。公務接待食用魚翅,不僅浪費納稅人的錢財,而且與環保理念、文明理念相悖離。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魚翅進口大國鯊魚是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鯊魚數量出現銳減,甚至高達三分之一的遠洋鯊魚種類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 "保護鯊魚——藝術巡迴展"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這次展覽將環保主題帶進國內最頂級的藝術殿堂,通過藝術的變革力量來引起國內觀眾的關注和行動,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也要感謝參展藝術家和展覽的合作夥伴——野生救援和僑福藝動的大力支持。展覽採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和平易近人的藝術語言,呼籲大家保護鯊魚、禁止魚翅捕獵,這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 假魚翅引熱議 網友:感恩粉絲保護了鯊魚
    近日,央視曝光了北京一些著名飯店用明膠、海藻酸鈉加色素製作假魚翅的內幕。記者在廣州一德路等海味批發市場暗訪發現,確實有商家售賣合成魚翅。業內人士表示,真魚翅羹每盅原材料價格就高達幾十元,加上各種成本,每盅至少要賣上百元。
  • 「保護鯊魚—藝術巡迴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在展場向媒體介紹到:「這次展覽將環保主題帶進國內最頂級的藝術殿堂,通過藝術的變革力量來引起國內觀眾的關注和行動,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也要感謝參展藝術家和展覽的合作夥伴——野生救援和僑福藝動的大力支持。展覽採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和平易近人的藝術語言,呼籲大家保護鯊魚、禁止魚翅捕獵,這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 北京魚翅消費一天一個億
    WildAid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子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為了提高公眾的動物保護意識,2006年WildAid中國辦公室邀請姚明拍了公益廣告,並擔任護鯊大使。此外還邀請了李寧、郭晶晶等體育明星做了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越來越多的演藝明星和知名企業家的參與,無疑讓「拒吃魚翅,保護鯊魚」的呼籲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
  • 「保護鯊魚 藝術巡迴展」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幕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這次展覽將環保主題帶進國內最頂級的藝術殿堂,通過藝術的變革力量來引起國內觀眾的關注和行動,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也要感謝參展藝術家和展覽的合作夥伴--野生救援和僑福藝動的大力支持。展覽採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和平易近人的藝術語言,呼籲大家保護鯊魚、禁止魚翅捕獵,這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 北京魚翅消費每天一個億 1800元一碗魚翅湯成本僅60元
    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魚翅,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它和鯊魚有何關係。魚翅,在中國,從來就不只是一道菜這麼簡單。「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姚明拒食魚翅的這則公益廣告為人們所熟知。    北京魚翅市場全國最大    對於許多飯店來說,魚翅是實力的象徵。一家魚翅加工、批發企業的董事長劉先生告訴記者,很多公司在北京地區做過調研,北京是個很好的市場,有可能是國內最大的市場。每天乾魚翅的消費量在5000斤左右。飯店在做魚翅湯等菜品之前,會先將乾魚翅泡開,5000斤乾魚翅相當於1.5萬斤—2萬斤魚翅食材。
  • 每年7300萬條鯊魚魚鰭被割 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平衡
    克拉克團隊選擇了一個全球魚翅貿易集中地,收集了十多種魚翅進口數據,這些數據包括魚翅的長度、溼度、重量等。在掌握了翔實的魚翅數據後,克拉克團隊將這些數據輸入電腦,通過電腦程式建立的數學模型,推算出被捕鯊魚的品種與數量。野生救援協會創始人奈彼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克拉克團隊得出的數據對鯊魚保護很有幫助,但要真正有幫助,還需根據鯊魚的不同種類以及不同的生存區域進行細分研究。」
  • 環保組織:若不阻止魚翅消費鯊魚30年將被撈盡
    而之前,一場由民間環保組織發起的「爭創零魚翅城市、尋找零魚翅飯店」行動已在網上網下如火如荼地展開。飯店能不提供任何魚翅料理嗎?宴席點魚翅,你會婉轉拒絕嗎?保護鯊魚,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這些問題不時地拷問著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的道德觀。拒翅為什麼首選深圳?
  • 為什麼人類只吃魚翅,把割了魚翅的鯊魚「放生」,不吃鯊魚肉?
    經常看到觸目驚心的報導,大量被割去魚鰭的鯊魚扔回了大海,美其名曰「放生」,但對於鯊魚來說,鰭就是生命,因為鯊魚需要不斷的遊動來保持水流過魚鰓,否則就會在水裡「淹死」!割掉了魚鰭的鯊魚無法遊動,魚鰭也無法再生,所以只有死路一條!這些魚鰭就是做魚翅的原料,鯊魚本身一大坨肉不可惜嗎?為什麼要將其丟棄?
  • 北京魚翅消費被曝1天1個億 一碗最高1800元
    WildAid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子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為了提高公眾的動物保護意識,2006年WildAid中國辦公室邀請姚明拍了公益廣告,並擔任護鯊大使。此外還邀請了李寧、郭晶晶等體育明星做了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越來越多的演藝明星和知名企業家的參與,無疑讓「拒吃魚翅,保護鯊魚」的呼籲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
  • 鯊魚利益鏈:世界上最大的魚翅消費國和貿易國
    香港大學海洋和淡水生物學院教師薛綺雯認為,只要市場價格沒有限制,那麼對鯊魚的捕殺仍將繼續下去,魚群將最終消失。「如果沒有了鯊魚大家都是失敗者。」因此,對政策制定者來說,眼下最緊要的是要基於科學研究和保護鯊魚的目的,制定出可以讓各利益相關方都能妥協的辦法。  過去的一個月是崔和最鬱悶的時刻。
  • 中國魚翅消費量降7成 全球捕鯊量一點沒少
    5月5日,在上海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的一場名為「依法保護瀕危物種,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鯊魚保護與可持續利的展示活動上,首次發布的兩份行業報告《我國鯊魚資源利用及監管機制現狀》和《中國鯊魚產業報告》透露了上述魚翅的市場數據。  「並沒有直觀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魚翅消費下降後,鯊魚的捕撈量就下降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 吃魚翅,怎可持續?!
    本報資料庫編者按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鯊魚可持續利用會議」上,「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的觀點,讓人為之一驚,掀起網絡對魚翅消費的又一輪爭議熱潮。事實上,魚翅該不該禁,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環保話題,而是糾纏了太多的利益集團,在國外,甚至還摻雜進了政治因素。在這場公共論戰中,科學和道德的界限已經很難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