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水塘不養魚改養龍蝦和泥鰍,一天收入幾萬元

2020-12-13 雲鷺鳥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追求美好。十一黃金周各個景點都是人滿為患,好玩的、好吃的地方都是黑壓壓的人群。嶽陽市湖陰縣一個小山村,有一位養魚為生的胡浩小夥。

家裡有10多畝養魚塘,但一直很不景氣。了解到假期人民喜歡玩,有高遠眼光,經商頭腦的他想起了另外一招,承辦水產農莊,建一些遊玩設施,休閒場所,種植一些綠色有機蔬菜,農莊提供菜品可以自助野炊,可以休閒垂釣,也可以農莊做特色農家菜。來吸引遊客,也可以增加魚的銷量。有資金、有想法,很快行動起來。

小夥很會做生意,新來到這遊玩吃飯的客人,他都會給予很大優惠,送魚或者送菜,這種行動很快傳開,漸漸的這裡的遊客多起來了,但是垂釣的種類卻只有魚,為了增加遊客更多可以垂釣的玩法,他又開挖了龍蝦水塘、泥鰍水塘,購買了很多龍蝦和泥鰍放養水塘種供遊客垂釣。

多了龍蝦和泥鰍,胡浩又玩起了營銷模式,垂釣草魚、鯉魚每人每杆168元10小時。垂釣龍蝦每人每杆128元3小時,垂釣泥鰍每人每杆98元3小時,其中釣魚、龍蝦、泥鰍可以自己在這裡做著吃也可以帶走,野炊餐具免費提供,綠色有機蔬菜根據選購不同價格也不同,可以選擇性購買。

他的這一營銷手段,吸引了更多年輕情侶前來遊玩,即可在體驗垂釣的樂趣,又可讓情侶展示「大廚風範」。彼此更加深入的相互了解對方。

每天來這裡遊玩垂釣、休閒野炊的人流量都有五六百人,不算農家菜收入,只靠垂釣魚類的收入一天就是好幾萬元。

這裡經常有靚妹「帥鍋」來著體驗生活,這位美女坐在這裡拿著釣龍蝦的杆子,在垂釣龍蝦,多麼享受這一刻美好時光。這才是人們嚮往的美好生活啊!

垂釣不同的魚種,要用不同的釣餌,釣草魚、鯉魚用麵食類更好釣,釣泥鰍用蛆類、紅蚯蚓更好釣。

釣龍蝦就更好玩了,來這裡的遊客朋友還是喜歡釣龍蝦,龍蝦的誘餌一般都是用一塊瘦肉,或者青蛙腿之類的肉食。釣龍蝦不像釣魚一樣,釣到龍蝦不要猛抬魚竿,要循序漸進,有時還得欲擒故縱,慢慢抬起後用小網抄起,收入囊中。

喜歡我們就關注云鷺鳥!

相關焦點

  • 四川射洪縣:稻田內既種水稻又養魚 一畝田能收入萬元錢
    四川射洪縣:稻田內既種水稻又養魚 一畝田能收入萬元錢2013-09-11 15:00:00  水產養殖網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多為農民增收開闢路子?&nbsp&nbsp&nbsp&nbsp射洪縣在稻田裡下功夫,黃澄澄的稻穗下,活蹦亂跳的魚、蟹、泥鰍,把一畝田收入一萬來元的想法變成了現實。
  • 小泥鰍掀起「致富浪」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泥鰍肥美。安徽省來安縣水口鎮西王村前郢村民組農民王濤雙手捧著剛從自家塘裡撈上來的活蹦亂跳、吐著腥沫的泥鰍,臉上樂開了花。「別看這小小的泥鰍,這陣子我一天能捕撈3000斤,賣到4萬元錢呢!」大塑料盆裡成百上千條泥鰍不停翻騰,仿佛在為眼前的豐收景象躍動著、歡慶著。
  • 稻田養殖泥鰍、黃鱔,魚,螃蟹、蝦等,提高稻田利用率、農民收入
    社會的進步,城市化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勞動力往城市的遷移,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幾十年時間,讓我們國家從農業大國轉為工業、服務業大國。從而導致了城鄉差距,農村農業收入還是止步不前,為了增加農民收入,稻田可以在種植水稻的同時養殖魚。
  •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
    農民致富有門路,魚塘養魚又種「它」,一畝增收上萬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魚塘就是用來養魚的,除了養魚一般人都不知道還能幹些什麼。不過如今養魚的人越來越多,競爭非常的激烈,傳統的養魚方式已經很難賺錢,在過去一畝魚塘如果採用傳統養殖的話,畝產量大概也就一千多斤魚,總收入不過萬元,如果再除掉人工飼料等成本,這樣的養魚方式利潤就非常微薄了。如今很多養殖戶為了生存,開闢了很多新型的養殖模式,一些很有想法的農民把養殖和種植相結合,在魚塘裡養魚的同時又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帶來了致富的新門路。
  • 農民魚塘不養魚,用來養「它」畝產2000斤,一斤15元,年賺幾十萬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加大,農民創業者逐漸增多,在農村我們常見的魚塘養殖一般都是魚,但隨著養魚人越來越多,市場價值也逐漸增大,銷售難是農民面臨的一問題,所以很多農民都不選擇養魚;在江西景縣嘎底村的農民江大寬魚塘不用來養魚,而是用來養殖「它」,畝產2000斤,一斤
  • 養殖泥鰍和黃鱔,每水畝能賺多少錢呢
    近幾年人們的生活在逐漸提高,泥鰍養殖業讓農民走上致富路,泥鰍是一種無臨的魚類,它全身光滑,用手很難抓住,可是在餐桌上是一道美酒佳餚,可以做出很多花樣,有泥鰍炸金花,泥鰍鑽豆腐是一道名貴的盤中餐,讓每個人來了解泥鰍的自身價值以及養殖的過程。
  • 安徽合肥市肥西縣精準扶貧:水稻田裡養龍蝦.致富千萬家
    安徽合肥市肥西縣精準扶貧:水稻田裡養龍蝦.致富千萬家2017-09-27 20: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合肥在線        瀏覽量: 3027 次 我要評論   (記者&nbsp&nbsp&nbsp江琪)&nbsp&nbsp「我這蝦田裡的水稻不打藥無汙染,綠色無公害食品,在市場上都不愁賣的。」
  • 工廠旁水塘乾涸,魚蝦早被電完,卻挖起許多「大泥鰍」,半斤一條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在一些被電魚者「來回掃蕩」的水塘裡,仍然還有水族「頑強」生存,比如下面這處廢棄水塘裡…… 原以為沒魚的泥塘裡,卻挖起許多「大泥鰍」 這位網友介紹說,這裡位於城鄉結合部,附近常有電魚的「來回掃蕩」,因此裡面的魚蝦早就滅絕了。
  • 專家提倡「稻花魚魚稻雙贏,1畝收益1萬元」,農民為啥不養殖?
    導讀:專家提倡「稻花魚魚稻雙贏,1畝收益1萬元」,農民為啥不養殖?本文作者|百家號金芒計劃籤約作者 學者 三農小七 歡迎分享關注,本文只能獨家發布於百家號,版權歸百家號所有,抄襲洗稿搬運將被百家號追責。
  • 湖北襄陽某縣農民溫泉養此魚 年產10000公斤 收入20萬元 好吃?
    湖北襄陽某縣農民溫泉養這種魚 年產10000公斤 收入20萬元 好吃?賣到美國麼?襄陽農民溫泉養羅非魚 歲入20萬 誰吃?三文魚、生魚片、賣到美國?標籤:美食、餐飲、食材、羅非魚、非洲鯽魚、話題事件、襄陽農民溫泉養魚歲入20萬、湖北美食、襄陽穀城、溫泉養魚、雜談隨筆、言論觀點、扯淡八卦、日白咵天。
  • 漫水塘裡瓜果飄香
    漫水塘裡瓜果飄香 鄂託克前旗敖勒召其鎮漫水塘村常年乾旱,農業產業發展艱難。近年來,這裡因地制宜調整產業機構,發展設施農業和節水灌溉工程,讓小村變了模樣,如今的漫水塘綠色滿園、瓜果飄香。今天的小村故事,我們就帶您走進漫水塘。
  • 天鵝愛上吃龍蝦賴在水塘覓食不走了 害苦養殖戶
    但對馬鞍山和縣的水產養殖戶邢光和來說,卻意味著「苦惱和煩躁」。邢光和在和縣石楊鎮養殖龍蝦,因為前幾年效益很好,今年他跟人合夥承包了約700畝稻田,投入200多萬,改造成水塘養殖龍蝦。  可他沒想到的是,從今年11月份開始,一群天鵝「不請自來」,還「賴」在水塘覓食不走了。邢光和說,天鵝屬於國家保護鳥類,不能捕殺,只能趕。但是他們想了各種辦法驅趕,還是拿它們沒辦法。
  • 石灰泥鰍!這道湘潭菜厲害了!
    才會拿出石灰泥鰍來招待石灰泥鰍做好之後要用特製的石灰罈子保存才可保一兩年不變質石灰泥鰍製作技藝通過在泥鰍中鋪撒石灰,將其迷暈,再經過清洗、晾曬等十多道工序,一道石灰泥鰍就製作出來。開始傳承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作為第四代的傳承人馮術奇想讓這門技藝發揮更大的價值三年前馮術奇回鄉建起了養殖基地還引進蓮鰍套養模式一畝水塘
  • 養魚養龜都失敗?不如養泥鰍,這樣做讓你養出肥泥鰍
    養魚養龜都失敗?不如養泥鰍,這樣做讓你由虧轉贏你養過泥鰍嗎?以前在田裡地裡水窪裡抓過泥鰍,但是你知道泥鰍其實是可以人工飼養的嗎?飼養的好,一本萬利都不是問題。當然了,飼養的不好,虧本什麼的也會如沙塵暴一樣,讓你一無所有,那麼,想養殖泥鰍的朋友們,你們知道怎麼樣正確養殖泥鰍嗎?這樣做讓你實現成功人生。一般來說,養殖戶們更傾向於養一些較大眾的動物,比如養魚、鴨子、羊、甲魚什麼的。當然了,這些動物的市場需求是比較穩定的,只要養得好,基本上不會虧本。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養殖戶開始嘗試新的領域,比如,養泥鰍。
  • 江蘇連雲港市農幹校成功舉辦農民創業(泥鰍養殖)培訓班
    ,根據「幹什麼,學什麼」和「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結合贛榆區墩尚鎮特色產業出口泥鰍養殖現狀,培訓班聘請了連雲港市水產飼料方面專家教授,講解了泥鰍市場發展前景、泥鰍的生理特點、泥鰍對飼料中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等相關知識。
  • 正月裡給農民做家宴 鄉村廚師一天收入上千元
    駕駛這輛小貨車的是今年40歲的施煥均,當地有名的鄉村廚師,每年這個時候,他的手機就會接二連三地響起,打電話來的都是約他上門去做菜的,前天中午和晚上,他一共做了17桌菜。   在餘姚鄉下,農民在春節期間有請親戚吃正月飯的習俗。如今,當地許多農民不再自己動手燒菜,而是請來廚師,東家只管買菜,之後就可做甩手掌柜,招呼客人。這些廚師做出的菜餚既實惠又乾淨清爽,有的菜餚跟大飯店裡不相上下。
  • 農民「試水」養泥鰍邁上致富路―貴州開陽縣黨員創業帶富工程之...
    「以前在外務工,整天風裡來、雨裡去,一年到頭也剩不下幾個錢,所以一直期望能夠自己創業致富。2013年,我在浙江打工,看到當地農村許多農民依靠泥鰍養殖發家致富。我發現泥鰍養殖周期快,收益高,就有了養殖泥鰍的念頭。」在談到為何選擇養殖泥鰍時,王吉貴這樣表示。他到開陽縣農業局進行諮詢,他的創業想法得到了縣農業漁政漁港監督管理站(俗稱水產站)的大力支持。「泥鰍養殖在開陽還是空白,而且在貴州省都非常少。
  • 江蘇南通海安八零後陳生海創業轉型養泥鰍 多方合作富農民
    年紀輕輕的陳生海已是養殖業內小有名氣的80後「泥鰍王」。陳生海自小因小兒麻痺症致殘,由於家境貧寒,13歲就輟學在家開摩託車修理店。22歲那年,陳生海父母相繼離世,照顧弟弟的重擔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通過認真調查研究,他發現養鱔魚和泥鰍很穩定,其價格一直是穩中有升。於是陳生海決定試養鱔魚和泥鰍。2007年,陳生海買回大量養鱔魚、泥鰍的書籍、資料,在家認真研讀,潛心揣摩。
  • 農民在大棚裡種它,畝產1.4萬斤,1個棚收入幾萬元
    隨著國家對農村經濟的扶持,不僅給了農民實惠,同時還給農民帶來了技術。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在農村也越來越普遍,這其中就有大棚種植技術,雲黃村的農民,汪瑞就利用大棚技術種植西葫蘆,畝產1萬四千斤,一個大棚就收入幾萬元。西葫蘆原產於北美洲,我國與19世紀中葉開始引進栽種,含有較多維生素C、葡萄糖等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