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遮蔭種植可可樹 能生產巧克力還能「拯救」地球

2020-12-1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美媒稱,通常認為,可可豆種植對環境不利——特別是對西非的雨林。然而與露天種植相比,可持續性、遮蔭種植可可樹對環境更加友好,也對維持可可種植者的生計更為有利。

據美國《科學美國人》網站2月12日報導,可可豆生長在常綠灌木的豆莢中,通常露天種植,但也能在雨林大樹的樹冠下茁壯生長。一片管理良好的遮蔭種植可可樹能夠儲存的碳含量顯著高於玉米或其他一年生作物能夠儲存的碳含量——每公頃可可能夠儲存最多可達150噸碳,每公頃玉米儲存的碳則為10噸或更少。

報導稱,與露天種植的可可樹相比,遮蔭種植的可可樹還更耐旱,更抗雜草。它們對野生動物更友好,在森林中建起走廊,並加強生物多樣性。它們還能為世界上一些最貧窮的人口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謀生方式。

報導指出,問題並非可可樹對環境沒有幫助。問題在於,幫助環境的可可樹太少。這種情況的原因很複雜,但主要歸結為缺乏資源、信息以及土地屬權缺乏保障。

然而,隨著地球變得更暖、更幹,這些高產的全日照可可品種正在高溫下枯萎,並遭受疾病和害蟲的侵害。西非可可帶的很多小型可可農場現在生產力低下。

但存在希望。當成本和土地屬權問題得到解決後,農民們非常願意遮蔭種植更具活力的可可品種。這一點,再加上獲得資助,意味著他們可以用更具活力的可可樹來取代老樹。

報導指出,世界上很多最貧窮以及最邊緣化的人——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生活在森林裡或森林邊緣。我們不能在森林周圍豎起圍牆來阻止窮人使用森林。

報導稱,這麼做可能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這並不現實。樹木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武器,但它們對十數億人的生計也很重要。未來森林可以被用來造福那些以樹木為生的人們,而又不會對地球上的其他地方造成破壞。在西非的可可樹林中,這些條件都滿足,植物和人都在茁壯生長。

報導最後稱,因此,享受你的巧克力吧——如果它是可持續性、遮蔭種植的品牌的話。(編譯/殷夏)

相關焦點

  • 英媒:全球變暖威脅可可樹 巧克力或30年後絕跡
    新華社北京1月4日新媒體專電;英媒稱,專家預測,要不了40年可能就沒有巧克力可吃了,因為可可樹在日益變暖的氣候條件下越來越難以生存。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月1日報導,可可樹只能在緯度低於南北緯20度的地區生存,而且它們需要特定的條件,比如高溼度和大量的降水。
  • 拯救巧克力 糖果商資助可可樹基因改造
    「戒掉巧克力」這樣的新年決心再過幾十年可能會比較容易實現,因為,提供製造巧克力主要原料的可可樹面臨著再過幾十年滅絕的風險。為了拯救巧克力,糖果製造商瑪氏公司採取行動,掏腰包資助科學家改造可可樹基因,讓它們免於滅絕。
  • 如果可可樹滅絕,世界會怎樣?
    科學家預測,受氣候變化的影響,生產巧克力所用的可可樹有可能在40年後從地球上消失,《十萬個為什麼》節目邀請上海植物園科普講解志願者、培訓導師兼領隊黃麒通,講述如果可可樹滅絕將給農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 巧克力,是雨林大敵還是生態之友?
    被可可樹吞沒的雨林在康熙之外的大多數人集體努力下,巧克力的消耗速度飛速增長。其實在許多冠以巧克力之名的食物裡,可可的含量微乎其微,這也使我們很難統計每天被吃掉的「巧克力」到底能繞地球多少圈,不過由於需求量居高不下,可可豆的消耗量仍然在逐年上升,巧克力貿易額的規模以百億美元計。
  • 英媒稱巧克力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南美人就使用可可
    英媒稱,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人們享用巧克力的時間比此前已知的要久遠得多。該研究詳細介紹了5300年前厄瓜多東南部高地一處古代定居點就開始人工培植和使用可可。據路透社10月29日報導,在對聖安娜-拉佛羅裡達考古遺址——一個保存狀況良好的村落和祭祀中心——的陶器進行研究之後,科學家發現了大量人類使用可可——巧克力原料——的證據。這項研究表明,人類培植可可的時間比已知的早1500年,而且正如人們此前所認為的,地點是在南美而不是中美洲。
  • 40年內可可樹滅絕再也吃不到巧克力?專家:此說法並不準確
    40年內可可樹滅絕再也吃不到巧克力?每日郵報網頁截圖文中提到,在全球日益變暖的氣候條件下,可可樹越來越難以生存——可可樹只能在緯度低於南北緯20度的地區生存,而且需要特定的條件,比如高溼度和大量降水。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說,未來30年間全球變暖即便僅使氣溫升高2.1攝氏度,將給可可樹帶來致命打擊,繼而影響全球巧克力產業。
  • 英媒稱巧克力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南美人就開始使用可可
    參考消息網11月4日報導英媒稱,2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人們享用巧克力的時間比此前已知的要久遠得多。該研究詳細介紹了5300年前厄瓜多東南部高地一處古代定居點就開始人工培植和使用可可。據路透社10月29日報導,在對聖安娜-拉佛羅裡達考古遺址——一個保存狀況良好的村落和祭祀中心——的陶器進行研究之後,科學家發現了大量人類使用可可——巧克力原料——的證據。這項研究表明,人類培植可可的時間比已知的早1500年,而且正如人們此前所認為的,地點是在南美而不是中美洲。
  • 揭秘美味巧克力生產過程:可可豆味極苦鬚髮酵處理
    、糖果以及其他美味食品的所有生產工序。可可樹在墨西哥、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地種植了至少三千年。在中美洲,人們還利用可可豆加工成巧克力飲料。巧克力就在這裡生產。原味巧克力可可含量至少有55%;黑巧克力則是添加了脂肪和糖等配料,歐洲規定其中的可可含量至少為35%;牛奶巧克力是一種甜巧克力,其中添加了奶粉或濃縮牛奶。在歐洲,牛奶巧克力中幹可可粉的含量至少為25%。
  • 美媒:情人節巧克力可能會賣得更便宜?
    參考消息網2月14日報導 美媒稱,由於可可供應充足,今年情人節給心上人買一盒巧克力的花銷可能會降低。據彭博新聞社網站2月13日報導,拉美和西非的種植者今年獲得了更大的豐收,這兩大地區可可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接近70%。
  • 可可連續五年供不應求 全球或面臨巧克力危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觀點報》8月20日報導,在全球範圍內,可可的需求已經連續五年超出供給。越來越多的可可種植者轉向收益更高的作物。報導稱,以可可作為原料的產品在世界各地收穫成功,全球著名的巧克力品牌利潤更是節節攀升。8月20日,瑞士巧克力公司瑞士蓮表示,其第一季度淨利潤上升14.3%,達到5580萬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3.76億元)。
  • 巧克力「之母」——可可樹,海南也是最佳種植地
    可可與茶、咖啡並稱三大不含酒精的飲料。據稱,拿破崙當年出戰前總會喝幾大杯熱可可,以補充體力。而巧克力,也被認為是可使人愉悅、補充能量的好食品。 可可樹全年都結果(或豆莢),而收穫卻通常是季節性的。收穫可可豆採摘成熟可可豆莢的工作絕非易事。可可樹很脆弱而且根基很淺,工人不能冒險爬上去摘高處枝上的豆莢。種植者為到地裡幹活的採摘工人配備了長把、手形鋼刀。
  • 巧克力基礎系列知識之三--- 巧克力的生產過程
    從一個幼嫩的小苗苗變成入口即化,絲滑爽甜的巧克力,是經歷了怎麼的過程呢?其實您品嘗到的每一塊驚豔味蕾的巧克力是經過了一系列複雜的生產過程的。(今天講的這些步驟是巧克力種植園到巧克力工廠的工作,而巧克力調溫是巧克力工匠的工作,下節在講)種植可可樹可可樹的幼苗的顏色看起來就非常像巧克力,只是沒有巧克力的香氣罷了,可可幼苗在沒有轉移到中指院前是播種在幼苗床上的。
  • 科學家預言巧克力30年後滅絕
    原因之市場全球需求上漲 發展中國家猛增一面是可可樹面臨無處生長,巧克力的生產原料受到威脅,而另一面,人們對巧克力的需求量卻在連年增加。一項名為「巧克力造成的破壞」的研究顯示,普通西方消費者平均每年會吃掉286根巧克力棒,如果是比利時人,那更是把吃巧克力當成家常便飯一樣。
  • 聖普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可可滯銷危機
    聖普網媒TELA-NON10月23日報導,由於聖普可可最大收購商Satocao公司暫停收購聖普可可導致的傳統可可滯銷危機,聖普有機可可生產合作社日前制訂計劃,擬在2021年在現有基礎上再吸納800餘個可可種植戶入社,並通過修建巧克力工廠提高聖普可可加工能力。
  • 30年後就吃不到巧克力了?可可你到底經歷了什麼?
    ——《植物保護學報》官方微平臺巧克力對於許多人來說,乃是失業、失戀又失志時,能讓人瞬間心情up的良藥。沒有什麼是一塊兒巧克力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來幾塊。我們都知道,巧克力來源於可可樹Theobroma cacao,是一種只生長在潮溼溫暖的熱帶雨林中的喬木。
  • 巧克力將消失?全球變暖或使可可豆40年內絕跡
    美國巧克力巨擘瑪氏公司(Mars)正與科學家連手拯救這種農作物,嘗試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讓可可樹能在新挑戰的環境下也能生存。可可樹。  可可樹對種植條件很嚴格  巧克力好吃,但可可樹難栽。據報導,可可樹只在全球少數地點生長,種植地需位於全年氣溫、雨量與溼度保持相對穩定一致、距離赤道南北緯約20度的狹幅雨林土地間。目前,全世界逾半數的可可豆產量都來自象牙海岸與加納這兩個西非國家。  不過,報導稱這些地區在未來數十年內很可能不適合可可樹生長。
  • 全球變暖加劇可可豆生產危機:可能30年後就吃不到巧克力了
    據媒體報導,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可能30年後就沒有巧克力吃了!因為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在日益變暖的氣候條件下越來越難以生存。一方面,供應商的單一讓巧克力市場更加脆弱,據悉象牙海岸和加納兩國為全球提供了近60%的可可,每年出口的300萬噸可可支撐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全球巧克力市場。
  • 嘉吉發布可可與巧克力可持續發展報告,以技術推動行業蓬勃發展
    本文轉自【美通社】;北京2020年5月26日 /美通社/ -- 嘉吉始終致力於推動透明、可持續的可可供應,包括改善巴西、喀麥隆、象牙海岸、加納和印度尼西亞五個可可產地的農民及其社區的生活。隨著食品和飲料製造商及其消費者愈發關注所購買商品(包括可可豆)背後的標準,嘉吉於近期發布了嘉吉可可與巧克力2018-2019可持續發展進度報告,介紹了嘉吉為推動可可行業發展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嘉吉可可和巧克力總裁Harold Poelma表示:「這份可持續發展進度報告重點介紹了嘉吉如何利用技術連接可可供應鏈中的每一環節。
  • 從可可樹苗到巧克力,都經歷了什麼?最大的秘密藏在第6個環節
    最大的秘密藏在第6個環節巧克力是我們很熟悉的味道,略苦微甜,綿軟絲滑,然而這樣的一顆令人驚豔的巧克力,在成為巧克力之前,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呢?如果說這個過程複雜,那麼還真的不簡單,從可可種植、採收、 處理、烘焙、研磨,再到最後的精煉,7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成就巧克力最後口感的關鍵。
  • 尋找可可的故鄉
    歐洲雖被譽為巧克力工廠,但細心的人卻發現,歐洲大陸並沒有可可樹種植園,幾乎全球的巧克力原料——可可皆來自拉美地區。   傳統觀點認為,可可作為農作物的歷史可追溯到哥倫布到達美洲前2000年左右。在今天的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三國所在的中美洲地區,考古學家發現可可最早作為農作物種植的相關遺蹟。